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 6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心如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9787117160643
  • 页数:5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预防医学专业第七轮规划教材。在认真学习和总结前5版教材成功的经验,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毒理学和药理学教科书、专著及相关文献,以及吸取30余所高等院校师生对第5版教材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毒理学基础》第6版教材的修订具有以下特征:①坚持“三基”、“五性”和“三定”的基本原则,力求符合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②基于毒理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力求更新理念,反映趋势,调整思路,体现策略,强调应用。③注重以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为主线贯穿全书始终,力求构建概念统一、重点突出、深浅适宜、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努力提升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可读性。本教材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二等奖,2012年已被推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作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的教科书或研究生的参考书。

第一部分 毒理学总论 2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2

一、描述毒理学 2

二、机制毒理学 2

三、管理毒理学 3

第二节 毒理学简史 4

一、学科萌芽期 4

二、学科形成期 4

三、学科发展期 5

第三节 毒理学方法 6

一、体内试验 6

二、体外试验 6

三、人体观察 7

四、流行病学研究 7

第四节 毒理学应用 7

一、安全性评价 7

二、危险度评定 8

三、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8

第五节 毒理学展望 9

一、系统毒理学 9

二、计算毒理学 10

三、表观遗传毒理学 10

四、毒理学替代法 11

五、转化毒理学 11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14

第一节 毒物和毒效应 14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14

二、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15

三、毒效应谱 16

四、毒作用分类 16

第二节 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 18

一、剂量和暴露特征 18

二、剂量-反应关系和量反应、质反应 19

三、量反应和剂量-效应曲线 20

四、质反应和剂量-反应曲线 21

五、毒物兴奋效应 24

第三节 结构-活性关系 25

第四节 时间-反应关系 26

第五节 选择性毒性、靶器官和高危险人群 28

第六节 生物标志 29

第七节 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30

第八节 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31

一、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31

二、剂量-反应关系比较 34

第三章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40

第一节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41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41

二、吸收 43

三、分布 46

四、排泄 48

第二节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50

一、生物转化的意义 50

二、生物转化酶 51

三、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53

四、影响化学毒物生物转化的因素 62

第三节 毒物动力学 64

一、经典毒物动力学 64

二、生理毒物动力学 69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77

第一节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 77

一、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78

二、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 78

三、增毒与解毒 80

第二节 靶分子的反应 84

一、反应的类型 84

二、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 86

第三节 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87

一、细胞应激 88

二、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91

三、细胞稳态失调 95

第四节 修复障碍 99

一、损伤修复机制 99

二、修复障碍及其引起的毒作用 102

第五节 毒物毒作用的表观遗传机制 104

一、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104

二、毒物毒作用的表观遗传机制 105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111

第一节 化学物因素 111

一、化学结构 111

二、理化性质 113

三、不纯物或杂质 115

第二节 机体因素 115

一、物种、品系差异 115

二、个体间的遗传学差异 116

三、机体其他因素对毒作用的影响 118

第三节 暴露因素 121

一、暴露剂量与内剂量 121

二、暴露途径 121

三、暴露持续时间 121

四、暴露频率 121

五、溶剂和助溶剂 122

第四节 环境因素 122

一、气象因素 122

二、噪声、振动与紫外线 123

三、昼夜与季节节律 123

四、动物饲养条件 123

第五节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124

一、联合作用的类型 124

二、联合作用的评价 125

第六章 一般毒性作用 130

第一节 概述 130

一、一般毒性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130

二、一般毒性试验的动物选择和染毒方式 130

第二节 急性毒性作用 132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132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33

