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面向智能社会的国家创新力定性评估 1
一 创新力定性评估概述 3
(一)创新力定性评估的基本方法 3
(二)创新力定性评估的重点领域 4
二 创新力定性评估结论 5
(一)创新水平 5
(二)创新潜力 8
(三)创新生态 12
(四)创新力 12
(五)综合评估结论 16
三 信息技术领域创新力定性评估 18
(一)网络与通信 18
(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22
(三)新型计算与存储 25
(四)微电子与光电子器件 30
(五)量子信息 33
(六)人机交互技术 37
四 智能材料领域创新力定性评估 42
(一)智能超构材料 42
(二)超导智能材料 45
(三)智能控释材料 49
(四)智能仿生材料 52
(五)智能金属材料 56
(六)智能陶瓷材料 59
(七)智能有机高分子材料 62
(八)智能复合材料 65
(九)智能流变体 69
五 智能能源领域创新力定性评估 73
(一)能源获取 73
(二)能源转换 77
(三)能源存储 81
(四)能源输送 85
(五)能源使用 88
(六)能源回收与集成 92
六 智能制造领域创新力定性评估 97
(一)流变成形制造 97
(二)切削加工制造 101
(三)智能设计 104
(四)仿生制造 107
(五)微电子制造 111
(六)智能装备与系统制造 114
七 智能生活领域创新力定性评估 119
(一)服务机器人 119
(二)智能交通系统 123
(三)智能健康系统 127
(四)泛在安防 131
第二部分 面向智能社会的国家创新力定量评估 137
一 创新力定量评估概述 139
(一)创新力定量评估的基本方法 139
(二)创新力定量评估的部分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140
(三)创新力定量评估的重点方向 142
二 创新力定量评估结论 143
(一)科学产出贡献率和学科相对强度 143
(二)技术产出贡献率和技术创新相对活跃性 153
(三)主要国家论文和专利产出倾向性的比较 157
(四)创新力总体表现及国际地位比较 160
三 信息技术领域创新力定量评估 175
(一)第四/五代移动通信技术(4G/5G) 175
(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189
(三)新型计算与存储技术 202
(四)量子信息 216
(五)人机交互技术 229
四 智能材料领域创新力定量评估 244
(一)超构材料 244
(二)低维材料 258
(三)超导材料 274
(四)智能控释材料 288
(五)智能可穿戴材料与器件 302
(六)智能仿生材料 315
(七)智能金属材料 329
(八)智能陶瓷 342
(九)智能高分子材料 355
(十)智能复合材料 367
(十一)智能流变体材料 379
五 智能能源领域创新力定量评估 393
(一)能源转换方向 393
(二)能源存储方向 406
(三)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和接入技术) 420
(四)智能电网 434
六 智能制造领域创新力定量评估 449
(一)微纳制造 449
(二)增材制造 464
(三)合成生物学 477
七 智能生活领域创新力定量评估 492
(一)服务机器人 492
(二)智能交通系统 505
(三)无人驾驶交通工具 519
(四)智能健康系统 533
附录1 20个方向Top20国家/地区的创新力 548
附录2 27个方向Top20国家/地区的科学创新力 553
附录3 20个方向Top20国家/地区的技术创新力 560
第三部分 面向智能社会的若干产业创新力评估 565
一 大数据产业 567
(一)全球大数据产业生态 567
(二)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 570
二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产业 573
(一)全球5G产业生态 574
(二)中国5G产业生态 575
三 无人驾驶汽车产业 578
(一)全球无人驾驶汽车产业生态 578
(二)中国无人驾驶汽车产业生态 580
四 智能终端产业 582
(一)全球智能终端产业生态 582
(二)中国智能终端产业生态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