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节 本项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过程 3
第三节 本项研究的主要框架 4
第一部分 研究报告 9
第一章 研究背景 9
第一节 红林村所在区县的历史概况 9
一 怀柔区的历史沿革 9
二 怀柔区境域及行政区划 12
第二节 红林村所在区县的自然概况 14
一 怀柔区地质地貌 14
二 气候 16
三 水文与土壤 17
四 自然灾害 19
第三节 红林村所在区县的经济发展概况 23
一 怀柔区的经济发展特征 23
二 怀柔区的产业发展概况 26
第四节 红林村所在镇的基本情况 30
一 桥梓镇的发展概况 30
二 桥梓镇的重点园区和企业 37
三 桥梓镇的最新发展规划 42
第二章 红林村历史 45
第一节 村名、姓氏及村庄沿革 45
一 村名的由来 45
二 村庄姓氏 47
三 红林村的沿革 4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红林村 50
一 日军侵华前的红林村 50
二 日军侵华时期的红林村 51
三 解放战争时期的红林村 52
四 红林村早期中共党组织 54
第三节 土地改革与合作化时期 58
一 土地改革 58
二 互助组时期 62
三 初级社时期 63
四 高级社时期 67
第四节 人民公社时期 70
一 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70
二 短暂的生产小队历史 71
三 村民记忆深刻的事件 73
第三章 人口与就业 77
第一节 人口发展 77
一 历史回溯 77
二 红林村的人口密度 81
三 红林村的人口发展特点 82
四 红林村的计划生育 89
第二节 红林村人口现状分析 93
一 总人口、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93
二 人口结构 94
三 家庭结构 96
第三节 村民就业 101
一 村民就业的演变 101
二 村民就业现状 108
三 社区及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所提供的服务 112
四 村民就业存在的问题 114
第四章 土地承包及林地确权 116
第一节 家庭承包制的确立 116
一 家庭承包制的实施过程 116
二 家庭承包制的具体内容 117
第二节 土地的调整与延包 121
一 1998年以前的土地调整与延包 121
二 30年不变政策的确立 124
第三节 土地流转 131
一 代为管理 132
二 土地互换 132
三 土地转包 133
四 土地租赁 134
第四节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135
一 红林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 135
二 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36
三 林地权属界线认定 138
四 自查总结 142
第五章 土地征收 150
第一节 土地征收概况 150
第二节 “刻骨铭心”的一期征地 153
第三节 征地对村庄的影响 163
一 收入的全面提升 163
二 村民身份得以改变 165
三 征地超转人员生活和医疗待遇 168
四 由征地所引发的问题 169
第六章 种植业与养殖业 174
第一节 种植业 174
一 粮食生产历史 174
二 各种粮食作物的生产 180
三 其他作物 185
第二节 养殖业 187
一 役畜饲养 187
二 肉用家畜养殖 190
三 家禽饲养 193
四 特种养殖 194
第三节 红林村种植业与养殖业个案 195
一 范家村生态农场 195
二 红林奶牛场 197
第七章 林业 200
第一节 林业发展历史 200
一 改革开放前林业发展概况 200
二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发展概况 203
第二节 果品生产与管理 205
一 果品生产 206
二 果树技术服务 218
三 红林村的果品采摘园 223
第三节 林业生态保护 226
一 早期林业生态保护 226
二 生态涵养区建设 228
三 林木管护 234
第八章 非农产业 240
第一节 村庄工副业 240
一 村庄工副业的发展历程 240
二 重点企业介绍 243
第二节 商业 250
一 早年间的农村市场 250
二 粮食征购 251
三 供销社商业 253
四 村庄商贸现状 255
五 个案:岐庄晓利商店 258
第三节 交通运输 261
一 交通 261
二 公路客运 262
三 货运 264
第四节 金融与保险 265
一 金融 265
二 保险 267
第九章 村庄的公共品供给 269
第一节 村庄的基础设施 269
一 农业灌溉 269
二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73
三 新农村建设下的公共设施投入 277
第二节 村民的文化教育 279
一 解放前的文化教育 279
二 改革开放前的文化教育 280
三 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化教育 281
四 重点学校介绍 282
第三节 村民医疗与保健 284
一 村民医疗 284
二 疾病预防与保健 286
三 乡村医生培训与社会保障 288
第十章 村民的物质生活 290
第一节 村民物质生活变迁 290
