《针灸经络穴位图解》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靳士英,金完成,靳朴编著;张彤云,王洋绘图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09188439
  • 页数:2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中医学院编写,著名画家绘图,在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分6章,先行文字解说,再随文插入相应图表。前5章介绍针灸发展史略及针灸基本理论图解,十四经穴、经外穴和微刺系统穴位图解。十四经每条均单独绘有概观的经络与穴位图;头部及躯干正背侧则有总图。十四经穴、经外穴、微刺系统(头针、耳针)均为分解图,以单色平涂法描绘,穴位均用不同颜色的彩点表示,力求符合人体解剖,定位准确精美。文字解说,除针灸发展史略及基本理论外,重点阐述了相应各腧穴的穴名、编号、取法、主治、针灸法等。第6章为常见病症处方例,并有指针应急处方,供临床应用参考。本图解以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及《耳穴名称与部位》为依据,致力于腧穴的规范统一。本书具有检索容易、图文相配、便于理解一目了然等优点,是针灸、按摩、外治等医疗、教学、科研的工具书,适合医学生、教学人员、临床工作者、研究者及针灸、推拿爱好者学习使用,亦是各医学图书馆珍贵的典藏书。

第1章 中国针灸发展史略 1

1.1 针灸的创始与经络穴位的发现 1

1.2 商周时期的起步 2

1.3 春秋至三国时期的奠基 2

1.4 晋至南北朝时期的进步 2

1.5 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 3

1.6 宋金元时期的繁荣 3

1.7 明清民国时期的成就 4

1.8 新中国建立后针灸的勃兴 5

图1-1仰韶文化 砭石 6

图1-2商代 砭镰 6

图1-3商周时期玉砭、玉针 6

图1-4扁鹊汉代画像石 7

图1-5《足臂十一脉灸经》帛书 7

图1-6《阴阳十一脉灸经》帛书 8

图1-7西汉金针 8

图1-8西汉金银针示意图 8

图1-9西汉人体经脉漆俑 9

图1-10《针灸甲乙经》 9

图1-11《肘后备急方》 9

图1-12《产经·妊妇脉图》(九、十月肾、膀胱经养胎) 10

图1-13《千金要方》中的针灸部分 10

图1-14《烟萝图》 10

图1-15宋代《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残石1号 11

图1-16明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石拓片 11

图1-17《欧希范五脏图》 11

图1-18《玄门内照图》中的杨介《存真图》(正背部分) 12

图1-19《十四经发挥》经穴图(任督二脉部分) 12

图1-20《铜人明堂图》(正人图) 13

图1-21《针灸大成》经穴图(内景图部分) 13

图1-22乾隆小铜人 13

图1-23光绪铜人 14

图1-24英国所藏中国童子铜人 14

第2章 针灸基本理论 15

2.1 经络的分类与功能 15

2.2 腧穴的分类与功能 16

2.2.1 经穴 16

2.2.2 经外穴 16

2.2.3 阿是穴 16

2.2.4 微针穴 16

2.3 特定穴 16

2.3.1 五输穴 17

2.3.2 原穴 17

2.3.3 络穴 17

2.3.4 郄穴 18

2.3.5 背俞穴 18

2.3.6 募穴 18

2.3.7 八会穴 18

2.3.8 八脉交会穴 19

2.3.9 六腑下合穴 19

2.4 穴位名称、部位的标准化 19

2.4.1 经穴、经外穴、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 19

2.4.2 经穴、经外穴、头针穴线的国际标准 19

2.5 腧穴定位的依据与方法 20

2.5.1 腧穴定位的依据 20

2.5.2 腧穴定位的具体方法 20

2.6 经验取穴法的临床应用 22

[头颈部] 22

2.6.1 大迎 22

2.6.2 颊车 22

2.6.3 听会 23

2.6.4 下关、上关 23

2.6.5 耳尖、角孙 23

2.6.6 翳风 23

[躯干部] 23

2.6.7 章门 23

2.6.8 肩井 23

[上肢部] 23

2.6.9 肘尖 23

2.6.10 小海 23

2.6.11 尺泽、曲泽 23

2.6.12 曲池 23

2.6.13 列缺 23

2.6.14 养老 23

2.6.15 神门 23

2.6.16 阳溪 24

2.6.17 合谷 24

2.6.18 劳宫、少府 24

2.6.19 后溪 24

2.6.20 前谷 24

2.6.21 三间 24

2.6.22 二间 24

[下肢部] 24

2.6.23 伏兔 24

2.6.24 血海 24

2.6.25 曲泉 24

2.6.26 足三里 24

2.6.27 承山 24

2.6.28 蠡沟 25

2.6.29 三阴交 25

2.6.30 涌泉 25

2.7 图解的特点与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25

2.7.1 贯彻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 25

2.7.2 力求符合人体真实解剖结构 25

2.7.3 注意生理变异与个体差异 26

2.7.4 运用骨性标志取穴的方法 27

2.8 针灸疗法的种类 28

2.8.1 针法的种类与特点 28

2.8.2 灸法的种类与特点 29

2.9 针刺法 30

2.9.1 毫针刺法 30

2.9.2 其他针刺法 35

2.10 处方法 35

2.10.1 处方原则 35

2.10.2 选穴法 36

2.10.3 配穴法 36

[折量寸与指寸法图] 37

图2-1骨度折量寸(正面) 37

图2-2骨度折量寸(背面) 38

图2-3骨度折量寸(侧面) 39

图2-4指寸法 40

[经验取穴法示例图] 41

图2-5大迎 41

图2-6颊车 41

图2-7听会 42

图2-8下关、上关 42

图2-9耳尖、角孙 43

图2-10翳风 43

图2-11章门 44

图2-12肩井 44

图2-13肘尖 45

图2-14小海 45

