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医基本理论 1
第一章 绪言 1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5
第一节 阴阳学说 5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6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6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6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6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7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7
(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 8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8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9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9
第二节 五行学说 9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9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0
(一)五行的特性 10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 10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0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2
(一)说明五脏之间生理上的相互联系 12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2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13
第三节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14
第三章 脏象 14
第一节 脏腑功能 15
一、心与小肠(附:心包) 15
二、肝与胆 16
三、脾与胃 18
四、肺与大肠 19
五、肾与膀胱(附:三焦) 20
六、奇恒之腑 22
(一)命门 22
(二)女子胞 22
(三)脑 22
第二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2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2
(一)肾与心 22
(二)肾与肺 23
(三)肾与肝 23
(四)肾与脾 23
(五)心与肺 23
(六)脾与肺 23
(七)脾与肝 23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23
(一)心与小肠 23
(二)肺与大肠 24
(三)脾与胃 24
(四)肝与胆 24
(五)肾与膀胱 24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24
第三节 气血津液 24
一、气 24
(一)元气 25
(二)宗气 25
(三)营气 25
(四)卫气 25
二、血 25
三、津液 25
第四章 经络 26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26
一、经络的概念 26
二、经络的组成 26
三、经络走向、交接、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27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 28
一、生理方面 30
二、病理方面 30
三、诊断方面 30
四、治疗方面 30
【附】关于经络现象的实验研究 30
第五章 病因 33
第一节 六淫 35
一、风 35
二、寒 36
三、暑 37
四、湿 37
五、燥 38
六、火 39
第二节 疫疠 39
第三节 七情内伤 40
第四节 痰饮和瘀血 40
一、痰饮 40
二、瘀血 41
第五节 饮食劳倦、外伤、虫兽伤寒、寄生虫 41
第六章 诊法 42
第一节 望诊 42
一、一般望诊 42
(一)望神 42
(二)望面色 42
(三)望形态 42
二、舌诊 43
(一)舌质 43
(二)舌苔 44
第二节 闻诊 44
第三节 问诊 45
第四节 切诊 46
(一)按诊 46
(二)脉诊 46
第七章 辨证 48
第一节 八纲辨证 48
一、表里 49
二、寒热 49
三、虚实 50
四、阴阳 50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51
一、气病的辨证 51
二、血病的辨证 52
三、津液病的辨证 52
第三节 脏腑辨证 53
一、心与小肠辨证 53
二、肝与胆辨证 54
三、脾与胃辨证 55
四、肺与大肠辨证 56
五、肾与膀胱辨证 58
六、心与肾合病辨证 58
七、心与脾合病辨证 59
八、肝与脾胃合病辨证 59
九、肝与肾合病辨证 59
十、脾与肾合病辨证 59
十一、肺与脾合病辨证 60
十二、肺与肾合病辨证 6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60
一、太阳病 60
二、阳明病 60
三、少阳病 61
四、太阴病 61
五、少阴病 61
六、厥阴病 61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61
一、卫分证 62
二、气分证 62
三、营分证 62
四、血分证 62
【附】辨证病案举例 63
第八章 治则与治法 66
第一节 治则 66
一、未病先防 66
二、治病求本 66
三、标本缓急 66
四、扶正祛邪 67
五、正治与反治 67
第二节 治法 68
一、汗法 68
二、吐法 68
三、下法 68
四、和法 69
五、温法 69
六、清法 69
七、消法 69
八、补法 70
中篇 中药学基本知识 71
中药的一般知识 71
第一章 药物的性能 71
第一节 四气 71
第二节 五味 71
第三节 升降浮沉 72
第四节 药物的归经 73
第二章 药物的禁忌 73
(一)妊娠用药禁忌 73
(二)服药禁忌 74
第三章 中药的用量 74
(一)药物性质、剂型与用量的关系 74
(二)配伍与用量的关系 74
(三)疾病与药物用量的关系 74
(四)气候季节与药物用量的关系 74
(五)年龄、体质与药物用量的关系 74
第四章 中药的煎、服法 75
(一)煎法 75
(二)服法 76
中药的分类 77
第一章 解表药 77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77
麻黄 77
桂枝 78
荆芥 78
防风 79
白芷 79
细辛 79
羌活 80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80
