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估公信力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会杰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42656377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描绘并呈现了当前社会领域出现的“信任危机”以及教育评估实践中的“信任难题”,指出当前我国教育评估存在公信力低下这一现实困境;在回顾信任研究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确立了教育评估公信力研究的问题关注。本书分析了教育评估实践中的公信力诉求及其特性,揭示公信力这一概念的公共性、关系性、整合性以及教育评估公信力整体提升的艰巨性。

第一章 评估公信力概述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

一 转型社会各领域的“信任危机” 1

二 教育及评估实践的“信任难题” 3

三 教育评估困境之“公信力密钥” 8

第二节 研究论域的论述与评析 11

一 信任及公信力研究的述与评 11

二 教育评估公信力研究的述与评 25

第三节 分析框架及研究问题 36

一 研究的分析框架 36

二 研究的主要问题 36

第四节 立论方法与研究意义 39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39

二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1

三 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42

第二章 评估公信力的理论基础 45

第一节 教育评估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45

一 “教育评估”及其双重属性 45

二 “公信力”的词义解析 49

三 教育评估公信力的界定 52

第二节 教育评估实践中的信任诉求 55

一 评估类型及其信任诉求 55

二 作为信任品的教育评估 57

第三节 概念辨析及评估公信力的特性 59

一 相近概念及其辨析 59

二 公信力的位置坐标 61

三 评估公信力的特性 63

第三章 教育评估信任状态的影响要素 66

第一节 施信者的评估期望及信任特征 66

一 施信者的评估期望 67

二 施信者的信任特征 70

第二节 评估主体的诚信、公正与权威 75

一 诚实与诚信:公信力的伦理认同 75

二 公正与准确:公信力的专业信服 79

三 权威与利害:公信力的利益依赖 85

第三节 评估中的参与协商及舆情引导 91

一 评估的公共参与及价值协商 91

二 评估舆论的形成及舆情引导 94

第四节 社会系统性因素对评估的影响 101

一 传统的信任与评估文化 101

二 教育规模与价值观多元 109

第四章 教育评估的信任结构及比较评析 112

第一节 教育评估的信任结构及其指向 112

一 基于四阶段论的教育评估之信任层级 113

二 评估的“硬核”“保护带”与信任指向 122

第二节 信任标准及评估公信力的类型 130

一 威慑型公信力及其特征 130

二 批判型公信力及其特征 133

三 自致型公信力及其特征 135

第三节 教育评估公信力之比较及评析 138

一 评估被信任状态的变迁及思考 138

二 评估公信力的中外比较及借鉴 145

三 评估公信力的双重面相及改进 151

第五章 教育评估中的有限信任及其机制 156

第一节 基于非完善之人类才德的有限信任及特征 157

一 评估中有限信任的合理性 157

二 不信任与信任常胶合共生 162

三 评估信任关系的非对称性 165

第二节 基于“办”之责任与自由的“管评”机制 170

一 督促责任的履行:“管”对“办”之资质的监管 171

二 确保自由的竞争:“管”对“评”之秩序的维护 178

三 “管、评”失衡:选拔评优过剩及善意的摧残 185

第三节 信任与不信任的效应及评估公信力的提升 191

一 评估公信力的双轮驱动及信任效应 191

二 不信任促压着评估理论与实践变革 193

三 提升公信力需纾解不信任优化信任 197

第六章 提升公信力:范式转型及制度保障 203

第一节 形成评估法治体系,奠基法理信任 203

一 明确权责,规范评估公共权力 204

二 形成法治体系,奠基法理信任 206

第二节 强化监管维护良序,转变管理职能 213

一 强化监管,确保办学资质达标 213

二 “管办评”分离,维护评估良序 216

第三节 提升评估专业能力,改善信用水平 219

一 发展智库,提升评估专业能力 220

二 设立评估标准,改善信用水平 225

第四节 创设诚信评估环境,增进伦理自觉 230

一 创设诚信环境,增进伦理自觉 230

二 加强监督制衡,防范道德风险 233

第五节 公开信息促进协商,引导舆情民意 237

一 制定执行细则,公开评估信息 238

二 促进互动协商,引导舆情民意 240

第六节 建立健全释疑机制,提升信任品质 248

一 开放思想市场,善待批评质疑 248

二 增设风险论证,健全元评估机制 251

第七章 结语 257

一 结论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258

二 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260

附录 部分访谈记录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