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促进协同创新的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喜乐,李腾达著
  • 出 版 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1562239
  • 页数:2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构建跨学科大平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发挥人文社科的综合创造力和社会贡献力。并深入分析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机制,探寻评价促进协同创新的着力点。这是教育部项目“构建促进协同创新的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研究(13JDXF007)”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促进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背景和意义 1

第一节 促进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背景 1

一、“协同创新”与“大科学”概念的提出 2

二、“协同创新”是大科学时代的主导模式 3

第二节 促进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意义 9

一、协同创新是人文社科知识生产的新范式 10

二、人文社科协同创新是知识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三、协同创新是人文社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15

四、人文社科协同创新是国家“2011计划”的重要任务 17

第三节 人文社科评价相关研究现状 20

一、人文社科评价理论的研究 21

二、人文社科评价方法的研究 24

三、人文社科评价标准和指标的研究 34

四、人文社科评价实践的研究 38

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41

第一节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41

一、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42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45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的特点 60

一、纵向比较:人文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的时代特点 60

二、横向比较:人文社科协同创新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的差异 64

第三章 科学评价范式的转变 69

第一节 经验证实评价范式 69

一、经验证实的科学本质观 70

二、观察与归纳的理论产生方法 71

三、逻辑与经验证实的评价方法 71

四、符合论和融贯论真理观 72

第二节 理性批判评价范式 74

一、经验证伪的科学本质观 75

二、“猜想与反驳”的理论产生方法 75

三、逻辑与经验证伪的评价方法 76

四、逼真性真理观 76

第三节 历史理解评价范式 77

一、相对主义的科学本质观 78

二、科学理论形成的多因素观 80

三、比较的评价方法 81

四、科学理论评价的整体论 82

第四章 科学评价模式研究 87

第一节 科学社会学家的科学评价模式 87

一、默顿模式 87

二、齐曼模式 96

第二节 科学知识社会学家的科学评价模式 103

一、巴恩斯—布鲁尔模式 104

二、柯林斯模式 108

三、拉图尔模式 111

第五章 科学评价系统分析 115

第一节 科学评价系统要素 115

一、实体性要素 116

二、联结性要素 118

第二节 科学评价系统层次结构 121

一、个体自我评价 123

二、民众评价 126

三、权威评价 128

第三节 科学评价系统环境 129

一、经济环境 129

二、政治环境 131

三、文化环境 133

第四节 科学评价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37

一、环境对科学评价系统的制约 137

二、科学评价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139

第六章 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模式与机制 141

第一节 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模式 141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体现人文社科研究生命力 142

二、构建跨学科大平台,发挥人文社科研究综合创造力 143

三、面向社会需求,强化人文社科研究社会贡献力 145

第二节 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系统的构成 147

一、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系统外部要素 147

二、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系统内部要素 149

第三节 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150

一、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 150

二、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条件机制 154

第七章 国内外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研究 158

第一节 国外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研究 158

一、英国REF评价制度 159

二、美国的科学评价制度 163

三、法国的科学评价制度 165

第二节 国内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研究 166

一、复旦大学双轨制评价体系 166

二、湖南大学科研评价体系 169

三、深圳大学人文社科科研评价制度 173

第八章 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和构建 177

第一节 人文社科科研评价制度的实证分析 177

一、实证调查前期准备 178

二、人文社科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179

三、国内人文社科科研评价指标选择的分析 181

第二节 人文社科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85

一、指标体系构建总则 185

二、指标体系 189

第九章 高校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障碍与对策 199

第一节 目前高校开展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障碍 199

一、高校学科设置和管理机制的阻碍 200

二、传统的学术评价制度 201

三、政府在协同创新中引导作用缺失 202

四、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04

第二节 高校开展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的对策 205

一、健全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管理体系 205

二、完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健全协同人员评价体系 206

三、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208

四、完善创新性人才聘任与培养制度 210

参考文献 212

后记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