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2
1.1 研究背景 2
1.1.1 历史街区人居环境恶化 2
1.1.2 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日益发展 2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1.2.1 研究目的 3
1.2.2 研究意义 3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4
1.3.1 研究方法 4
1.3.2 研究框架 5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5
1.4.1 国外研究动态 5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0
第2章 理论研究 14
2.1 基本概念界定和基本认识 14
2.1.1 历史街区 14
2.1.2 人居环境整治 15
2.1.3 社区 15
2.1.4 社区参与 17
2.2 历史街区整治基础理论 18
2.2.1 历史街区保护思想的发展 18
2.2.2 历史街区整治更新理论的发展 19
2.2.3 历史街区整治的总体趋势分析 20
2.3 社区参与基础理论研究 22
2.3.1 社区参与背景 22
2.3.2 社区参与条件 25
2.4 本章小结 28
第3章 案例研究 30
3.1 国内先行城市经验 30
3.1.1 扬州GTZ社区行动规划 30
3.1.2 上海田子坊 32
3.1.3 台湾地区大溪老街模式 34
3.2 国外发达国家参与实践 36
3.2.1 法国“改善居住计划” 36
3.2.2 意大利“邻里合约计划” 37
3.2.3 日本社区总体营造 39
3.3 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实践 42
3.3.1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KIP 42
3.3.2 马来西亚的乔治市 43
3.4 案例分析 46
3.4.1 制度性因素总结 46
3.4.2 政府支持 48
3.4.3 社会及社区组织 48
3.4.4 参与渠道 49
3.5 本章小结 49
第4章 北京整治类型 52
4.1 人居环境实况 52
4.1.1 旧城历史街区调研概况 52
4.1.2 调研分析 54
4.2 北京整治发展历程 73
4.2.1 居民私搭乱建的建设性破坏阶段 73
4.2.2 专家改良建筑形态的探索阶段 75
4.2.3 市场驱动的大规模拆迁阶段 76
4.2.4 政策保障的渐进更新阶段 77
4.2.5 各整治阶段的综合比较 79
4.3 整治类型研究 80
4.3.1 分类方法研究 80
4.3.2 街区规划编制创新型 81
4.3.3 街道业态更新带动型 82
4.3.4 社区公共资源利用型 83
4.3.5 整治类型的综合比较 84
4.4 本章小结 85
第5章 影响因素分析 88
5.1 理性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88
5.1.1 整治内容 89
5.1.2 参与意识 89
5.1.3 产权关系 92
5.2 社区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94
5.2.1 社区认同感的测度 95
5.2.2 个体性因素 96
5.2.3 社区性因素 106
5.3 制度供给影响因素研究 110
5.3.1 政府支持 110
5.3.2 社区及社会组织 111
5.3.3 参与渠道 116
5.4 影响因素归纳总结 118
5.5 本章小结 120
第6章 影响因素实证 124
6.1 街区保护规划创新型 124
6.1.1 新太仓小菊社区规划编制公众参与试点背景 124
6.1.2 理性选择因素的影响 125
6.1.3 社区认同因素的影响 127
6.1.4 制度供给因素的影响 130
6.1.5 效果评价 132
6.2 街巷业态更新活化型 133
6.2.1 杨梅竹斜街复兴规划试点项目背景 133
6.2.2 理性选择因素的影响 135
6.2.3 社区认同因素的影响 137
6.2.4 制度供给因素的影响 140
6.2.5 效果评价 143
6.3 社区公共资源利用型 144
6.3.1 史家胡同整治及24号院再利用试点项目背景 144
6.3.2 理性选择因素的影响 145
6.3.3 社区认同因素的影响 148
6.3.4 制度供给因素的影响 150
6.3.5 效果评价 152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156
7.1 结论 156
7.1.1 北京历史街区整治社区参与实况 156
7.1.2 影响北京历史街区社区参与的因素 157
7.2 建议 158
7.2.1 健全参与保障体系 158
7.2.2 建立长效参与机制 159
7.2.3 设立社区规划师制度 160
7.2.4 明晰产权关系 161
7.2.5 多举措调整社会生态 163
7.2.6 发展社区组织及第三方社会组织 164
7.3 研究展望 165
附录 168
附录一:历史街区人居环境整治社区参与调研问卷 168
附录二:访谈记录 172
访谈记录一:菊儿胡同居民 172
访谈记录二:南锣鼓巷前居委会主任 173
访谈记录三:大栅栏杨梅竹斜街居民 175
访谈记录四:小菊胡同居民 176
附录三: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 178
参考文献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