图2-15尺泽、曲泽 46

图2-16曲池 46

图2-17列缺 47

图2-18养老 47

图2-19神门 47

图2-20阳溪 48

图2-21合谷 48

图2-22劳宫、少府 48

图2-23后溪 49

图2-24前谷 49

图2-25三间 49

图2-26二间 50

图2-27伏兔 50

图2-28血海 51

图2-29曲泉 51

图2-30足三里 51

图2-31承山 52

图2-32蠡沟 52

图2-33三阴交 53

图2-34涌泉 53

[刺灸法图] 54

图2-35古代九针示意图 54

图2-36毫针、三棱针、七星针示意图 54

图2-37一次性无菌毫针 54

图2-38常用灸法 55

图2-39常用进针法 56

图2-40进针角度 57

图2-41常用运针法 57

图2-42针刺哑门、大椎防止损伤延髓、脊髓 58

第3章 十四经穴 59

概说 59

十二经脉 59

奇经八脉 60

十五络脉 60

[十四经与腧穴概观] 62

图3-1手太阴肺经与腧穴概观 62

图3-2手阳明大肠经与腧穴概观 62

图3-3足阳明胃经与腧穴概观 63

图3-4足太阴脾经与腧穴概观 64

图3-5手少阴心经与腧穴概观 65

图3-6手太阳小肠经与腧穴概观 65

图3-7足太阳膀胱经与腧穴概观 66

图3-8足少阴肾经与腧穴概观 67

图3-9手厥阴心包经与腧穴概观 67

图3-10手少阳三焦经与腧穴概观 68

图3-11足少阳胆经与腧穴概观 68

图3-12足厥阴肝经与腧穴概观 69

图3-13督脉与腧穴概观 69

图3-14任脉与腧穴概观 70

[头部与躯干经穴总图] 71

图3-15头面部穴(侧面)总图 71

图3-16胸腹部穴总图 72

图3-17背部穴总图 73

图3-18侧胸腹部穴总图 74

3.1 手太阴肺经穴 手太陰肺經穴 75

3.1.1 中府LU1 75

3.1.2 云门 雲門LU2 75

3.1.3 天府LU3 75

3.1.4 侠白 俠白LU4 75

3.1.5 尺泽 尺澤LU5 75

3.1.6 孔最LU6 75

3.1.7 列缺LU7 75

图3-19手三阴经穴(上肢部) 76

图3-20肺经穴(胸部、上臂部) 77

图3-21肺经穴(前臂、手部) 77

3.1.8 经渠 經渠LU8 78

3.1.9 太渊 太淵LU9 78

3.1.10 鱼际 魚際LU10 78

3.1.11 少商LU11 78

3.2 手阳明大肠经穴 手陽明大腸經穴 78

3.2.1 商阳 商陽LI1 78

3.2.2 二间 二間LI2 79

3.2.3 三间 三間LI3 79

3.2.4 合谷LI4 79

3.2.5 阳溪 陽谿LI5 79

3.2.6 偏历 偏歷LI6 79

3.2.7 温溜 溫溜LI7 80

3.2.8 下廉LI8 80

3.2.9 上廉LI9 80

3.2.10 手三里LI10 80

3.2.11 曲池LI11 80

3.2.12 肘髎LI12 80

3.2.13 手五里LI13 80

3.2.14 臂臑LI14 80

图3-22手三阳经穴(上肢、肩部) 81

图3-23大肠经穴(手部) 82

图3-24大肠经穴(前臂部) 82

图3-25大肠经穴(上臂部) 83

图3-26大肠经、胃经及相关穴(颈部) 83

图3-27大肠经、胃经及相关穴(面部) 83

3.2.15 肩髃LI15 84

3.2.16 巨骨LI16 84

3.2.17 天鼎LI17 84

3.2.18 扶突LI18 84

3.2.19 口禾髎LI19 84

3.2.20 迎香LI20 84

3.3 足阳明胃经穴 足陽明胃經穴 84

3.3.1 承泣ST1 84

3.3.2 四白ST2 85

3.3.3 巨髎ST3 85

3.3.4 地仓 地倉ST4 85

3.3.5 大迎ST5 85

3.3.6 颊车 頬車ST6 85

3.3.7 下关 下關 ST7 85

3.3.8 头维 頭維ST8 85

3.3.9 人迎ST9 86

3.3.10 水突ST 10 86

3.3.11 气舍 氣舍ST11 86

3.3.12 缺盆ST12 86

3.3.13 气户 氣户ST13 86

3.3.14 库房 庫房ST14 86

3.3.15 屋翳ST15 86

3.3.16 膺窗ST16 86

3.3.17 乳中ST17 86

3.3.18 乳根ST18 86

3.3.19 不容ST19 87

3.3.20 承满 承滿ST20 87

3.3.21 梁门 梁門 ST21 87

3.3.22 关门 關門ST22 87

3.3.23 太乙ST23 87

3.3.24 滑肉门 滑肉門 ST24 87

3.3.25 天枢 天樞ST25 87

3.3.26 外陵ST26 87

3.3.27 大巨ST27 87

3.3.28 水道ST28 87

3.3.29 归来 歸來ST29 88

3.3.30 气冲 氣衝ST30 88

3.3.31 髀关 髀關ST31 88

3.3.32 伏兔ST32 88

3.3.33 阴市 陰市ST33 88

3.3.34 梁丘ST34 88

3.3.35 犊鼻 犢鼻ST35 88

3.3.36 足三里ST36 88

3.3.37 上巨虚 上巨虚ST37 89

3.3.38 条口 條口ST38 89

3.3.39 下巨虚 下巨虚ST39 89

3.3.40 丰隆 豐隆ST40 89

3.3.41 解溪 解谿ST41 89

3.3.42 冲阳 衝陽ST42 89

3.3.43 陷谷ST43 90

3.3.44 内庭ST44 90

3.3.45 厉兑 厲兑ST45 90

图3-28胃经穴(头面部) 90

图3-29胃经穴(胸腹部) 91

图3-30胃经穴(下肢部) 92

图3-31胃经穴(大腿部) 93

图3-32胃经穴(小腿部) 93

图3-33胃经穴(足背部) 93

3.4 足太阴脾经穴 足太陰脾經穴 94

3.4.1 隐白 隱白SP1 94

3.4.2 大都SP2 94

3.4.3 太白SP3 94

3.4.4 公孙 公孫SP4 94

3.4.5 商丘SP5 94

3.4.6 三阴交 三陰交SP6 94

3.4.7 漏谷SP7 95

3.4.8 地机 地机SP8 95

3.4.9 阴陵泉 陰陵泉SP9 95

3.4.10 血海SP10 95

3.4.11 箕门 箕門SP11 95

3.4.12 冲门 衝門 SP12 95

3.4.13 府舍SP13 96

3.4.14 腹结 腹結SP14 96

3.4.15 大横SP15 96