三、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133

四、急性毒性分级 135

第三节 局部毒性作用 136

一、眼刺激试验 137

二、皮肤刺激试验 138

三、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139

第四节 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140

一、概述 140

二、研究方法 141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50

第一节 概述 150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 150

一、基因突变 151

二、染色体畸变 152

三、非整倍体和多倍体 153

第三节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及后果 153

一、引起突变的DNA变化 153

二、引起突变的细胞分裂过程改变 155

三、其他的改变 155

四、突变的后果 156

第四节 机体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157

一、DNA损伤的修复 158

二、遗传因素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159

第五节 观察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基本方法 161

一、观察项目的选择 161

二、常用的致突变试验 162

三、致突变试验中的一些问题 166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171

第一节 概述 171

第二节 化学致癌过程 171

第三节 化学致癌机制 173

一、体细胞突变学说 173

二、非突变致癌机制 175

第四节 有关化学致癌的分子事件 177

一、端粒调控与细胞永生化 177

二、细胞周期调控紊乱 178

三、细胞凋亡与肿瘤发生 178

第五节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179

一、根据对人类和动物致癌作用分类 179

二、按化学致癌作用模式分类 181

第六节 化学致癌物筛查的基本方法 182

一、定量构-效关系分析 183

二、遗传毒性试验 183

三、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184

四、哺乳动物致癌试验 184

五、促癌剂的检测 186

六、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动物在致癌物筛查中的应用 186

七、人群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186

第九章 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191

第一节 概述 191

第二节 发育毒性与致畸性 192

一、基本概念 192

二、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94

三、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 198

四、父源性发育毒性 199

五、已知的人类发育毒物或致畸物 201

六、外源化学物的联合发育毒性 204

第三节 致畸(发育毒性)作用机制 205

一、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 205

二、干扰基因表达 206

三、细胞损伤与死亡 206

四、干扰细胞-细胞交互作用 207

五、通过胎盘毒性引起发育毒性 208

六、干扰母体稳态 208

七、发育免疫毒性机制 209

八、发育神经毒性机制 209

第四节 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试验与评价 210

一、动物发育毒性试验 210

二、流行病学研究和人类发育毒物的确定 212

三、发育毒性的初筛和替代试验 214

四、发育神经毒性试验方法 215

第十章 毒理基因组学与系统毒理学 221

第一节 概述 221

第二节 毒理基因组学研究的技术平台 222

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技术平台 222

二、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 225

三、代谢组学技术平台 226

四、生物信息学 227

第三节 毒理基因组学研究内容及其应用 230

一、毒作用机制研究 230

二、化学物毒性预测 231

三、比较毒理学研究 232

四、混合物联合毒作用研究 233

五、危险度评定 234

六、表型锚定 235

七、信息整合 235

第四节 从毒理基因组学到系统毒理学 236

一、细胞水平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模型 238

二、器官水平代谢酶诱导分布模型 238

三、整体水平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结合模型 238

四、多系统相互作用和效应整合 239

第十一章 管理毒理学 242

第一节 概述 242

一、管理毒理学的定义 242

二、管理对毒理学的影响 242

三、毒理学家在化学品管理中的作用 246

第二节 安全性评价 246

一、安全性和安全性评价 246

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 247

三、安全性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249

第三节 危险性分析 249

一、危险性分析基本概念 249

二、危害识别 251

三、危害表征 251

四、暴露评定 256

五、危险度表征 259

六、危险性管理 260

七、危险性交流 263

第四节 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介绍 265

第十二章 转化毒理学 270

第一节 概述 270

一、转化毒理学概念 270

二、转化毒理学研究内容 271

三、转化毒理学研究方法 272

第二节 转化毒理学研究范例 273

一、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特性和中毒事件 273

二、黄曲霉毒素与肝细胞肝癌 274

三、黄曲霉毒素致癌的化学预防 275

第二部分 毒理学各论 282

第十三章 纳米毒理学 282

第一节 概述 282

第二节 纳米粒子的特性及其毒性 283

一、影响纳米粒子毒性效应的因素 283

二、纳米粒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84

三、纳米粒子与生物体的交互作用 285

四、纳米粒子的损伤特性 285

五、纳米粒子在体内的吸收、迁移和代谢 286

六、纳米粒子的毒性效应 287

第三节 纳米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289

一、纳米粒子的表征研究方法 289

二、纳米粒子在体外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方法 290

三、纳米粒子在体内毒性作用的研究方法 291

第四节 纳米毒理学展望 295

第十四章 放射毒理学 299

第一节 概述 299

第二节 电离辐射 299

一、辐射的概念和分类 299

二、放射性核素的分类和衰变规律 301

三、电离辐射剂量学中经常使用的度量单位 302

四、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06

五、放射性核素体内污染的途径与代谢 307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生物效应 309

