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缘由 1
第二节 主要概念界定与制度演进分期 6
一 关于“近代”与“大学” 7
二 关于“制度”和“大学教师制度” 8
三 关于“学术独立”与“学术自由” 9
四 关于制度分期 14
第三节 学术史 16
第四节 研究思路、框架 19
第五节 研究方法 21
一 文献法 21
二 比较法 21
第二章 新教育的萌芽与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孕育 22
第一节 学校制度的先例资源与近代新教育的萌芽 23
第二节 “中体西用”与“学术独立”思想之源头 28
第三节 新式学堂的教师来源与教师身份的最初定位 33
一 外国传教士及技术人员 34
二 传统士人 39
三 本土科学家 40
四 归国留学生 40
五 新式学堂毕业生 41
第四节 早期办学实践与教师管理的制度元素 45
一 教习与职员“兼任制” 47
二 中西教习聘用“双轨制” 47
三 教习职务分等制 48
四 提出教习奖掖办法 49
五 创设教习培养办法 49
六 设计了教习薪俸的基本结构 49
第三章 近代大学的诞生与教师制度的雏形 52
第一节 “思想之风云激荡”与对洋务教育和教师问题的反思 52
第二节 大学制度的构建与近代大学的诞生 58
第三节 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婴儿”形态 64
一 “文凭”概念的引入 67
二 聘用契约管理 68
三 “权限”、“权利”与“权力”之词流行 69
第四节 “从培养入手”: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起始逻辑 71
第四章 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大学教师制度的形成 76
第一节 “壬寅癸卯学制”与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初立 76
一 明确大学教员的法律地位 79
二 设置大学教员之资格 80
三 规定各类教员的职守 82
四 提出大学教员的定员标准问题 83
五 建立教员会议制度 84
第二节 “大学之竞争”与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实施及充盈 84
第三节 “聘期制”与大学教师的流动机制 94
一 清朝官制及任期制 95
二 晚清的财政危机 96
三 新教育制度的实践 97
第四节 “分科治学”与中外教师的薪俸差别 100
第五节 “学问之自由独立”与大学教师制度思想的新变化 105
第五章 教育民主化与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发展 110
第一节 民国大学制度的创立与大学教师制度之进退 110
一 关于大学教师之资格 115
二 关于大学的科系设置 115
第二节 “学术自由”与大学教师制度灵魂之塑 120
第三节 “学术共同体”与“学术独立”的自由主义使命 127
第四节 “终身制”之构想与大学教师制度的系统化努力 133
一 大学教师专任制 138
二 “学术假”与教员出国留学 139
三 退休金制度 140
四 教师聘任组织与程序之规范 140
第五节 教会大学尝试建立独立的中国化大学教师制度 141
第六章 高等教育质量主题与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成熟 148
第一节 “严格主义”与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成熟性标志 148
第二节 “政校合作”与大学教师制度的学术取向 160
第三节 “非聘即走”与大学教师的自由流动机制 169
第四节 “学界领袖”之造就与民间力量的介入助推 177
第五节 党义教师检定与大学教师制度的政治取向 182
第七章 大学生命的延续与教师制度之完善 186
第一节 “学术救国”与大学教师制度的“战时特征” 187
第二节 “学术自由”之复归与大学教师制度的完善 197
第三节 战时生活状态与大学教师待遇制度的变化 204
第四节 “部聘教授”与大学教师职业稳定性的制度支持 210
第五节 “第一流大学”与近代大学教师制度建设的“最后一幕” 215
第八章 我国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整体概貌和基本经验 224
第一节 我国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规则体系及演进轨迹 224
第二节 我国大学教师制度的“近代经验” 239
一 “学术独立”与“学术自由”:近代大学教师制度之灵魂 240
二 从移植到创造: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文化理路 242
三 政府主导与大学自主:近代大学教师制度演进的外部动因 244
四 “校长负责”与“教授治校”:我国近代大学教师制度演进的内在动力 250
结束语 256
主要参考文献 259
后记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