3.4.16 腹哀SP16 96

3.4.17 食窦 食竇SP17 96

图3-34足三阴经穴(下肢部) 96

图3-35脾经穴(足部) 97

图3-36脾经穴(小腿部) 97

图3-37血海穴(大腿内侧) 98

图3-38血海穴经验取穴法 98

图3-39脾经穴(腹部) 98

图3-40脾经穴(胸部) 99

3.4.18 天溪 天谿SP18 99

3.4.19 胸乡 胸鄉SP19 99

3.4.20 周荣 周榮SP20 99

3.4.21 大包SP21 99

3.5 手少阴心经穴 手少陰心經穴 99

3.5.1 极泉 極泉HT1 99

3.5.2 青灵 青靈HT2 99

3.5.3 少海HT3 100

3.5.4 灵道 靈道HT4 100

3.5.5 通里HT5 100

图3-41心经穴(臂部) 100

3.5.6 阴郄 陰郄HT6 101

3.5.7 神门 神門HT7 101

3.5.8 少府HT8 101

图3-42劳宫、少府经验取穴法 101

图3-43劳宫、中冲及相关穴(手掌部) 101

3.5.9 少冲 少衝HT9 101

3.6 手太阳小肠经穴 手太陽小腸經穴 102

3.6.1 少泽 少澤SI1 102

3.6.2 前谷SI2 102

3.6.3 后溪 後谿SI3 102

3.6.4 腕骨SI4 102

3.6.5 阳谷 陽谷SI5 102

3.6.6 养老 養老SI6 102

3.6.7 支正SI7 103

3.6.8 小海SI8 103

3.6.9 肩贞 肩貞SI9 103

3.6.10 臑俞SI10 103

3.6.11 天宗SI11 103

3.6.12 秉风 秉風SI12 103

3.6.13 曲垣SI13 103

3.6.14 肩外俞SI14 103

3.6.15 肩中俞SI15 103

3.6.16 天窗SI16 103

图3-44小肠经穴(手背部) 104

图3-45前谷、后溪经验取穴法 104

图3-46小肠经穴(肩部) 104

图3-47后头部诸穴 104

3.6.17 天容SI17 105

3.6.18 颧髎 颧髎SI18 105

3.6.19 听宫 聽宫SI19 105

3.7 足太阳膀胱经穴 足太陽膀胱經穴 105

3.7.1 睛明BL1 105

3.7.2 攒竹 攢竹BL2 105

3.7.3 眉冲 眉衝BL3 105

3.7.4 曲差BL4 105

3.7.5 五处 五處BL5 106

3.7.6 承光BL6 106

3.7.7 通天BL7 106

3.7.8 络却 絡卻BL8 106

3.7.9 玉枕BL9 106

3.7.10 天柱BL10 106

3.7.11 大杼BL11 106

3.7.12 风门 風門BL12 106

3.7.13 肺俞BL13 106

3.7.14 厥阴俞 厥陰俞BL14. 107

3.7.15 心俞BL15 107

3.7.16 督俞BL16 107

3.7.17 膈俞BL17 107

3.7.18 肝俞BL18 107

3.7.19 胆俞 膽俞BL19 107

3.7.20 脾俞BL20 107

3.7.21 胃俞BL21 108

3.7.22 三焦俞BL22 108

3.7.23 肾俞 腎俞BL23 108

3.7.24 气海俞 氣海俞BL24. 108

3.7.25 大肠俞 大陽俞BL25 108

3.7.26 关元俞 關元俞BL26. 108

3.7.27 小肠俞 小腸俞BL27 109

3.7.28 膀胱俞BL28 109

3.7.29 中膂俞BL29 109

3.7.30 白环俞 白環俞BL30 109

3.7.31 上髎BL31 109

3.7.32 次髎BL32 109

3.7.33 中髎BL33 109

3.7.34 下髎BL34 110

3.7.35 会阳 會陽BL35 110

3.7.36 承扶BL36 110

3.7.37 殷门 殷門 BL37 110

3.7.38 浮郄BL38 110

3.7.39 委阳 委陽BL39 110

3.7.40 委中BL40 110

3.7.41 附分BL41 111

3.7.42 魄户BL42 111

3.7.43 膏育BL43 111

3.7.44 神堂BL44 111

3.7.45 譩譆譩譆BL45 111

3.7.46 膈关 膈關BL46 111

3.7.47 魂门 魂門BL47 111

3.7.48 阳纲 陽綱BL48 111

3.7.49 意舍BL49 111

3.7.50 胃仓 胃倉BL50 111

3.7.51 育门 育門BL51 112

3.7.52 志室BL52 112

3.7.53 胞育BL53 112

3.7.54 秩边 秩邊BL54 112

3.7.55 合阳 合陽BL55 112

3.7.56 承筋BL56 112

3.7.57 承山BL57 112

3.7.58 飞扬 飛揚BL58 112

3.7.59 跗阳 跗陽BL59 112

3.7.60 昆仑 崑崙BL60 112

3.7.61 仆参 僕参BL61 113

3.7.62 申脉 申脈BL62 113

3.7.63 金门 金門BL63 113

3.7.64 京骨BL64 113

3.7.65 束骨BL65 113

3.7.66 足通谷BL66 113

3.7.67 至阴 至陰BL67 113

图3-48膀胱经穴(下肢部) 114

图3-49膀胱经穴(小腿部) 115

图3-50膀胱经穴(足外侧部) 115

3.8 足少阴肾经穴 足少陰腎經穴 116

3.8.1 涌泉 湧泉KI1 116

3.8.2 然谷KI2 116

3.8.3 太溪 太谿KI3 116

3.8.4 大钟 大鐘KI4 116

3.8.5 水泉KI5 116

3.8.6 照海KI6 117

3.8.7 复溜 復溜KI7 117

3.8.8 交信KI8 117

3.8.9 筑宾 築賓KI9 117

3.8.10 阴谷 陰谷KI10 117

3.8.11 横骨KI11 117

3.8.12 大赫KI12 117

3.8.13 气穴 氣穴KI13 117

3.8.14 四满 四滿KI14 118

3.8.15 中注KI15 118

3.8.16 育俞KI16 118

3.8.17 商曲KI17 118

3.8.18 石关 石關KI18 118

3.8.19 阴都 陰都KI19 118

3.8.20 腹通谷KI20 118

3.8.21 幽门 幽門KI21 118

3.8.22 步廊KI22 118

3.8.23 神封KI23 118

3.8.24 灵墟 靈墟KI24 119