一 解放前的村民生活 290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村民生活 297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村民生活 299
第二节 现阶段农户的收入与支出 302
一 农户收入来源分析 302
二 农户收入支出情况分析 305
三 农户家庭收支情况分析 308
第三节 村民家庭生活类型 310
一 以收入水平分类 310
二 以主要收入来源分类 313
三 几种特殊家庭生活类型 315
第十一章 村民的社会生活 321
第一节 村庄的信息化及文体生活 321
一 村民的信息化生活 321
二 村民的文化生活 323
三 村民的体育健身活动 327
四 个案:时尚二妈尚秀荣 329
第二节 村民间的社会交往 332
一 互助与随礼 333
二 婚礼 335
三 娱乐休闲 336
四 宗教信仰 337
第三节 村民的社会保障 339
一 医疗保障 340
二 养老保障 346
三 社会救助 351
第十二章 村级组织及其治理 354
第一节 村级组织的演变 354
一 早期村级组织 354
二 公社体制下的生产大队 355
三 生产大队的解体 357
第二节 村级组织的运行 361
一 村级组织人员构成及职责 361
二 村组织决策 366
第三节 村庄治理:以环境整治为例 371
第四节 村组织财务与管理 376
一 村组织收支结构变迁 376
二 村组织财务管理 384
第五节 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386
一 产权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86
二 集体资产处置及量化配股 387
三 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 388
四 社区股份合作社的运作效果 389
第十三章 红林村的可持续发展 390
第一节 红林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90
一 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390
二 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 393
三 农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397
四 老龄化问题 400
第二节 红林村的可持续发展 401
一 生态涵养:发展的主基调 402
二 休闲旅游:蕴含潜在生机的特色产业 403
三 生态养殖:回归自然的养殖方式 405
四 回归田园: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406
第二部分 个案访谈 413
个案1 我当干部时期,粮食交给国家,同时还要保证村里人吃饱 413
个案2 毛主席让大家站起来,邓小平让大家富起来,胡锦涛和温家宝重视三农 422
个案3 童年的趣事很多,至今难忘 430
个案4 必须有一大部分村民代表支持你的决议才能实施 434
个案5 咱们村是困难村,收不抵支 453
个案6 2001年3月开始当村主任,干了七年 462
个案7 土地分到户,队里穷得精光,社员肥得流油 465
个案8 家庭承包的优越性很大,开始不理解,现在看,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468
个案9 一期征地,争议很大,至今刻骨铭心 475
个案10 征地近看,个人有收益;远看,下一代就没有生产资料了 482
个案11 30年承包期没到就不允许占,得有个说法 484
个案12 手里有钱了,开始考虑家里人的养老保险问题 487
个案13 县里也没有买房子,钱都投到地里了 490
个案14 三岐庄的枣是由我这发展起来的 500
个案15 只要树活就行,不指望挣钱 503
个案16 在启云那里管理果树,一天工作8个小时 505
个案17 25岁去陶瓷厂上班,在那干了20多年 506
个案18 1981年就去建筑队,每月向大队交1块5 508
个案19 咱们村的人大多数都在咱们村的店买东西 510
个案20 买枣的和当年买山里红一样,每天能有20多车 512
个案21 挣钱为儿子上学,后半生无保障,就靠孩子了 514
个案22 先攒点钱,将来去养老院 516
个案23 户口没在村里,大队给上的保险和过节费等她们什么都没有 518
个案24 每天坐公交接送孙子去幼儿园,上不去车,有时得等三趟车 520
个案25 国家政策太让人满足了,以前真没想到会有这一天 521
个案26 从锅台走到舞台;有梦想就有舞台 523
个案27 村里懂礼数的身体健康的老人要属我了 525
个案28 当时说宿舍是在四惠东,后来又搬到昌平,没过多久又搬到大兴了 527
个案29 有小病先到我这,有大病时再去区里 529
个案30 我的户口在桥梓派出所,可以参加村里的投票选举 532
个案31 村委会选举,热闹着呢! 534
个案32 去年我什么都弄了,浇地,剪枝,打药,都出钱了,也只有8000元 535
个案33 越发达,越不重视土地和果树;越不发达,越重视,因要指望着它 537
个案34 不会放弃这里,这里是根,指着它养老 539
个案35 他们比不过我,但我还得干,不像他们小富即安 540
个案36 312占地,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 543
个案37 将来还得在家安家,买不起房子 545
个案38 在这住16年了,人缘很好 546
后记 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