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三角视角下农民工的就业促进政策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小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6195703
  • 页数:263 页
图书介绍:农民工群体的充分就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但农民工群体仍面临着结构性就业难的现实。本书主要围绕着“当前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形态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促进产生了何种效果以及生成这种关系形态的结构性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以中部地区的J省A企业为个案分析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在农民工培训领域政府、企业和家庭所组成的福利三角呈现出倒置与碎片化特征。最后,研究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策的改革目标,即建立一个新福利三角框架。在新福利三角中,政府和企业应该居于福利三角形的上方,整个福利三角形应该是均衡的、合作的、有效的。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一 我国农民工的就业形势严峻 2

二 农民工群体的新变化与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就业提出新要求 4

三 现有农民工就业政策的就业促进效果还有待提升 7

四 发达国家就业政策的发展趋势与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 19

第二节 研究问题 28

第三节 研究意义 31

一 理论意义 31

二 实践意义 33

第二章 文献综述 36

第一节 福利三角中的国家、市场与社会 36

一 福利三角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36

二 福利三角的反思与发展 38

三 福利三角的应用研究 43

第二节 农民工就业促进的相关研究进展 58

一 市场角度的相关研究进展 59

二 国家角度的相关研究进展 64

三 社会角度的相关研究进展 69

四 农民工就业中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进展 74

五 对以上研究的述评 77

第三章 研究设计 81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81

一 农民工 81

二 就业促进 82

三 自主性 82

四 融资 83

五 规制 83

第二节 分析框架 84

一 研究目标 84

二 研究的理论视角 84

三 研究的具体分析框架 89

第三节 研究方法 91

一 研究方法 91

二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研究伦理 94

第四节 研究路线 94

第四章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福利三角:倒置与碎片化 97

第一节 A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透视 97

一 A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97

二 A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测评 101

第二节 A企业新生代培训中的政府、企业与家庭 107

一 A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现状 107

二 政府、企业与家庭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角色与功能 111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福利三角:倒置与碎片化 115

一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福利三角关系形态 115

二 福利三角倒置与碎片化的影响 119

第五章 福利三角的自主性、融资与规制 126

第一节 自主性与福利三角的张力 126

一 自主性的双层维度:偏好与能力 126

二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企业自主性 129

三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家庭自主性 131

四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国家自主性 133

五 自主性与福利三角的张力 139

第二节 融资、规制与福利三角的整合力 148

一 融资、规制与福利三角的关系 148

二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融资 150

三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规制 152

四 融资、规制与福利三角的整合力 158

第三节 福利三角的张力与整合力比较 161

一 福利三角的张力与整合力对比 161

二 内张与整合:福利三角关系形态的趋势 162

第六章 后全能国家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国家逻辑 164

第一节 福利三角中的国家:角色与功能 164

一 国家的福利角色与福利功能 164

二 国家自主性与国家福利角色的变迁趋势 169

三 福利三角中的国家角色 173

第二节 后全能国家与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逻辑 174

一 国家自主性与后全能国家 174

二 后全能国家与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逻辑 176

第三节 后全能国家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策建设 188

一 后全能国家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建设逻辑 188

二 后全能国家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策中的国家自主性、融资与规制 197

第七章 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204

第一节 研究结论 204

一 研究的主要发现 204

二 研究发现的理论意义与政策意义 208

第二节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新福利三角的政策建议 211

一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新福利三角的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211

二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福利三角均衡的具体建议 213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22

一 创新之处 222

二 研究的不足 223

第四节 余论 224

参考文献 225

附 录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