3.8.25 神藏KI25 119

图3-51肾经穴(小腿内侧部) 119

图3-52肾经涌泉穴(足底部) 119

图3-53肾经穴(足内侧部) 119

3.8.26 彧中KI26 120

3.8.27 俞府KI27 120

3.9 手厥阴心包经穴 手厥陰心包經穴 120

3.9.1 天池PC1 120

3.9.2 天泉PC2 120

3.9.3 曲泽 曲澤PC3 120

3.9.4 郄门 郄門PC4 120

3.9.5 间使 間使PC5 120

3.9.6 内关 内關PC6 120

图3-54心包经穴(前臂、手掌部) 121

3.9.7 大陵PC7 122

3.9.8 劳宫 勞宫PC8 122

3.9.9 中冲 中衝PC9 122

3.10 手少阳三焦经穴 手少陽三焦經穴 122

3.10.1 关冲 關衝SJ1(TE 1) 122

3.10.2 液门 液門 SJ2(TE 2) 122

3.10.3 中渚SJ3(TE 3) 122

3.10.4 阳池 陽池SJ4(TE 4) 122

3.10.5 外关 外關SJ5(TE 5) 123

3.10.6 支沟 支溝SJ6(TE 6) 123

3.10.7 会宗 會宗SJ7(TE 7) 123

3.10.8 三阳络 三陽絡SJ8(TE 8) 123

3.10.9 四渎 四瀆SJ9(TE 9) 123

3.10.10 天井SJ10(TE 10) 123

3.10.11 清泠渊 清泠淵SJ11(TE 11) 123

3.10.12 消泺 消濼SJ12(TE 12) 124

3.10.13 臑会 臑會SJ13(TE 13) 124

3.10.14 肩髎SJ14(TE 14) 124

3.10.15 天髎SJ15(TE 15) 124

3.10.16 天牖SJ16(TE 16) 124

3.10.17 翳风 翳風SJ17(TE 17) 124

3.10.18 瘈脉 瘈脈SJ18(TE 18) 124

3.10.19 颅息 顱息SJ19(TE 19) 124

3.10.20 角孙 角孫SJ20(TE 20) 124

图3-55三焦经穴(手背部) 125

图3-56三焦经穴(前臂部) 125

图3-57三焦经穴(肩臂部) 126

图3-58三焦经与相关穴(肩部) 126

3.10.21 耳门 耳門 SJ21(TE 21) 127

3.10.22 耳和髎SJ22(TE 22) 127

3.10.23 丝竹空 絲竹空SJ23(TE 23) 127

3.11 足少阳胆经穴 足少陽膽經穴 127

3.11.1 瞳子髎GB1 127

3.11.2 听会 聽會GB2 127

3.11.3 上关 上關GB3 127

3.11.4 颔厌 領厭GB4 128

3.11.5 悬颅 懸顱GB5 128

3.11.6 悬厘 懸釐GB6 128

3.11.7 曲鬓 曲鬢GB7 128

3.11.8 率谷GB8 128

3.11.9 天冲 天衝GB9 128

3.11.10 浮白GB10 128

3.11.11 头窍阴 頭竅陰GB1 1 128

3.11.12 完骨GB12 128

3.11.13 本神GB13 128

3.11.14 阳白 陽白GB14 129

3.11.15 头临泣 頭臨泣GB15 129

3.11.16 目窗GB16 129

3.11.17 正营 正營GB17 129

3.11.18 承灵 承靈GB18 129

3.11.19 脑空 腦空GB19 129

3.11.20 风池 風池GB20 129

3.11.21 肩井GB21 129

3.11.22 渊腋 淵腋GB22 130

3.11.23 辄筋 輒筋GB23 130

3.11.24 日月GB24 130

3.11.25 京门 京門GB25 130

3.11.26 带脉 带脈GB26 130

3.11.27 五枢 五樞GB27 130

3.11.28 维道 維道GB28 130

3.11.29 居髎GB29 130

3.11.30 环跳 環跳GB30 131

3.11.31 风市 風市GB31 131

3.11.32 中渎 中瀆GB32 131

3.11.33 膝阳关 膝陽關GB33 131

3.11.34 阳陵泉 陽陵泉GB34 131

3.11.35 阳交 陽交GB35 131

3.11.36 外丘GB36 132

3.11.37 光明GB37 132

3.11.38 阳辅 陽輔GB38 132

3.11.39 悬钟 懸鐘GB39 132

3.11.40 丘墟 丘墟GB40 132

3.11.41 足临泣 足臨泣GB41 132

3.11.42 地五会 地五會GB42 132

图3-59三焦、小肠、胆经穴(头面部) 133

图3-60胆经穴(头面部) 133

图3-61胆经穴(侧胸部) 134

图3-62胆经穴(侧腹部) 134

图3-63胆经环跳穴(臀部) 134

图3-64胆经穴(下肢外侧部) 135

图3-65胆经穴(大腿外侧部) 136

图3-66风市经验取穴法 136

图3-67胆经穴(小腿外侧部) 136

图3-68胆经穴(足背部) 136

3.11.43 侠溪 俠谿GB43 137

3.11.44 足窍阴 足竅陰GB44 137

3.12 足厥阴肝经穴 足厥陰肝经穴 137

3.12.1 大敦LR1 137

3.12.2 行间 行間LR2 137

3.12.3 太冲 太衝LR3 137

3.12.4 中封LR4 138

3.12.5 蠡沟 蠡溝LR5 138

3.12.6 中都LR6 138

3.12.7 膝关 膝關LR7 138

3.12.8 曲泉LR8 138

3.12.9 阴包 陰包LR9 139

3.12.10 足五里LR10 139

3.12.11 阴廉 陰廉LR11 139

3.12.12 急脉 急脈LR12 139

3.12.13 章 门 章 門LR13 139

3.12.14 期门 期門LR14 139

图3-69肝经穴(足背部) 140

图3-70肝经穴(小腿内侧部) 140

图3-71肝经穴(大腿内侧部) 140

图3-72肝经穴(大腿根部) 141

图3-73肝经穴(侧胸部) 141

3.13 督脉穴 督脈穴 142

3.13.1 长强 長强DU1(GV1) 142

3.13.2 腰俞DU2(GV2) 142

3.13.3 腰阳关 腰陽關DU3(GV3) 142

图3-74督脉、任脉穴(会阴部) 142

3.13.4 命门 命門DU4(GV4) 142

3.13.5 悬枢 懸樞DU5(GV5) 143

3.13.6 脊中DU6(GV6) 143

