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沉积岩的形成与特征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沉积岩、沉积岩岩石学和沉积学的概念 1
二、沉积岩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方法 2
三、沉积岩岩石学发展简史与最新研究进展 3
第二章 沉积岩的形成作用 7
第一节 沉积岩原始物质的形成作用 7
一、物源区的形成 7
二、风化作用 8
三、主要造岩矿物和岩石在风化过程中的稳定性 10
四、剥蚀作用与地貌演化 11
五、大地构造与剥蚀作用 13
六、剥蚀作用速率 14
七、风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及其对沉积物的供给 15
八、沉积物的其他来源 15
第二节 原始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16
一、搬运介质 16
二、流体行为及其对颗粒的作用 17
三、牵引流和重力流的基本特征 18
四、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 19
五、化学搬运和沉积作用 32
六、生物搬运和沉积作用 37
七、沉积分异作用 39
第三节 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 41
一、沉积后作用阶段划分及特点 41
二、沉积期后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4
三、沉积后阶段的主要作用 47
四、碎屑岩的成岩作用 53
五、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 55
六、蒸发岩的沉积后变化 58
七、火山碎屑岩的成岩作用 58
八、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59
第三章 沉积岩的主要特征 62
第一节 沉积岩的成分特征 62
一、沉积岩的化学成分 62
二、沉积岩的矿物成分 63
第二节 沉积岩的结构特征 64
一、结构组分的概念 65
二、颗粒的结构 65
三、胶结物的结构 66
四、胶结类型 68
第三节 沉积岩的构造特征 69
第四节 沉积岩的颜色及其成因意义 69
第五节 沉积岩的成因类型 71
第四章 陆源碎屑岩(一):砂岩、砾岩和角砾岩 73
第一节 总论 73
第二节 陆源碎屑岩的沉积结构 74
一、粒径和粒径参数 74
二、颗粒形态 80
三、颗粒的表面结构 81
四、颗粒组构 81
五、结构成熟度 83
第三节 陆源碎屑岩的沉积构造 83
一、侵蚀作用构造 84
二、沉积作用构造 86
三、沉积作用之后形成(成岩)的沉积构造 104
四、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 106
五、一种特别的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MISS构造 108
第四节 陆源碎屑岩的碎屑组分 118
一、岩屑 119
二、石英 120
三、长石 121
四、云母和黏土矿物 122
五、重矿物 123
六、其他类型的碎屑组分 124
七、成分成熟度 124
第五节 陆源碎屑沉积岩的分类体系 124
一、砂岩的分类 124
二、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 129
第六节 主要砂岩类型的岩石学特征与成因 130
一、砂岩的主要类型 130
二、砂岩的组成与源区构造背景之间的联系 133
第七节 砂岩的成岩作用 136
一、压实作用与压溶作用 137
二、氧化硅的胶结作用 138
三、碳酸盐的胶结作用 139
四、长石的自生作用 141
五、黏土矿物和沸石的自生作用 141
六、赤铁矿的胶结作用与着色作用:红层的形成 143
七、成岩环境和成岩序列 143
八、砂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 145
第五章 陆源碎屑岩(二):泥岩 148
第一节 总论 148
第二节 泥岩的结构与构造 149
第三节 泥岩的颜色 152
第四节 泥岩的矿物构成 152
一、黏土矿物 152
二、石英 154
三、其他矿物 154
第五节 现代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分布与形成 155
第六节 泥岩与黏土矿物的成岩作用 157
第六章 碳酸盐岩 160
第一节 总论 160
第二节 碳酸盐沉积物的矿物学特征 162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 163
