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新世界观阐释形式重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定鑫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74494
  • 页数:2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14FKS005),论证了马克思在初创新世界观过程中洞见到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论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先验论都迷失于“社会”同“自然”之间质的差别——前者以“自然”去推论“社会”(“历史”)而后者以理性去推论“自然”或宇宙,并非迷失于传统的唯物唯心问题。马克思新世界观“新”在把现实社会历史问题置于世界观的中心地位,“新”在“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构建并实现“共产主义”。

导言 1

第一部分 学术梳理 11

第一章 马克思新世界观阐释成果概述(上) 11

一 恩格斯等马列经典作家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阐释概述 11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新世界观阐释的概述 17

三 苏东和俄罗斯学者对马克思新世界观阐释的概述 28

第二章 马克思新世界观阐释成果概述(下) 33

一 国外其他学者对马克思新世界观阐释的概述 33

二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新世界观阐释的概述 40

三 对已有成果的分析 43

(一)马列经典作家 43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45

(三)东欧、苏联和俄罗斯学者 47

(四)国外其他学者 48

(五)国内学界 49

第二部分 新世界观初创 53

第三章 马克思新世界观缘于“唯物唯心”问题 53

一 欧洲哲学史中的“唯物唯心”问题辨析 53

二 马克思对欧洲哲学史上“唯物唯心”局限的洞见 59

第四章 马克思新世界观雏形 65

一 马克思使用“新世界观”概念的文本状况 65

二 马克思新世界观在《资本论》之前的初步阐发 69

(一)新世界观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 69

(二)对宗教世界的态度 70

(三)关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 70

(四)共产主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72

(五)关于社会历史现象或历史规律 72

(六)“共产主义幽灵”或“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 74

(七)观察社会或历史的方法 75

第三部分 新世界观载体及其核心 81

第五章 《资本论》及其蕴含的新世界观核心 81

一 《资本论》写作计划及公开出版的异动过程分析 83

二 超越“经济人”利己心的人性归结,历史分析商品世界 85

三 揭示剩余价值的性质和起源,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业无产阶级对社会财富的绝对贡献 92

第六章 《资本论》对早期资本世界异化现象的分析 102

一 黑格尔“异化”概念的哲学含义 102

二 资本与劳动者之间的分化现象 103

三 人性的异化现象 107

四 文化上的异化现象 110

五 资本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异化现象 112

第四部分 新世界观基本范畴 117

第七章 劳动 117

一 黑格尔劳动思想概略 117

二 异化劳动:对历史上人的本质的深刻揭示 119

三 雇佣劳动:对资本主义世界劳动形式的科学规定 124

四 劳动的本质特征 127

(一)亲自然性 128

(二)观念(目的)的先导性 129

(三)自由性 132

(四)历史辩证性 134

第八章 资本 138

一 资本形态的不同侧面 138

(一)直观形态:生产要素 138

(二)历史形态:私有制生产关系 141

二 资本的历史贡献 143

三 资本发展的趋势 146

四 资本的神秘性 149

第九章 生产关系 155

一 生产关系概念制定过程的节点 155

二 对人类社会历史做“生产关系史”描述 160

第十章 共产主义 167

一 共产主义概念制定过程的节点 168

二 共产主义的两个层面 171

(一)作为社会的个体层面 171

(二)作为社会形态的整体层面 172

第五部分 新世界观的现有阐释形式与中国化话语 177

第十一章 马克思新世界观与现有阐释形式的层次差异 177

一 马克思新世界观现有阐释形式 177

二 现有阐释形式与马克思新世界观基础之间的层次关系 181

三 马克思新世界观系统与现有阐释形式之间的层次关系 189

四 马克思奋斗生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生动诠释 193

第十二章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中国化话语 202

一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中国化话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02

(一)实事求是命题含义演绎 203

(二)“实事求是”结构解析 205

(三)整体把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08

二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中国化话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1

(一)党的文献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型的逻辑线索 211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境界 213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问题 219

参考文献 223

后记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