薄荷 80
牛蒡子 81
桑叶 81
菊花 82
柴胡 82
葛根 83
升麻 83
第二章 泻下药 84
第一节 攻下药 85
大黄 85
芒硝 85
第二节 润下药 86
火麻仁 86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86
甘遂 86
芫花 87
大戟 87
第三章 祛风湿药 88
独活 88
蕲蛇 88
秦艽 89
五加皮 89
木瓜 89
第四章 化湿利尿药 90
第一节 芳香化湿药 90
藿香 90
砂仁 91
苍术 91
第二节 利水渗湿药 91
茯苓 91
猪苓 92
泽泻 92
薏苡仁 93
车前子 93
木通 94
滑石 94
金钱草 94
防己 95
萆薢 95
第五章 温里药 96
附子 96
肉桂 97
干姜 98
吴茱萸 99
丁香 99
第六章 清热药 100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01
石膏 101
知母 101
栀子 101
黄连 102
黄芩 102
黄柏 103
龙胆 103
夏枯草 104
银柴胡 104
第二节 清热解毒药 105
金银花 105
【附】忍冬藤 105
连翘 105
板蓝根 106
大青叶 106
青黛 106
第三节 清热燥湿药 107
茵陈蒿 107
鸦胆子 108
白头翁 108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09
生地黄 109
玄参 109
牡丹皮 109
水牛角 110
赤芍 110
青蒿 111
第七章 理气药 111
厚朴 112
陈皮 112
【附】橘核、橘络、橘叶 113
枳实 113
【附】枳壳 113
川楝子 113
木香 114
香附 114
乌药 114
郁金 115
延胡索 115
第八章 理血药 116
第一节 活血化瘀药 116
川芎 116
丹参 117
红花 117
【附】藏红花 118
乳香 118
三棱 118
益母草 119
牛膝 119
穿山甲 120
鸡血藤 120
第二节 止血药 120
凉血止血药 120
白茅根 120
侧柏叶 121
小蓟 121
化瘀止血药 121
三七 121
茜草 122
蒲黄 122
仙鹤草 123
白及 123
第九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124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125
半夏 125
天南星 125
【附】胆南星 126
白芥子 126
旋覆花 126
【附】金佛草 127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127
瓜蒌 127
贝母 127
竹茹 128
桔梗 128
前胡 129
常山 129
【附】蜀漆 129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130
杏仁 130
苏子 130
百部 130
紫菀 131
地龙 131
第十章 补益药 132
第一节 补气药 133
人参 133
党参 134
黄芪 134
山药 135
白术 135
甘草 135
第二节 补血药 136
当归 136
熟地黄 136
白芍 137
阿胶 137
何首乌 137
【附】夜交藤 138
第三节 补阴药 138
北沙参 138
【附】南沙参 138
麦冬 138
枸杞子 139
龟甲 139
鳖甲 140
山茱萸 140
女贞子 140
桑寄生 141
石斛 141
第四节 补阳药 141
肉苁蓉 141
淫羊藿 142
鹿茸 142
杜仲 143
续断 143
补骨脂 144
菟丝子 144
巴戟天 145
蛤蚧 145
冬虫夏草 145
第十一章 镇痉安神药 146
第一节 镇痉药 147
羚羊角 147
天麻 147
钩藤 147
蜈蚣 148
全蝎 148
珍珠母 148
【附】珍珠 149
代赭石 149
石决明 149
第二节 安神药 150
朱砂 150
酸枣仁 150
远志 150
第十二章 开窍药 151
麝香 151
冰片 152
牛黄 152
苏合香 153
石菖蒲 153
第十三章 消导药 154
神曲 154
山楂 154
莱菔子 155
第十四章 驱虫药 155
使君子 156
槟榔 156
乌梅 157
第十五章 收敛药 157
五味子 158
肉豆蔻 159
金樱子 159
莲子 159
【附】莲须 159
乌贼骨 160
龙骨 160
牡蛎 160
第十六章 外用药 161
雄黄 161
蟾酥 162
下篇 方剂学基本知识 164
总论 164
第一章 方剂的概念及药物的配伍 164
第一节 方剂的概念 164
第二节 药物配伍 164
(一)相类性配伍 166
(二)相使性配伍 166
(三)相制性配伍 166
第二章 方剂的组成 167
一、主药 167
二、辅药 167
第三章 方剂的加减变化 168
第一节 药味的加减 168
第二节 药量的加减 169
第四章 方剂的实验研究与展望 169
各论 172
第一章 解表方 172
麻黄汤 172
桂枝汤 173
银翘散 174
人参败毒散 175
第二章 泻下方 176
大承气汤 176
三物备急丸 177
大黄附子汤 178
麻子仁丸 178
十枣汤 179
第三章 和解方 180
小柴胡汤 180
蒿芩清胆汤 181
四逆散 182
逍遥散 182
半夏泻心汤 183
第四章 祛风湿方 184
独活寄生汤 184
羌活胜湿汤 185
小活络丹 185
第五章 祛湿方 186
五苓散 186
八正散 187
平胃散 188
藿香正气散 188
第六章 温里方 189
理中汤 190
四逆汤 190
参附汤 191
真武汤 192
第七章 清热方 193
白虎汤 193
清营汤 194
黄连解毒汤 195
龙胆泻肝汤 195
茵陈蒿汤 196
白头翁汤 197
养阴清肺汤 197
青蒿鳖甲汤 198
第八章 理气方 199
越鞠丸 200
瓜蒌薤白白酒汤 200
半夏厚朴汤 201
旋覆代赭汤 201
第九章 理血方 202
桃红四物汤 203
血府逐瘀汤 203
复元活血汤 204
补阳还五汤 204
失笑散 205
大黄?虫丸 206
十灰散 206
第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方 207
二陈汤 208
温胆汤 209
清气化痰丸 209
小青龙汤 209
麻杏石甘汤 210
定喘汤 210
第十一章 补益方 211
四君子汤 212
参苓白术散 213
补中益气汤 214
玉屏风散 215
生脉散 215
四物汤 216
归脾汤 217
六味地黄丸 217
金匮肾气丸 218
第十二章 镇痉安神方 220
镇肝熄风汤 221
天麻钩藤饮 221
羚角钩藤汤 222
朱砂安神丸 222
天王补心丹 223
交泰丸 223
第十三章 开窍方 225
安宫牛黄丸 225
苏合香丸 225
第十四章 消导方 226
保和丸 227
健脾丸 227
枳术丸 228
第十五章 驱虫方 228
乌梅丸 229
第十六章 收涩方 230
四神丸 230
牡蛎散 230
固冲汤 231
第十七章 痈疡方 232
仙方活命饮 232
四妙勇安汤 233
六神丸 233
阳和汤 233
大黄牡丹汤 234
苇茎汤 234
【附录】药物、方剂索引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