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编 15
第一章 东亚国际关系变迁与近代中国周边外交 15
第一节 近代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的新视角 15
第二节 “朝贡体系”与中国周边外交 18
第三节 东亚殖民统治体系与中国周边外交 25
第四节 东亚被压迫民族独立运动与中国周边外交 35
第五节 冷战时代的开始与中国周边外交 38
第二章 “大亚洲主义”与20世纪的中日关系 52
第一节 日本提出“大亚洲主义”的初衷及变化 52
第二节 “大亚洲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55
第三节 “大亚洲主义”在中日间的双向实践 57
第四节 “大亚洲主义”的理论缺陷 61
第三章 钓鱼岛、琉球及中日关系 65
第一节 钓鱼岛与琉球并无隶属关系 65
第二节 中国与琉球的历史关系及日本的挑战 71
第三节 近代中日琉球问题的分歧与交涉 75
第四节 二战结束前后中国国民政府的琉球政策 81
第五节 战后琉球独立运动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88
第四章 反思袁世凯对民国初年边疆危机的应对 93
第一节 袁世凯应对边疆危机的“维持外交” 93
第二节 “留名弃实”:中俄外蒙古问题交涉 97
第三节 “搁置争议”:中英西藏问题交涉 106
第四节 “步步退让”:中日满蒙问题交涉 116
第五节 “屈而不服”:中日山东问题交涉 119
第五章 蒋介石与周边国家民族独立运动 126
第一节 蒋介石的周边外交思想 126
第二节 援助印度独立运动 128
第三节 推动开罗会议奠定朝鲜半岛独立地位 132
第四节 亲赴缅甸视察战事 137
第五节 支持泰国“自由泰运动” 141
第六节 派军赴越接受日军投降 145
第七节 援助菲律宾抗日独立 149
第六章 战后国民政府的朝鲜半岛政策 154
第一节 影响战后中国对朝政策的内外因素 154
第二节 支持韩国临时政府回国的外交努力 155
第三节 从“超越”美苏到“选边”美国 159
第四节 参与监督韩国“单独选举” 162
第五节 策划“远东反共联盟” 1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对对日和约的初步审议 168
第一节 国民政府初议对日和约对策的背景 168
第二节 日本天皇制与天皇战争责任问题审议 171
第三节 战后日本领土限制问题审议 173
第四节 处置日本其他问题的审议 176
下编 185
第八章 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 185
第一节 联苏反美的周边外交政策 186
第二节 反美又反苏的周边外交政策 190
第三节 联美抗苏的周边外交政策 193
第四节 不与大国结盟的周边外交政策 195
第五节 “全方位”的周边外交政策 199
第六节 “走向大国时代”的周边外交政策 204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周边外交思想 206
第一节 毛泽东时代的周边外交思想 207
第二节 邓小平时代的周边外交思想 212
第三节 江泽民时代的周边外交思想 214
第四节 胡锦涛时代的周边外交思想 217
第十章 新时期习近平周边外交的新理念和新战略 222
第一节 中国周边外交新环境和新挑战 223
第二节 中国战略机遇期有望延长 231
第三节 中国周边外交“重中之重”新定位 237
第四节 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 240
第五节 中国周边外交新战略 246
第六节 中国周边外交新路径 253
第七节 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新课题 269
第十一章 中国周边外交的制度模式与中美在亚洲“兼容共存” 278
第一节 中国周边外交与中美关系 278
第二节 中国参与周边多边制度和美国务实性制度接触 282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主导参与型”制度 286
第四节 六方会谈与东北亚“深度参与型”制度 288
第五节 “10+1”合作与东南亚“积极参与型”制度 291
第六节 南盟合作与南亚“适度参与型”制度 293
第七节 中美在亚洲“兼容共存”的“嵌套交叠模式” 295
第十二章 “搁置外交”与中国周边争端 298
第一节 “搁置外交”概念的提出 298
第二节 民国时期实施“搁置外交”的得失 299
第三节 “搁置外交”是否仍有运用价值? 303
第四节 邓小平“搁置争议”等论述的解读 305
第五节 “搁置外交”与中国周边争端 309
第十三章 “一带一路”与中国周边合作全覆盖 313
第一节 “一带一路”与美国“亚太再平衡” 314
第二节 “一带一路”与中国周边合作大布局 318
第三节 东北亚是中国周边合作圈的“缺口” 322
第四节 倡议建设“中朝韩俄经济走廊” 325
第五节 推进韩国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国家 327
第十四章 中美“兼容共存”:东亚区域的核心政治架构 331
第一节 中美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 331
第二节 中美不发生大的对抗是双方的底线 333
第三节 中美东亚区域安全的“兼容共存” 335
第四节 东亚区域格局中的韩国与日本 336
第五节 从“兼容共存”到“合作共赢”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