3.13.7 中枢 中樞DU7(GV7) 143

3.13.8 筋缩 筋缩DU8(GV8) 143

3.13.9 至阳 至陽DU9(GV9) 143

3.13.10 灵台 靈臺DU10(GV10) 143

3.13.11 神道DU11(GV11) 144

3.13.12 身柱DU12(GV12) 144

3.13.13 陶道DU13(GV13) 144

3.13.14 大椎DU14(GV14) 144

3.13.15 哑门 啞門DU15(GV15) 144

3.13.16 风府 風府DU16(GV16) 145

3.13.17 脑户 腦户DU17(GV17) 145

3.13.18 强间 强間DU18(GV18) 145

图3-75督脉穴(脊椎棘突定位) 145

图3-76督脉穴(头项背部) 146

3.13.19 后顶 後頂DU19(GV19) 147

3.13.20 百会 百會DU20(GV20) 147

3.13.21 前顶 前頂DU21(GV21) 147

3.13.22 囟会 顖會DU22 (GV22) 147

3.13.23 上星DU23(GV23) 147

3.13.24 神庭DU24(GV24) 148

3.13.25 素髎DU25(GV25) 148

3.13.26 水沟 水溝DU26(GV26) 148

3.13.27 兑端DU27(GV27) 148

3.13.28 龈交 齦交DU28(GV28) 148

3.13.29 印堂(GV29) 148

图3-77督脉龈交穴 148

3.14 任脉穴 任脈穴 149

3.14.1 会阴 會陰RN1(CV1) 149

3.14.2 曲骨RN2(CV2) 149

3.14.3 中极 中極RN3(CV3) 149

3.14.4 关元 關元RN4(CV4) 149

3.14.5 石门 石門RN5(CV5) 149

3.14.6 气海 氣海RN6(CV6) 149

3.14.7 阴交 陰交RN7(CV7) 150

3.14.8 神阙 神闕 RN8(CV8) 150

3.14.9 水分RN9(CV9) 150

3.14.10 下脘RN10(CV10) 150

3.14.11 建里RN11(CV11) 150

3.14.12 中脘RN12(CV12) 151

3.14.13 上脘RN13(CV13) 151

3.14.14 巨阙 巨闕RN14(CV14) 151

3.14.15 鸠尾 鳩尾RN15(CV15) 151

3.14.16 中庭RN16(CV16) 151

3.14.17 膻中RN17(CV17) 151

3.14.18 玉堂RN18(CV18) 151

图3-78任脉穴(胸腹部) 152

图3-79任脉穴(头颈部) 152

3.14.19 紫宫RN19(CV19) 153

3.14.20 华盖 華蓋RN20(CV20) 153

3.14.21 璇玑璇璣RN21(CV21) 153

3.14.22 天突RN22(CV22) 153

3.14.23 廉泉RN23(CV23) 153

3.14.24 承浆 承漿RN24 (CV24) 153

第4章 经外穴 154

4.1 头颈部穴 頭頸部穴 154

4.1.1 四神聪 四神聰EX-HN1 154

4.1.2 当阳 當陽EX-HN2 154

4.1.3 印堂GV29(EX-HN3) 154

4.1.4 鱼腰 魚腰EX-HN4 154

4.1.5 太阳 太陽EX-HN5 155

4.1.6 耳尖EX-HN6 155

4.1.7 球后 球后EX-HN7 155

4.1.8 上迎香EX-HN8 155

4.1.9 内迎香EX-HN9 155

4.1.10 耳后静脉三条耳后静脈三條EX-HN 155

4.1.11 聚泉EX-HN10 155

4.1.12 海泉EX-HN11 156

4.1.13 金津EX-HN12 156

4.1.14 玉液EX-HN13 156

4.1.15 颊里 頬里EX-HN 156

4.1.16 牵正 牽正EX-HN 156

4.1.17 挟承浆 挟承漿EX-HN 156

4.1.18 翳明EX-HN14 156

4.1.19 安眠EX-HN 156

4.1.20 上廉泉EX-HN 156

4.1.21 新设 新設EX-HN 156

4.1.22 颈臂 頸臂EX-HN 156

4.1.23 颈百劳 頸百勞EX-HN15 156

图4-1四神聪(头顶部,4穴) 157

图4-2经外穴(头面部) 157

图4-3经外穴(头颈部) 157

图4-4内迎香、颊里、聚泉(口鼻腔内) 158

图4-5聚泉(舌背面) 158

图4-6海泉、金津、玉液(舌腹面) 158

图4-7耳后静脉三条(耳郭背面) 159

图4-8经外穴(头颈部正面) 159

图4-9经外穴(头颈部侧面) 159

图4-10新设穴(项部) 159

4.1.24 崇骨EX-HN 160

4.2 胸腹部穴 160

4.2.1 胃上EX-CA 160

4.2.2 脐中四边 臍中四边EX-CA 160

4.2.3 三角灸EX-CA 160

4.2.4 止泻(利尿)止瀉EX-CA 160

4.2.5 气门 氣門EX-CA 160

4.2.6 提托EX-CA 160

4.2.7 子宫EX-CA1 160

4.2.8 维胞 維胞EX-CA 160

图4-11经外穴(胸腹部,女性) 161

4.3 背部穴 161

4.3.1 血压点 血壓點EX-B 161

图4-12经外穴(背部) 162

图4-13定喘、夹脊穴(背部) 163

4.3.2 定喘EX-B1 164

4.3.3 结核穴 結核穴EX-B 164

4.3.4 巨阙俞 巨闕俞EX-B 164

4.3.5 夹脊 夾脊EX-B2 164

4.3.6 胃脘下俞(胰俞)EX-B3 164

4.3.7 接脊EX-B 164

4.3.8 痞根EX-B4 164

4.3.9 肘椎EX-B 164

4.3.10 下极俞 下極俞EX-B5 164

4.3.11 腰宜EX-B6 164

4.3.12 腰眼EX-B7 164

4.3.13 十七椎EX-B8 165

4.3.14 腰奇EX-B9 165

4.4 上肢部穴 165

4.4.1 肩三针 肩三鍼EX-UE 165

4.4.2 臑上EX-UE 165

4.4.3 抬肩 擡肩EX-UE 165

4.4.4 肘尖EX-UE1 165

4.4.5 扭伤穴 扭傷穴EX-UE 165

4.4.6 手逆注(臂中)EX-UE 165

4.4.7 尺桡 尺橈EX-UE 165

4.4.8 二白EX-UE2 165

4.4.9 中泉EX-UE3 165

