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运动 1
绪论 由“五四”到“五卅”的文艺思潮之社会背景 3
第一章 概论——从一九一七年到“五卅”的中国文艺思想界 8
一 文学革命的经过 8
二 林纾的反对 12
三 “五四”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 12
四 “学衡派”的反对 12
五 整理国故问题 14
六 “甲寅派”的反对 18
七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对立 20
第二章 文学革命运动的“思想和形式”的主张 25
一 “历史的观念”和进化论的思想 26
二 反“文以载道”和反封建的思想 29
三 主张“写实文学”和朦胧的社会思想 32
四 反文言文的不彻底 36
五 白话文不与口语接近 39
第三章 与反对者的论争 42
一 林纾 42
二 “学衡派” 47
三 “甲寅派” 56
第四章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 69
一 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同时存在的社会基础 69
二 写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 76
三 浪漫主义的创造社 85
四 对立的统一与“革命文学”思想的萌芽 94
第二编 “大革命时代”前后的革命文学问题 105
绪论 由“五卅”到“九一八”的文艺思潮之社会背景 105
第一章 概论——从“五卅”前后到“九一八”的中国文艺思想界 110
第二章 创造社的革命文学主张 130
一 创造社的进步 130
二 为什么要提倡革命文学 131
三 对于革命文学的作者、内容及作者世界观的主张 134
四 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 140
五 文学的阶级性 143
六 文学的宣传作用 146
七 唯物的文学论 149
八 结语 152
第三章 鲁迅的态度和茅盾的意见 153
一 鲁迅的态度 153
二 茅盾的意见 167
第四章 “语丝派”及其他作者的意见 176
一 所谓“语丝派” 176
二 侍桁的意见 178
三 甘人的意见 188
四 郁达夫的意见 190
五 冰禅的意见 192
第五章 “新月派”及其他反对者的论调 199
一 与“新月派”斗争的历史任务 199
二 “新月”的态度 200
三 梁实秋的论调 207
四 安那其主义者的空谈 216
第六章 进步的文艺理论及文学团体的建立 218
一 认识了共同的敌人 218
二 科学的文艺论的输入与“左联”的成立 225
三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昙花一现 228
第三编 “九一八”到“八一三”的文艺思潮 235
绪论 由“九一八”到“八一三”的文艺思潮之社会背景 235
第一章 概论——从“九一八”到“八一三”的中国文艺思想界 243
引言 243
一 文艺的阶级性的再研讨 244
二 文艺的武器作用的再研讨 246
三 艺术的价值问题 248
四 大众文艺用什么话写 251
五 由反对“文言复兴”到建设“大众语” 253
六 由“大众语”的标准问题到“拉丁化”运动 255
七 新的政治形势与文艺运动的新动向 258
八 一九三六年文艺论争的收获 264
第二章 文艺创作自由问题 267
一 问题的开端 267
二 论辩的主体 275
三 “左联”的结论 289
第三章 大众文艺问题及语文改革运动 311
一 序说 311
二 新的文学革命 314
三 文言—白话—大众语 324
四 普通话—土话—拉丁化 342
第四章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之争与鲁迅逝世前后文艺界的大团结 358
一 文艺界“联合战线”与“国防文学”运动 358
二 机械论者的反对与克服 383
三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提出与“国防文学”论者的反对 411
四 并非“第三种人”的“创作自由”问题——“宗派主义”和“机械论”的再检讨 466
五 鲁迅逝世前后文艺界的大团结 495
参考书目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