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艰难探索 3
第一章 灌区概况 3
第一节 地理位置 3
第二节 自然条件 3
第三节 建设背景 4
第二章 灌区的规划与建设 6
第一节 灌区的规划与设计 6
第二节 灌区的建设 9
第三节 灌区停灌与排涝治碱 12
第四节 灌区复灌 16
第五节 打渔张引黄闸改建 17
第六节 一干灌区独立运行 18
第三章 灌区的建设与管理机构 21
第一节 灌区建设指挥机构 21
第二节 灌区灌溉管理机构 27
第四章 灌区管理与维护 32
第一节 灌溉管理 32
第二节 水费计收 37
第三节 工程养护与管理 39
第五章 灌区试验与科学研究 44
第一节 试验机构的设置 44
第二节 灌区试验研究 46
第三节 科研成果应用与实践 57
第六章 灌区的历史成就与贡献 66
第一节 灌区土地得到全面改良 66
第二节 灌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67
第三节 灌区城乡巨大改变 67
第四节 开辟引黄灌溉的新篇章 69
第二编 调整转型 73
第一章 灌区管理体制的调整 73
第一节 上划省统管 73
第二节 打渔张一干灌区管理 73
第三节 曹店灌区管理 74
第四节 灌区分割 实行区划管理 75
第二章 灌区工程体系的调整 76
第一节 东营市区划内灌区的调整 76
第二节 引黄过清补源工程 78
第三节 引黄济青工程 83
第四节 服务于城乡供水 87
第三编 涅槃重生 93
第一章 灌区移交 93
第二章 灌区现状 94
第一节 自然条件 94
第二节 社会经济情况 94
第三节 水资源状况 95
第四节 工程概况 96
第三章 灌区建设 110
第一节 灌溉工程 110
第二节 排水工程 117
第三节 拦河蓄水及水库工程 122
第四章 灌区管理 12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26
第二节 工程管理 128
第三节 灌溉管理 130
第四节 水费计收与水价改革 133
第五节 水政执法 134
第六节 科技创新 138
第五章 水生态文明建设 143
第一节 水土保持 143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 144
第六章 灌区效益 147
第一节 打渔张引黄灌区效益 147
第二节 东营境内原打渔张引黄灌区的发展 149
第三节 胶东调水工程的功绩 150
第四节 灌区效益专题 151
第四编 渠运文轩 159
第一章 灌区艺文 159
第一节 打渔张引黄灌区的文化瑰宝——《引黄灌溉报》 159
第二节 建设期文学文艺作品选编 160
第三节 打渔张引黄灌区的主要文献及志籍 243
第二章 盛世文景 246
第一节 诗词 246
第二节 散文 262
第三章 轶闻趣史 283
第一节 轶闻与史实 283
第二节 名人与打渔张 289
第三节 苏联专家与打渔张 293
第四节 水工文物保护 299
第四章 逝水流年 303
马天韶: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建设中的零星记忆 303
熊清运:山东打渔张引黄灌区仍展现在世人面前 307
牛蓝田:一九五六年目睹兴建打渔张引黄灌区 309
吕振东:打渔张引黄灌区与我记事 311
牛蓝田:水利工程的丰碑 313
黄定武:难忘打渔张的度荒岁月 315
盛贵业:打渔张引黄灌区改碱往事回忆 317
第五编 精神传承 323
第一章 艰苦奋斗 323
第一节 风沙显威 阻挡开工 323
第二节 潮水袭击 令人恐怖 324
第三节 艰苦奋斗 炳耀千秋 324
第二章 团结治水 327
第一节 大型工程 全省大协作 327
第二节 排涝治碱 全区一盘棋 328
第三节 清淤扩建 合力一股绳 329
第三章 科学实践 330
第一节 一波三折 壮士断腕 330
第二节 实事求是 不断探索 330
第三节 科学实践 示范全国 333
第四章 中苏友谊 335
第一节 敬业执责 灼见真识 335
第二节 忘我工作 奉献中国 336
附件 338
附件1 大事记 338
附件2 灌区平面图 392
附件3 山东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初设批复文件 395
附件4 博兴县打渔张灌溉处组建批复文件 396
附件5 管理文件 397
附件6 国家水利风景区批文 412
参考文献 416
后记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