4.4.10 拳尖EX-UE 166

4.4.11 五虎EX-UE 166

4.4.12 虎口EX-UE 166

4.4.13 中魁EX-UE4 166

4.4.14 大骨空EX-UE5 166

4.4.15 小骨空 EX-UE6 166

4.4.16 腰痛点 腰痛點EX-UE7 166

4.4.17 外劳宫 外勞宫EX-UE8 166

4.4.18 八邪EX-UE9 166

4.4.19 四缝 四縫EX-UE10 166

4.4.20 十宣EX-UE11 166

图4-14经外穴(上肢内侧部) 167

图4-15经外穴(上肢外侧部) 167

图4-16肘尖、扭伤穴(前臂部) 167

图4-17经外穴(手背部) 168

图4-18经外穴(手背部) 168

图4-19经外穴(手掌部) 168

4.5 下肢部穴 169

4.5.1 髋骨 髖骨EX-LE1 169

4.5.2 鹤顶 鹤頂EX-LE2 169

4.5.3 百虫窝 百蟲窩EX-LE3 169

4.5.4 内膝眼EX-LE4 169

4.5.5 膝眼(膝目)EX-LE5 169

4.5.6 陵后 陵後EX-LE 169

4.5.7 胆囊 膽囊EX-LE6 169

4.5.8 阑尾 闌尾EX-LE7 169

4.5.9 内踝尖EX-LE8 169

4.5.10 外踝尖EX-LE9 169

4.5.11 八风(八冲)八風(八衝)EX-LE10 169

4.5.12 独阴 獨陰EX-LE11 170

4.5.13 气端 氣端EX-LE12 170

4.5.14 里内庭 裏内庭EX-LE 170

4.5.15 女膝EX-LE 170

4.5.16 失眠EX-LE 170

图4-20经外穴(下肢前面) 170

图4-21经外穴(下肢内侧) 171

图4-22经外穴(下肢外侧) 171

图4-23经外穴(足背部) 171

图4-24经外穴(足底部) 171

第5章 微刺系统 172

5.1 头针穴线 172

额中线 額中綫MS1 172

额旁1线 額旁1綫MS2 172

额旁2线 額旁2綫MS3 173

额旁3线 額旁3綫MS4 173

顶中线 頂中綫MS5 173

顶颞前斜线 頂顳前斜綫MS6 173

顶颞后斜线 頂顳後斜綫MS7 173

顶旁1线 頂旁1綫MS8 173

顶旁2线 頂旁2綫MS9 173

颞前线 顳前綫MS10 173

颞后线 顳後綫MS1 1 174

枕上正中线 枕上正中綫MS12 174

枕上旁线 枕上旁綫MS13 174

枕下旁线 枕下旁綫MS14 174

图5-1头皮下的神经血管 174

图5-2枕部头皮下的神经血管 175

图5-3大脑皮质功能定位(脑髓外侧面) 176

图5-4大脑皮质功能定位(脑髓内侧面) 176

图5-5头皮层次与头针针刺角度示意 177

图5-6头针 178

图5-7头针穴线(额区) 179

图5-8头针穴线(顶区) 179

图5-9头针穴线(顶颞区) 180

图5-10头针穴线(顶颞区) 180

图5-11头针穴线MS6, MS7, MS8, SM9,SM10, MS11和大脑功能区(侧面观) 181

图5-12头针穴线(枕区) 181

图5-13头针穴线与大脑功能区(枕区) 182

5.2 耳针穴位(耳郭正面) 182

5.2.1 耳轮穴位(11) Points of Helix, HX 183

耳中HX1 183

直肠 直腸HX2 183

尿道HX3 183

外生殖器H X4 183

肛门 肛門 HX5 183

耳尖HX6、7i 183

结节 結節H X8 183

轮1輪1 HX9 183

轮2輪2 HX10 183

轮3輪3 HX11 183

轮4輪4 HX12 183

5.2.2 耳舟穴位(6) Points of Scapha, SF 183

指SF 1 183

腕SF 2 183

风溪 風谿SF 1、2i 184

肘SF 3 184

肩SF 4、5 184

锁骨 鎖骨SF 6 184

5.2.3 对耳轮穴位(14) Points of Antihelix,AH 184

跟AH1 184

趾AH2 184

踝AH3 184

膝AH4 184

髋髖AH5 184

坐骨神经 坐骨神經AH6 184

交感AH6a 184

臀AH7 184

腹AH8 185

腰骶椎AH9 185

胸AH10 185

胸椎AH11 185

颈頸AH12 185

颈椎 頸椎AH13 185

5.2.4 三角窝穴位(5) Points of Triangular Fossa,TF. 185

角窝上 角窩上TF1 185

内生殖器TF2 185

角窝中 角窩中TF3 185

神门 神門TF4 185

盆腔TF5 185

5.2.5 耳屏穴位(9) Points of Tragus,TG 185

上屏TG1 186

下屏TG2 186

外耳TG1 u 186

屏尖TG1 p 186

外鼻TG1、2i 186

肾上腺 腎上腺TG2p 186

咽喉TG3 186

内鼻TG4 186

屏间前 屏間前TG21 186

5.2.6 对耳屏穴位(8) Points of Antitragus,AT 186

额額AT1 186

屏间后 屏間後AT1 1 186

颞顳AT2 186

枕AT3 187

皮质下 皮質下AT4 187

对屏尖 對屏尖AT1、2、4i 187

缘中 緣中AT2、3、4i 187

脑干 腦幹AT3、4i 187

5.2.7 耳甲穴位(21) Points of Conchae,CO 187

口CO1 187

食道CO2 187

贲门 賁門CO3 187

胃CO4 187

十二指肠 十二指腸CO5 187

小肠 小腸CO6 187

大肠 大腸CO7 187

阑尾 闌尾CO6、7i 188

艇角CO8 188

膀胱CO9 188

肾腎CO10 188

输尿管 輸尿管CO9、10i 188

胰胆 胰膽CO11 188

肝CO12 188

艇中CO6、10i 188

脾CO13 188

肺CO14 188

心CO15 189

气管 氣管CO16 189

三焦CO17 189

内分泌CO18 189

5.2.8 耳垂穴位(8) Points of Ear Lobule, LO 189

牙LO1 189

舌LO2 189

颌頜LO3 189

垂前LO4 189

眼LO5 189

内耳LO6 189

面颊 面頬LO5、6i 189

扁桃体 扁桃體LO7、8、9 189

5.3 耳针穴位(耳郭背面) 190

