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脾主运化”理论学术源流 1
第一节 “脾主运化”理论的哲学背景 2
一、精气学说对“脾主运化”理论形成的指导 3
二、阴阳学说对“脾主运化”理论形成的指导 4
三、五行学说对“脾主运化”理论形成的指导 6
第二节 先秦两汉医著相关记载 9
一、《黄帝内经》 10
二、《难经》 13
三、《伤寒杂病论》 15
四、《神农本草经》 22
第三节 晋唐医著相关记载 25
一、《针灸甲乙经》 26
二、《脉经》 31
三、《本草经集注》 35
四、《诸病源候论》 36
五、《黄帝内经太素》 38
六、《备急千金要方》 43
第四节 宋代医著相关记载 49
一、《太平圣惠方》 50
二、《小儿药证直诀》 51
三、《普济本事方》 53
四、《圣济总录》 55
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57
六、《严氏济生方》 58
七、《仁斋直指方论》 60
第五节 金元医著相关记载 63
一、《素问玄机原病式》 64
二、《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67
三、《素问气宜保命集》 70
四、《儒门事亲》 71
五、《医学启源》 74
六、《脾胃论》 76
七、《阴证略例》 80
八、《格致余论》 82
九、《丹溪心法》 83
第六节 明清医著相关记载 84
一、《内科摘要》 84
二、《本草纲目》 87
三、《医学入门》 88
四、《景岳全书》 89
五、《医宗必读》 91
六、《赤水玄珠》《医旨绪余》 93
七、《医贯》 94
八、《寓意草》 96
九、《医林改错》 97
十、《理虚元鉴》 98
十一、《外感温热篇》《临证指南医案》 100
十二、《医学源流论》 103
十三、《温病条辨》 104
十四、《时病论》 107
十五、《血证论》 109
第七节 近现代医著相关记载 110
一、《医学衷中参西录》 110
二、《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 119
三、《董德懋医话》《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脾胃学说初探》 125
四、《李聪甫医案精华》 131
五、《邓铁涛医案与研究》《国医大师卷之邓铁涛》 135
第二章 “脾主运化”理论的基本原理 143
第一节 “脾主运化”理论相关形态基础 144
一、脾与胃的脏器依托 144
二、合肌肉、主四肢 146
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 146
第二节 “脾主运化”理论相关物质基础 147
一、脾精 148
二、元气 148
三、脾阳 149
四、脾阴 149
五、营血 150
六、水谷精微 151
第三节 脾的生理特性与生理功能 151
一、脾的生理特性 151
二、脾的生理功能 153
第三章 “脾主运化”理论指导辨证论治 159
第一节 脾病的病因病机 160
一、脾病的病因 160
二、脾病的病机 163
第二节 临床常见脾病相关证候 165
一、脾气虚证 165
二、脾虚气陷证 166
三、脾阳虚证 167
四、脾阴虚证 167
五、脾不统血证 168
六、寒湿困脾证 168
七、湿热蕴脾证 169
八、脾虚湿困证 170
九、心脾两虚证 170
十、脾肺气虚证 171
十一、肝郁脾虚证 171
十二、脾肾阳虚证 172
第四章 “脾主运化”理论指导传统养生 175
第一节 饮食调节 177
一、经典医著中饮食调节理论与方法 177
二、饮食调节的理念与实践 180
第二节 与脾胃养生相关的导引按摩术 190
一、导引气功 190
二、按摩术 193
第五章 “脾主运化”的现代研究 195
第一节 “脾主运化”的理论研究 196
一、“脾主运化”相关术语研究 196
二、“脾主运化”相关机制研究 200
第二节 “脾主运化”的应用研究 202
一、脾失健运——脾虚 203
二、脾失健运具体表现 203
三、脾失健运与相关疾病 211
四、脾失健运之舌诊 226
五、脾失健运之治疗 228
六、脾失健运之预防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