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1
第一章 中国文坛的早春(1977) 1
重回文艺界 1
何其芳的逝世 11
第一次接触广州文艺界 18
短篇小说座谈会始末 24
向“文艺黑线专政”论开火 37
第二章 新时期文学的兴起(1978) 60
关于30年代文艺的争论 61
对《严峻的日子》等的批判 69
出差武汉三镇 74
遭遇忠言 78
闯开写知识分子题材的禁区 82
儿童文学作家座谈会 85
文联全委扩大会与文联各协恢复活动 89
凤凰涅槃:《文艺报》复刊 97
《伤痕》的发表 101
“伤痕文学”作为概念 104
第三战役:对准“文艺黑线”论 108
繁荣短篇小说创作成为关注重点 112
沉闷的长沙文艺界 114
二访广州 118
三刊编委会与真理标准讨论 126
《文艺报》编辑部出面为作家作品平反 153
广东文学座谈会的召开与“新时期文学”词语考释 179
启动短篇小说评选活动 182
第三章 大辩论与大前进(1979) 191
思想解放的锣鼓 191
为“四五”诗歌正名 194
长篇小说作者亟待冲出思想牢笼 201
一篇来稿引出的一个故事 204
茅盾的一封信引起的 211
评委们对短篇评奖作品各抒己见 212
文学理论批评座谈会 216
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法国 247
重提“写中间人物”旧案 250
关于《大墙下的红玉兰》的讨论 253
解冻文学? 261
《为文艺正名》引起争论 266
《向前看呵!文艺》引起争论 272
短篇小说《我应该怎么办?》及其反响 277
“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 279
《文学:回忆与思考》的征稿 282
《“歌德”与“缺德”》风波 289
短篇小说《重逢》引起争议 292
《文艺情况》创刊 294
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297
风景这边独好 303
《电影工作简报》事件 309
列席上海文艺创作会议 312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成立和部分期刊主编会议 321
公开清算《纪要》的时机到了 332
“十七年”和“三年” 334
《乔厂长上任记》事件 336
“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终结 345
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引起关切 349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357
长篇小说读书会 359
无政府主义思潮 365
第四章 与人民同呼吸(1980) 368
创作扫描 368
樊骏来信谈《黄河东流去》 372
公刘评顾城 373
黄秋耘评张洁引出李希凡的非议 375
《收获》第一期推出四个中篇 377
剧本创作座谈会 380
李子云来信 383
青年诗人熊召政为民请命 385
《文艺报》1980年工作要点 386
宋遂良来信谈山东文艺界动向 393
“文学,要关注九亿农民” 395
周扬、沙汀推荐《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408
贵州文坛纪事 411
成都七日 419
到简阳访周克芹 423
重庆文坛掠影 426
对形势的忧虑 430
《文艺报》举办第二次长篇小说读书会 430
文艺局给我们出题目 432
张光年约谈《文艺报》改版问题 434
贺敬之谈文艺形势 437
关于中篇小说《人到中年》 438
反封建主义与反官僚主义 440
《当代女作家作品选》的遗憾 442
正式宣布《文艺报》改版 446
对《文艺报》的批评 448
老作家蹇先艾的品德 450
王蒙刮起创新风 452
青年文学创作会议推迟召开 458
何士光及其《乡场上》 460
中篇小说评奖做出决定 462
上海作协召开短篇小说座谈会 464
访江苏文学界 473
写农村题材的困惑 477
沙叶新文章惹了点事 479
领导核心的分歧 481
文坛动向令人关注 485
唐祈评公刘 486
当代文学讨论会在昆明召开 487
唐因谈文艺思想上的两种倾向 494
要发出时代的声音 496
中篇小说评奖委员名单确定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