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选题背景 2
二、学术意义 3
三、研究方法 4
四、主要创新点 6
第一章 和田河流域传统村镇聚落形态的研究基础 7
第一节 研究概念的界定 8
一、何谓绿洲 8
二、何谓传统村镇聚落 10
三、何谓聚落人居形态 13
(一)人居 13
(二)聚落形态 14
(三)民族性 15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17
一、民居建筑的研究 17
二、传统聚落的研究 20
第三节 目前新疆传统村镇聚落研究存在的问题 23
第二章 和田河流域传统村镇聚落形态综识 25
第一节 聚落形态概貌 26
一、随水而居的生态环境特征 26
二、多元复合的民族格局特征 30
三、半农半耕的经济结构特征 32
第二节 绿洲人类聚居格局生成的影响因素 34
一、自然环境因素 34
(一)气候 35
(二)地形地貌 38
(三)材料 39
二、社会人文因素 40
(一)宗族血缘 41
(二)人居伦理观 42
(三)人居生态观 44
第三节 聚落空间的构成特征 46
一、聚落类型特征 46
(一)农耕型聚落 46
(二)商业型聚落 49
(三)军事型聚落 50
二、聚落布局特征 52
(一)聚落外部形态 52
(二)聚落内部形态 53
第四节 乡土建筑的构建体系 56
一、乡土建筑的地域特征 56
(一)阿克苏地区 57
(二)和田地区 57
(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区 59
(四)喀什地区 59
(五)塔什库尔干地区 61
(六)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62
二、乡土建筑的营建模式 63
(一)建筑材料 63
(二)构筑方式 64
第三章 和田河流域传统村镇聚落形态的历史演进 67
第一节 两汉至元:西域古聚落的萌芽时期 68
一、西域古聚落的起源 68
(一)史前时期——西域古聚落的萌芽阶段 68
(二)两汉时期——西域古聚落的成长阶段 70
(三)魏晋至全唐时期——西域古聚落的壮大阶段 72
(四)宋至元朝时期——西域古聚落的稳定发展阶段 73
二、丝绸之路与西域古聚落的变迁 74
(一)自然生态因素 74
(二)军事政治与民族迁徙因素 77
(三)经济文化因素 79
三、萌芽时期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 82
(一)中心扩散 82
(二)自相似 84
第二节 明、清至民国:近代聚落发展的成熟时期 85
一、多元民族格局聚居的统一格局 85
(一)明清时期——多民族聚居格局定型 85
(二)近代时期——民族聚落发展与壮大 86
二、军需屯田对近代聚落发展的影响 88
(一)清朝时期屯田聚落的主要特征 88
(二)伊斯兰文化特色的近代职能型聚落诞生 90
三、成熟时期的聚落空间形态 93
(一)带状生长 93
(二)层次化 9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现当代绿洲人居格局的发展时期 94
一、绿洲新型城镇化发展 94
(一)现代时期——聚落发展的新阶段 94
(二)当代时期——聚落空间的集聚化 96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和田河流域传统村镇聚落的时代剧变 99
(一)聚落系统层级转型 99
(二)独具地域特色的城镇化进程 101
三、成熟时期的聚落空间形态 103
(一)面状围合 103
(二)动态性 104
第四章 和田河流域传统村镇聚落形态的有机更新 107
第一节 现行模式的思路借鉴 108
一、相关理论启示 108
(一)社会转型理论 108
(二)原型思想 109
(三)有机更新理论 111
二、相关措施的启示 113
(一)城镇转型 113
(二)更新扩展 114
第二节 聚落优化的途径 115
一、聚落优化的目标原则 115
(一)乡土性原则 115
(二)自主性原则 117
二、聚落优化的策略 119
(一)遵循场域力 119
(二)凝聚场所精神 122
三、聚落优化的措施 124
(一)核心空间整理 124
(二)区域组团协调 128
结语 131
附录 135
参考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