一、非骨骼颗粒 163
二、生物骨骼的构成及其结构组分 180
三、藻和微生物对灰岩形成的贡献 183
四、泥晶与灰泥 203
第四节 灰岩的分类体系 207
一、现行使用的灰岩分类体系 207
二、基于作用机理的灰岩分类体系 209
三、灰岩分类的进一步补充 213
第五节 灰岩的颗粒大小和结构 214
第六节 灰岩中的沉积构造 215
一、层理面、硬底、帐篷构造和古喀斯特面 215
二、水流构造 217
三、孔洞构造 217
四、前寒武纪灰岩中的臼齿状构造 222
五、前寒武纪灰岩层面上的MISS 223
第七节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 225
一、海水环境中的成岩作用 227
二、大气淡水环境中的成岩作用 232
三、方解石亮晶的形成作用 234
四、新生变形作用 235
五、压实作用 237
第八节 白云石化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与硅化作用 238
一、白云石化作用与白云岩 238
二、白云岩的成因和白云石化作用模式 240
三、沉积学中的白云岩问题 243
四、去白云石化作用 246
五、硅化作用 246
第九节 碳酸盐沉积物中的孔隙 246
第七章 其他类型的内源沉积岩 248
第一节 蒸发岩 248
一、蒸发岩的沉积环境 250
二、蒸发岩及其矿物特征 251
三、蒸发岩的溶解与交代作用 259
四、蒸发岩层序 261
第二节 铁质岩 263
一、铁的来源与搬运作用 264
二、主要铁矿物的形成作用 264
三、铁矿物的岩石学和产出特征 267
四、前寒武纪铁建造与显生宙铁质岩 270
五、沼泽相铁矿 275
六、铁锰结核、铁锰结壳和多金属沉积物 276
第三节 沉积型的磷酸盐沉积和磷块岩 276
一、磷矿物 277
二、结核状与层状磷块岩 277
三、生物碎屑与砾状磷块岩 281
四、鸟粪与洋岛磷块岩 281
第四节 燧石与硅质沉积物 282
一、燧石的岩石学特征 282
二、层状燧石 283
三、燧石结核 288
四、非海相硅质沉积物与燧石 289
第八章 火山碎屑岩 290
第一节 自生火山碎屑沉积物(岩) 292
第二节 火山碎屑坠落沉积物(岩) 292
第三节 火山碎屑流沉积物(岩)与火山碎屑涌浪沉积物(岩) 294
一、熔结凝灰岩 294
二、火山碎屑涌浪沉积物(岩) 295
三、火山泥流沉积物(岩) 296
第四节 水成火山碎屑岩:玻质碎屑岩和玻凝灰岩 296
第五节 表生火山碎屑沉积物(岩) 297
第六节 火山碎屑岩的成岩作用 297
第二篇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 299
第九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概述 299
第一节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概念 299
第二节 沉积相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00
第三节 沉积相的分类 301
第十章 大陆环境及其沉积相 303
第一节 冰川环境与冰川相 303
第二节 风成环境与风成相 304
第三节 冲积环境与冲积扇相 306
一、冲积环境 306
二、冲积扇的沉积作用及沉积模式 307
第四节 河流环境与河流相 308
一、河流环境 308
二、河流的分类及特征 309
三、河流的沉积模式 310
第五节 湖泊环境与湖泊相 320
一、湖泊环境 320
二、湖泊的沉积模式 322
第十一章 海陆过渡环境及其沉积相 331
第一节 三角洲环境与三角洲相 331
一、三角洲环境及其沉积作用 331
二、三角洲的类型 333
三、三角洲相的沉积模式 336
第二节 障壁海岸环境与障壁岛相、潟湖相和潮坪相 340
一、障壁海岸环境与沉积作用 340
二、障壁岛相 342
三、潟湖相 342
四、潮坪相 344
五、潮汐通道和潮汐三角洲相 345
第三节 河口湾环境与河口湾相 347
一、河口湾环境的特征 347
二、河口湾相的沉积特征 348
第十二章 海洋环境及其沉积相 350
第一节 海洋环境的特点 350
一、海水的物理、化学条件 350
二、海洋的水动力状况 350
三、海底地形与海水深度 351
四、海洋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划分 351
第二节 碎屑滨岸环境及滨岸相 352
一、碎屑滨岸沉积环境 352
二、滨岸相类型及特征 355
第三节 碎屑浅海环境与浅海相 357
一、浅海沉积环境 357
二、浅海相沉积特征 358
第四节 半深海-深海环境与半深海-深海相 360
一、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 360
二、半深海相 361
三、深海相 364
