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8
第一章 庄子思想及其在魏晋的流传发展 9
第一节 庄子生平与《庄子》一书 9
一、庄子——“乘道德而浮游”的智者 9
二、《庄子》——“洸洋自恣以适己”的哲言 12
第二节 庄子人生哲学及其艺术和美学意义 15
一、“逍遥”的人生境界 16
二、“真、至、神、圣”的理想人格 22
三、“虚静”的精神修养方法 30
四、“游”的处世态度 37
第三节 庄子思想在魏晋的流传发展 45
一、汉魏之际庄学的复兴 46
二、西晋时期庄学的盛行 52
三、东晋时期庄学的发展 59
第二章 文艺自觉与魏晋的社会和文化 65
第一节 中国的“文艺自觉” 65
一、“文艺自觉”论题的缘起 65
二、“文艺自觉”的时间断限 70
三、“文艺自觉”的判断标准 73
第二节 魏晋文艺自觉的政治经济基础 77
一、社会离乱与意识形态控制的松弛 78
二、门阀制度与士人群体的独立 83
三、庄园经济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88
第三节 魏晋文艺自觉的思想文化条件 95
一、玄学的兴起 95
二、士人心态的转变 100
三、个性和情感的解放 108
第三章 魏晋玄学对艺术本体独立的催化 115
第一节“声无哀乐”——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的破解和艺术本体的确立 115
一、“声音以平和为体”——对音乐本质的揭櫫 117
二、“音声有自然之和”——对音乐形式美的推崇 123
三、“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对音乐审美功能的肯定 129
第二节“言意之辨”——对形象思维和艺术语言独特规律的认识 135
一、“言不尽意”——对艺术语言独特规律的探索 135
二、“意以象尽”——对艺术形象思维的把握 144
三、“得意忘象”——对审美超越性的初识 150
第三节“有情与无情”——对艺术情感特质的揭示 155
一、从“无情”到“有情”——正始玄学对情感的推重 156
二、从“辍其情”到“性其情”——情感束缚的初步解脱 162
三、从“任其情”到“诗缘情”——情感的解放与艺术情感特质的明确 169
第四章 魏晋风度与艺术主体的觉醒 178
第一节 出世隐逸人格的确立与创作行为的自觉 178
一、“逍遥游”理想与汉魏之际士人心态的转向 179
二、竹林名士人格精神的挣扎 188
三、出世隐逸人格的确立与艺术创作行为的自觉 192
第二节 生命意识的强化与艺术主体的自我体认 197
一、“以气为主”的禀赋才性论 197
二、“不朽”的终极诉求 209
三、感时伤逝的艺术表达 217
第三节 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审美意识的觉醒 228
一、怡情山水与自然美的发现 228
二、品藻风神与人物美的体认 240
三、纵酒服药与审美创作体验的催生 257
第五章 庄子思想与魏晋审美艺术理论的发展 271
第一节“重神轻形”的创作方法论 271
一、“爱使其形者”——庄子“形神”观的基本立场 272
二、“征神见貌”——人物品藻对“形神”观的方法论化 276
三、“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东晋佛学对“形神”艺术论的进一步催化 278
四、“传神写照”——人物画创作论对“形神”论的艺术引渡 281
五、“山水以形媚道”——晋宋之际“形神”艺术论向山水画的扩展 283
第二节“虚静”的审美观照论 285
一、“澄心凝思”——从直觉认知到审美感知 285
二、“澄怀味象”——宗炳对审美观照研究的深化 292
三、“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刘对审美观照的理论概括 302
第三节“神思”的艺术想象论 310
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对庄子“游心”说的美学运用 311
二、“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宗炳对“神思”的艺术阐释 319
三、“神与物游”——刘勰对“神思”说的系统化 325
第四节 崇尚“自然”的美学原则和艺术宗旨 334
一、庄子以“自然”为宗的美学标准 335
二、从王弼到嵇、阮——“自然”美学观的初步确立 344
三、从郭象到刘勰——“自然”美学观的体系化 354
第六章 庄子思想与魏晋文艺创作实践的发展 371
第一节 玄言诗的出现 372
一、玄学的诗化 372
二、玄言诗的种类和思想内涵 388
三、玄言诗的审美艺术价值 400
第二节 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407
一、山水诗与田园诗兴起的背景 407
二、陶渊明对田园诗的开创 412
三、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勃兴 421
第三节 绘画和书法艺术的勃兴 432
一、人物画的转型 433
二、山水画的初创 446
三、书法艺术的独立 457
结语 474
参考文献 478
后记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