一、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作用特点 309

二、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作用的影响因素 310

三、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生物学效应 311

四、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生物效应的分子基础 315

第四节 常见核素的放射性毒理学 318

一、反应堆事故中毒理学意义较大的核素 318

二、医学应用中毒理学意义较大的核素 319

第十五章 血液毒理学 323

第一节 概述 323

一、造血作用 323

二、血液毒性 323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对红细胞的毒作用 324

一、对红细胞生成的影响 325

二、对血红蛋白呼吸功能的影响 327

三、对红细胞存活期的影响 329

第三节 外源化学物对白细胞的毒作用 330

一、对粒细胞生成和功能的影响 330

二、中毒性白血病 330

第四节 外源化学物对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毒作用 332

一、对血小板生成的影响 332

二、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333

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333

第五节 血液毒性研究方法与评价 334

一、动物模型 335

二、外周血液学监测 335

三、体外骨髓实验及应用 335

第十六章 免疫毒理学 340

第一节 概述 340

一、免疫毒理学发展概况 340

二、免疫毒理学生物学基础 341

三、免疫毒理学研究展望 344

第二节 免疫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344

一、免疫抑制作用 345

二、超敏反应 347

三、自身免疫 348

四、免疫缺陷 349

第三节 免疫毒性作用试验方法与评价 350

一、外源因素免疫毒性作用的检测方案 350

二、外源因素免疫毒性作用的检测 352

三、外源因素免疫毒性作用评价 355

第十七章 生殖毒理学 360

第一节 概述 360

一、生殖毒理学 360

二、内分泌干扰化学物 360

三、生殖危害 361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系统的损害作用与机制 363

一、改变激素受体的识别、结合、跨膜信号转导及活化 363

二、干扰内源性激素的合成、分泌、代谢、排泄和生物利用度 363

三、对靶性腺睾丸和卵巢细胞的直接或间接损伤 364

第三节 生殖毒性研究与评价 365

一、雄性生殖毒性检测与评价 365

二、雌性生殖毒性检测与评价 367

三、生殖毒性综合评价 368

第十八章 神经和行为毒理学 374

第一节 概述 374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 375

一、神经毒物及分类 375

二、外源化学物对神经系统的有害效应 376

三、神经毒性作用特点 378

第三节 神经毒性作用机制 378

一、神经递质与神经毒性 378

二、通道与神经毒性 379

三、受体信号转导与神经毒性 380

四、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毒性 381

五、细胞骨架与神经毒性 382

第四节 神经和行为毒理学研究方法与评价 383

一、神经影像学方法 384

二、动物神经系统疾病模型 386

三、学习和记忆功能测试 386

四、感觉运动功能测试 387

第十九章 呼吸毒理学 391

第一节 概述 391

一、呼吸系统结构、功能与毒理学的关系 391

二、呼吸系统毒物 396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对呼吸系统的损害作用 399

一、急性损伤 399

二、超敏反应 401

三、慢性损伤 401

第三节 肺损伤机制 404

一、颗粒性毒物在呼吸道内的沉积与清除 404

二、呼吸毒物对呼吸系统细胞损伤的机制 405

三、肺表面活性物质损伤及细胞因子在肺损伤中的作用 406

四、氧化应激与肺损伤 406

第四节 呼吸毒理学研究方法 408

一、人体检测指标 408

二、整体动物试验 408

三、支气管肺泡灌洗 411

四、体外试验 412

第二十章 肝脏毒理学 416

第一节 概述 416

一、肝脏作为毒作用靶器官的研究意义 416

二、肝脏基本结构 417

三、肝脏生物学功能 418

四、肝脏毒物分类 419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对肝脏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 420

一、肝细胞死亡 420

二、胆汁淤积 422

三、肝窦状隙损害 423

四、脂肪变性 423

五、肝纤维化与肝硬化 424

六、肝肿瘤 425

七、免疫介导肝损伤 425

八、特异体质肝损伤 426

第三节 化学性肝损伤的检测与评价 426

一、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427

二、肝损伤的体外试验评价 430

第二十一章 肾脏毒理学 436

第一节 概述 436

一、肾脏是毒物的重要靶器官 436

二、引起肾毒性的化学物 436

三、肾脏对毒物的易感性 436

第二节 肾脏结构与功能的生物学基础 437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437

二、肾小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功能 438

三、逆流放大系统和尿液浓缩机制 438

四、肾脏中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439

第三节 中毒性肾损伤的部位与类型 439

一、肾小球损伤 440

二、肾近曲小管损伤 440

三、亨利袢、远曲小管及集合管损伤 440

四、肾脏疾病分类 441

第四节 肾脏的毒性作用机制 442

一、细胞死亡 442

二、毒物及代谢产物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442

三、细胞膜功能丧失 442

四、细胞骨架损害 443

五、钙稳态失衡 443

第五节 肾损害的检测与评价 443

一、整体试验 443

二、离体试验 445

第六节 几种常见的肾性毒物 446

一、汞 446

二、镉 447

三、三氯甲烷 447

四、四氟乙烯 447

五、溴化苯 447

第二十二章 心血管毒理学 450

第一节 概述 450

一、心血管毒理学概念 450

二、心血管毒物的来源及种类 450

三、心血管毒物与心血管疾病 451

第二节 心血管毒物的毒性效应 451

一、心血管毒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451

二、心血管毒物对血管的毒性作用 455

第三节 心血管毒物的毒作用机制 457

一、心脏毒性的毒作用机制 457

二、血管毒性的毒作用机制 463

第四节 心血管毒性的检测与评价 465

一、概述 465

二、心血管毒理学实验方法 465

三、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测与评价 466

第二十三章 皮肤毒理学 469

第一节 概述 469

一、皮肤作为毒物靶器官 469

二、皮肤对毒物的防御与反应 469

第二节 皮肤毒作用类型和机制 470

一、接触性皮炎 470

二、光毒性作用 473

三、痤疮 476

四、色素异常 476

五、肉芽肿 477

六、荨麻疹 477

七、中毒性表皮溶解坏死 478

八、皮肤肿瘤 478

第三节 皮肤毒理学研究方法和评价 479

一、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479

二、小鼠皮肤功能完整性试验 479

三、皮肤致敏试验 480

四、小鼠耳肿胀试验 480

五、皮肤光毒性试验 480

六、人体激发斑贴试验 480

七、人体皮肤试用试验 480

附录 毒理学网络信息资源 484

一、美国医学图书馆的毒理学网络 485

二、TOXNET数据库的检索 485

三、化学物毒性相关在线公共域名介绍 490

四、管理毒理学有关的机构及网址 494

主要参考文献 495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497

英中文名词对照索引 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