5.3.1 耳背穴位(6) Points of Back Auricle, P 190

耳背心P1 190

耳背肺P2 190

耳背脾P3 190

耳背肝P4 190

耳背肾耳背腎P5 190

耳背沟 耳背溝PS 190

5.3.2 耳根穴位(3) Points of Root of Auricle, R. 190

上耳根R1 190

耳迷根R2 190

下耳根R3 190

图5-14耳部的神经血管(正面) 191

图5-15耳部的神经血管(背面) 192

图5-16耳针穴位 193

图5-17耳郭方位示意(正面) 194

图5-18耳郭方位示意(背面) 194

图5-19耳郭方位示意(内侧面) 195

图5-20耳郭解剖名称示意(正面) 196

图5-21耳郭解剖名称示意(背面) 197

图5-22耳郭基本标志线示意 198

图5-23补充设定的耳郭标志点或线条示意 199

图5-24标准耳郭分区示意(正面) 200

图5-25标准耳郭分区示意(背面) 201

图5-26标准耳郭分区示意(内侧面) 201

图5-27标准耳郭分区代号示意(正面) 202

图5-28标准耳郭分区代号示意(背面) 203

图5-29标准耳郭分区代号示意(内侧面) 203

图5-30标准耳穴定位示意 204

图5-31标准耳穴定位示意(正面) 205

图5-32标准耳穴定位示意(背面) 206

图5-33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内侧面) 206

5.4 面针穴位 Miànzhēnxuéwèi Points of Face Acupuncture, MF. 207

5.4.1 额、鼻与上唇正中线穴位(7) Middle Line Points of Forehead,Nose,and Upper Lip 207

首面MF1 207

咽喉MF2 207

肺(印堂)MF3 207

心(山根)MF4 207

肝MF5 207

脾(素髎)MF6 207

子宫、膀胱(人中、水沟)MF7 207

5.4.2 鼻、眼、口旁部穴位(4)Laterial Points of Nose, Mouth,and Eye 207

胆膽MF8 207

胃MF9 207

膺乳(睛明)MF10 207

股里(地仓)MF11 207

5.4.3 颧部穴位(5)Points of Zygomatic Region 207

小肠 小腸MF12 207

大肠 大腸(颧髎)MF13 207

肩MF14 207

臂MF15 207

手MF16 207

5.4.4 颊部穴位(8)Points of Cheek 207

肾腎MF17 208

脐臍MF18 208

背(听宫)MF19 208

股MF20 208

膝MF21 208

膝髌 膝髕(颊车)MF22. 208

胫脛MF23 208

足MF24 208

图5-34面针穴位 208

5.5 鼻针穴位 209

5.5.1 第1线(鼻正中线)穴位(9)Points of LineⅠ 209

头(脑)面頭(腦)面MN1 209

咽喉MN2 209

肺MN3 209

心 MN4 209

肝MN5 209

脾MN6 209

肾腎MN7 209

前阴 前陰(外生殖器)MN8 209

睾丸、卵巢MN9 209

5.5.2 第2线(鼻骨两侧缘至鼻翼)穴位(5) Points of Line Ⅱ 209

胆膽MN10 209

胃MN11 209

小肠 小腸MN12 209

大肠 大腸MN13 209

膀胱MN14 209

5.5.3 第3线(眉头至鼻翼外侧)穴位(9) Points of Line Ⅲ 209

耳MN15 209

胸MN16 209

乳 MN17 209

项背 項背MN18 209

腰脊MN19 209

上肢MN20 209

胯股MN21 209

膝胫 膝胫 MN22 209

足趾MN23 209

图5-35鼻针穴位 210

5.6 手针穴位 210

5.6.1 手背部穴位(14) Points of Dorsum Manus 210

眼MH1 210

胸MH2 210

前头 前頭MH3 210

头顶 頭頂MH4 210

偏头 偏頭MH5 210

后头 后頭MH6 210

会阴 會陰MH7 210

踝MH8 210

肩MH9 210

颈项 頸項MH10 210

咽喉MH11 210

坐骨神经 坐骨神經MH12 210

脊椎MH13 211

腰腿MH14 211

5.6.2 手掌部穴位(4) Points of Palm 211

胃肠 胃腸MH15 211

足跟MH16 211

咳喘MH17 211

夜尿MH18 211

图5-36手背穴位 211

图5-37手掌穴位 211

5.7 足针穴位 212

5.7.1 足底部穴位(14) Points of Sole 212

1号穴1號穴MP1 212

2号穴2號穴MP2 212

3号穴3號穴MP3 212

4号穴4號穴MP4 212

5号穴5號穴MP5 212

6号穴6號穴MP6 212

7号穴7號穴MP7 212

8号穴8號穴MP8 212

9号穴9號穴MP9 212

10号穴10號穴MP10 212

11号穴11號穴MP11 212

12号穴12號穴MP12 212

13号穴13號穴MP13 212

14号穴14號穴MP14 212

5.7.2 足背部穴位(12) Points of Dorsum Pedis 212

15号穴15號穴MP15 212

16号穴16號穴MP16 213

17号穴17號穴MP17 213

18号穴18號穴MP18 213

19号穴19號穴MP19 213

20号穴20號穴MP20 213

21号穴21號穴MP21 213

22号穴22號穴MP22 213

23号穴23號穴MP23 213

24号穴24號穴MP24 213

25号穴25號穴MP25 213

26号穴26號穴MP26 213

5.7.3 足侧部穴位(4) Points of Laterial Pedis 213

27号穴27號穴MP27 213

28号穴28號穴MP28 213

29号穴29號穴MP29 213

30号穴30號穴MP30 213

图5-38足背穴位 214

图5-39足底穴位 214

图5-40足内侧穴位 214

图5-41足外侧穴位 214

图5-42足内侧踝针进针 214

图5-43足外侧踝针进针 214

5.8 腕踝针进针点 215

5.8.1 上肢进针点(6) Points of Upper Limb, U 215

