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
2.背景 2
2.1 目前使用的程度 2
2.2 宫内节育器的发展史 3
3.作用机制 6
3.1 名词概念 6
3.2 形态学改变 6
3.3 生化改变 7
3.4 前列腺素及其类似物 8
3.5 生物学改变 9
3.6 胚胎特异物质 9
3.7 精子移动 10
3.8 卵子的发育和运行 10
4.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11
4.1 资料来源 11
4.2 分析方法 13
4.3 多中心随机试验的结果 13
4.4 长期有效性 18
5.宫内节育器的置入时间 20
5.1 产后置入 20
5.2 胎盘娩出后置入 21
5.3 剖腹产时置入 22
5.4 流产后置入 22
6.异位妊娠 23
6.1 危险的估计 24
6.2 发生率 24
6.3 宫内节育器使用者的特点 25
6.4 宫内节育器的类型 26
6.5 宫内节育器置入期间和取出后的效果 27
6.6 诊断 27
7.盆腔炎性疾病 30
7.1 诊断 30
7.2 微生物病因 31
7.3 宫内节育器尾线 32
7.4 流行病学研究 33
7.5 宫内节育器类型的影响 36
7.6 对不育的影响 38
7.7 抗菌剂治疗的选择 38
8.其它问题 40
8.1 宫内节育器的脱落 40
8.2 子宫穿孔 41
8.3 宫内节育器失落的处理 44
8.4 取出宫内节育器后生育力的恢复 44
8.5 带节育器妊娠 44
8.6 致癌性 46
8.7 致畸性 47
9.挑选病人和方法的选择 48
9.1 病史及体检 48
9.2 方法的选择 50
10.经血流失 51
10.1 宫内节育器使用者的月经出血 51
10.2 经血量的正常值 51
10.3 放置宫内节育器者的经血流失 52
10.4 月经间期出血或点滴出血 53
10.5 经血流失增多的后果 54
10.6 经血流失增多的病因学 55
10.7 前列腺素及其有关化合物的作用 56
10.8 血小板的作用 58
10.9 经血流失增多的治疗 58
11.宫内节育器与其它避孕方法比较 60
12.美国的立法情况 63
13.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64
13.1 结论 64
13.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67
参考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