第十三章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相 377
第一节 现代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环境 377
第二节 碳酸盐台地结构类型 379
一、镶嵌陆架型台地 379
二、缓坡型台地 381
三、陆表海型台地 383
四、孤立型台地 383
五、淹没型台地 384
六、碳酸盐台地类型的演化 385
第三节 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386
一、概述 386
二、代表性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387
三、礁与礁相 398
四、湖相碳酸盐沉积模式 404
第十四章 沉积盆地分析基础 408
第一节 沉积盆地发育与板块构造背景 408
第二节 沉积盆地的类型及其沉积充填特征 408
一、与地壳伸展作用相关的盆地 408
二、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盆地 411
三、与地壳负荷相关的盆地 412
四、与走滑构造有关的盆地 414
五、复杂混合盆地 415
第三节 沉积盆地分析 415
一、构造分析 415
二、地球物理数据分析 416
三、地热史分析 416
四、地层分析 416
五、沉积学分析 417
六、地史分析 417
第十五章 沉积旋回与沉积层序 418
第一节 沉积旋回的相序构成 418
第二节 沉积旋回的驱动机制:轨道效应旋回或米兰科维奇旋回 424
第三节 从沉积旋回到旋回地层学 426
第四节 不整合面限定的沉积层序 430
一、不整合面的地质学含义 431
二、层序概念的演变与层序地层学的诞生 433
第五节 地震反射终止表征的沉积层序 434
一、地震反射终止的现象 434
二、地震反射终止的意义 435
三、从地震反射终止论地层记录中的穿时普遍性 436
四、沉积层序:一个非正式的地层单位 439
第六节 沉积层序形成模式的多样性与变化性 441
一、地层堆积作用与基准面变化 442
二、强迫型海退楔体系域(FRST)与下降阶段体系域(FSST) 444
三、海退-海侵(R-T)层序模式 446
四、海侵-海退(T-R)层序模式 447
五、淹没不整合面型层序 449
六、陆相层序: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450
七、沉积层序形成的基准面变化旋回事件 453
第三篇 沉积岩研究方法 457
第十六章 野外沉积学研究 457
第一节 野外沉积学调查 457
一、野外设备 457
二、野外研究:平面填图与纵向柱状图编制 457
第二节 沉积柱状图编制 458
一、沉积柱状图的构成 458
二、沉积柱状图的绘制 460
三、其他图形的绘制:素描和照片 460
第三节 古流研究 461
一、古流标志 461
二、古流测量 462
三、定向数据的展示和分析 463
四、古流数据平均值的计算 463
第四节 岩心描述 464
第五节 岩石样品的采集 465
第十七章 地下沉积学研究 466
第一节 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应用 466
一、地震反射数据的获取 466
二、地震反射数据处理 467
三、地震反射数据的可视化 468
四、地震反射数据的解释 468
五、地震反射剖面上的地层关系 469
六、地震反射剖面的构造特征 471
七、地震相 471
八、3D数据解释 471
第二节 钻井资料的应用 472
一、钻井岩屑 472
二、岩心 472
三、岩心编录 473
第三节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473
一、岩石物理测井方法 473
二、地质测井方法 476
三、测井资料的沉积学解释 477
第十八章 沉积岩的定年和对比技术 478
第一节 岩石定年和地层对比技术 478
第二节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 478
一、放射性衰变系列 479
二、放射性同位素定年 480
三、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应用 482
第三节 其他同位素和化学定年技术 483
一、锶同位素比值定年 483
二、热年代学定年 483
三、化学地层学定年 484
四、磁性地层学定年 484
第四节 第四纪定年技术 486
一、C-14定年 486
二、铀系定年 487
三、氧同位素定年 487
四、释光定年与电子自旋共振定年 487
五、宇宙成因同位素定年 488
六、氨基酸外消旋作用定年 488
七、自然界的年循环定年 489
主要参考文献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