上1 U1 215

上2 U2 215

上3 U3 215

上4 U4 215

上5 U5 215

上6 U6 215

5.8.2 下肢进针点(6) Points of Lower Limb,L 215

下1 L1 215

下2 L2 215

下3 L3 215

下4 L4 215

下5 L5 215

下6 L6 215

图5-44腕踝针划区 216

图5-45腕踝针进针 216

第6章 常见病症处方例 217

6.1 常见急症 217

6.1.1 中暑 217

6.1.2 抽搐 217

6.1.3 休克 217

6.1.4 昏迷 217

6.1.5 晕厥 217

6.1.6 高热 217

6.1.7 新生儿窒息 217

6.1.8 胆绞痛 217

6.1.9 肾绞痛 218

6.1.10 心绞痛 218

6.2 内、儿科常见病症 218

6.2.1 感冒 218

6.2.2 支气管炎 218

6.2.3 支气管哮喘 218

6.2.4 咯血 218

6.2.5 盗汗 218

6.2.6 心律不齐 218

6.2.7 阵发性心动过速 218

6.2.8 高血压病 218

6.2.9 贫血 218

6.2.10 白细胞减少症 219

6.2.11 膈肌痉挛 219

6.2.12 胃下垂 219

6.2.13 急性胃肠炎 219

6.2.14 腹痛、腹胀 219

6.2.15 腹泻 219

6.2.16 慢性胃炎 219

6.2.17 溃疡病 219

6.2.18 习惯性便秘 219

6.2.19 小儿疰夏(夏季热) 219

6.2.20 婴幼儿腹泻 219

6.2.21 小儿遗尿 219

6.2.22 尿潴留 220

6.2.23 尿频 220

6.2.24 泌尿系统感染 220

6.2.25 慢性肾小球肾炎 220

6.2.26 遗精 220

6.2.27 阳痿 220

6.2.28 早泄 220

6.2.29 男性不育(精子缺陷) 220

6.2.30 风湿性关节 炎、关节 痛 220

6.2.31 类风湿关节 炎 221

6.2.32 2型糖尿病 221

6.2.33 痛风 221

6.2.34 肥胖病 221

6.2.35 头痛 221

6.2.36 肋间神经痛 221

6.2.37 坐骨神经痛 221

6.2.38 三叉神经痛 221

6.2.39 面神经炎 221

6.2.40 面肌痉挛 222

6.2.41 神经衰弱 222

6.2.42 癔症 222

6.2.43 癫癎 222

6.2.44 精神病 222

6.2.45 震颤麻痹 222

6.2.46 中风偏瘫 222

6.2.47 老年性痴呆 222

6.3 妇产科常见病症 223

6.3.1 痛经 223

6.3.2 月经失调 223

6.3.3 功能性子宫出血 223

6.3.4 附件炎 223

6.3.5 盆腔炎 223

6.3.6 子宫脱垂 223

6.3.7 不孕症 223

6.3.8 更年期综合征 223

6.3.9 妊娠剧吐 223

6.3.10 胎位不正 223

6.3.11 滞产 223

6.3.12 乳汁不足 224

6.3.13 回乳 224

6.4 外科、皮肤科病症 224

6.4.1 急性乳腺炎 224

6.4.2 乳腺纤维囊性病 224

6.4.3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24

6.4.4 胆囊炎 224

6.4.5 胆石症 224

6.4.6 脱肛 224

6.4.7 痔 224

6.4.8 颈淋巴结结核 224

6.4.9 甲状腺肿 224

6.4.10 泌尿系统结石 224

6.4.11 慢性前列腺炎 224

6.4.12 前列腺增生症 225

6.4.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25

6.4.14 无脉症 225

6.4.15 落枕 225

6.4.16 颈椎病 225

6.4.17 腰椎间盘突出症 225

6.4.18 腰椎骨质增生症 225

6.4.19 腰扭伤 225

6.4.20 腰肌劳损 225

6.4.21 肩关节周围炎 225

6.4.22 腱鞘炎 226

6.4.23 腱鞘囊肿 226

6.4.24 腕管综合征 226

6.4.25 腓肠肌痉挛 226

6.4.26 斑秃 226

6.4.27 寻常痤疮 226

6.4.28 黄褐斑 226

6.4.29 湿疹 226

6.4.30 荨麻疹 226

6.4.31 神经性皮炎 226

6.4.32 银屑病 226

6.4.33 带状疱疹 226

6.4.34 鸡眼 227

6.5 眼、耳、鼻、咽喉、口腔科常见病症 227

6.5.1 近视 227

6.5.2 结膜炎 227

6.5.3 夜盲 227

6.5.4 色弱、色盲 227

6.5.5 青光眼 227

6.5.6 斜视 227

6.5.7 视神经炎 227

6.5.8 视神经萎缩 227

6.5.9 扁桃体炎 227

6.5.10 鼻炎 227

6.5.11 嗅觉障碍 227

6.5.12 鼻出血(鼻衄) 227

6.5.13 耳鸣、耳聋 227

6.5.14 梅尼埃病(内耳眩晕症) 228

6.5.15 急性中耳炎 228

6.5.16 牙痛 228

6.5.17 口腔炎 228

6.5.18 复发性口疮 228

6.5.19 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228

6.6 其他 228

6.6.1 戒烟 228

6.6.2 戒酒 228

6.6.3 戒毒 228

6.6.4 空调病 228

6.7 指针应急突发病症 229

6.7.1 虚脱、休克、昏厥 229

6.7.2 高热惊厥 229

6.7.3 高血压 229

6.7.4 晕车、晕船 229

6.7.5 突发喷嚏流涕 229

6.7.6 牙痛 229

6.7.7 落枕、颈臂痛、肩臂痛 230

6.7.8 头痛 230

6.7.9 下腰痛 230

6.7.10 腿痛 230

6.7.11 腹痛 230

6.7.12 经痛 230

6.7.13 眼睛疲劳 230

6.7.14 失眠 230

附录A 我国主要古脏腑明堂图系列一览 231

附录B 国内外藏主要官铸古针灸铜人一览 232

参考文献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