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问题 3
第一章 “心智”与“心智性” 3
一、术语的渊源 3
二、文化学的定义 7
三、二者之间的关系 9
四、世界范围内研究“心智”的传统 12
五、区分“心智”和“心智性” 14
六、俄罗斯研究“心智性”的传统 19
七、研究“心智性”的方法 20
八、语言“心智性”的研究 21
九、研究“心智性”的新方法 22
十、术语的汉译 23
十一、我们对“心智”的定义,我们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25
第二部分 古罗斯时期与启蒙时期 29
第二章 古罗斯时期——以11—16世纪的经典文本为例 29
一、选材和讨论的依据 29
二、古罗斯的经典文本所讨论的问题 31
结语 43
第三章 俄国启蒙时期——以17—18世纪的经典文本为例 45
一、伏尔泰主义的影响 45
二、新的民族思想体系的建设 48
三、神秘主义 55
结语 56
第三部分 十九世纪 59
第四章 恰达耶夫的极端性 59
第一节 恰达耶夫思想概观 59
一、恰达耶夫思想体系的复建 61
二、恰达耶夫的思想特点概述 61
三、恰达耶夫的基本的精神结构 67
四、理解恰达耶夫 67
五、恰达耶夫思想的几个要点 68
结语 70
第二节 “极端性”的几种表达手段——以恰达耶夫的思想为例 70
一、使用表示全称意义和强调意义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段 74
二、使用反义、同义等词汇—修辞手段,结合强调意义形成极端意义 77
三、使用表示对比、比较意义的词汇—语法手段 79
四、以问答问,第二个问句为修辞疑问句 80
五、综合手段 80
六、借助鲜明的形象形成极端意义 81
七、“无所不有或者一无所有” 82
八、内容的全盘否定或肯定 82
结语 83
第五章 奥多耶夫斯基“整体认识”的观点和表达手段——以《俄罗斯之夜》为例 84
一、“认识的整体性” 86
二、“整体认识”的表达手段 91
结语 97
第六章 霍米亚科夫论教派对立和俄国与西欧的差异 98
一、霍米亚科夫的宗教(东正教)理想 99
二、教派对立和俄国与西欧的差异 103
三、霍米亚科夫的使命论 110
四、表达特点 111
五、评价 112
结语 113
第七章 基列耶夫斯基思想概观 116
一、东正教对基列耶夫斯基的影响 118
二、基列耶夫斯基批判西方的基础 119
三、东正教和唯理论的对立 120
四、三位一体和直接内在的统一 125
五、西方灾难和精神疾病的源泉——唯理论 127
六、哲学“新原则”——以精神的完整性为基础 127
七、基列耶夫斯基的使命论 131
八、评价 133
结语 137
第八章 别林斯基关于俄罗斯特点的思考 138
一、别林斯基19世纪30年代的观点 139
二、别林斯基1840年的观点 144
三、别林斯基1841年的观点 146
四、别林斯基1844、1846年的观点 163
结语 166
第九章 赫尔岑思想和性格的多重性及其马赛克文体 171
一、赫尔岑思想的多重性 172
二、赫尔岑性格的多重性 176
三、赫尔岑表达手段的多重性 179
四、赫尔岑的马赛克文体 186
五、对立的统一 189
结语 189
第十章 索洛维约夫有关俄罗斯特点的论述 192
一、“自然母亲”的隐喻 193
二、俄国历史的不同发展方向 197
三、古俄南北民众的性格 204
结语 205
第十一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存在逻辑和表达 208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二律背反 208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我告白 214
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存在逻辑 215
四、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语言表达 217
五、《皮格玛利翁》 221
六、语言相对论的假设 223
七、巴赫金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表达手段 224
八、加斯帕罗夫的存在语言学 226
结语 229
第十二章 托尔斯泰对福音书的“解构”:《四部福音书合编与翻译》 230
一、《四部福音书合编与翻译》的创作和出版 231
二、托尔斯泰有关主题分析的论述 238
三、从语言表达看主题分析 243
四、对托尔斯泰合编与翻译的语言批判 279
五、托尔斯泰的解构与主题分析 289
结语 294
第四部分 二十世纪 299
第十三章 弗洛连斯基的圆形思维方式和“分声歌唱”:来自集中营的具体玄学 299
一、圆形思维方式 301
二、具体玄学 302
三、圆形思维的体现 304
四、结构体现 319
结语 320
第五部分 二十一世纪 325
第十四章 沙罗夫有关俄罗斯特点的一些认识 325
一、作为原料输出国的俄罗斯 327
二、俄罗斯社会变革的根源 329
三、关注俄罗斯人的心智 336
四、隐喻化与神话化 337
五、随笔性质的表达形式 338
结语 339
结论 341
参考文献 343
后记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