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区复杂岩土工程研究与实践 瀑布沟水电站汉源新县城移民迁建工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文纲,陈卫东,张延柱,梁宇主编;苏鹏云,文继涛,安世泽,余江展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7048213
  • 页数:3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瀑布沟水电站汉源新县城移民迁建工程为例,对西南山区复杂岩土工程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研究,内容分为4篇。第1篇概论,介绍了汉源新县城的规划、选址、勘察设计研究的基本情况。第2篇岩土工程勘察,从区域地质环境、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入手,分别对汉源新县城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岩质顺向斜坡、高切坡、滑坡、采空区、岩溶地基和特殊土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第3篇岩土工程设计,对影响建设场地、建筑地段稳定性的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和治理设计研究;同时针对山区场地顺向斜坡和高切坡进行了支挡设计研究。第4篇岩土工程监测,针对建设场地整体稳定性、场平和建(构)筑物稳定性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进行了多方法监测和成果分析,验证了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和处理效果。汉源新县城建成运行6年来,整体安全稳定,是西南山区复杂移民集中安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成功的典范。

第1篇 概论 3

1瀑布沟水电站枢纽工程与移民工程概况 3

1.1 水电枢纽工程概况 3

1.1.1 地理位置及工程规模 3

1.1.2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3

1.1.3 勘测设计过程 4

1.1.4 工程建设情况 6

1.2 水库移民工程概况 6

1.2.1 水库淹没及移民搬迁规模 6

1.2.2 水库移民安置实施规划 6

1.2.3 专项基础设施实施规划 7

2汉源新县城选址与建设 8

2.1 概述 8

2.2 县城新址选择 9

2.2.1 新址初选 9

2.2.2 新址比较与选定 10

2.3 新县城规划勘察设计 10

2.3.1 总体规划勘察设计 10

2.3.2 详细规划勘察设计 11

2.4 施工详图设计 12

3汉源新县城勘察设计主要内容和特点 14

3.1 岩土工程勘察 14

3.1.1 场平工程 14

3.1.2 工业与民用建筑 18

3.2 岩土工程设计 19

3.2.1 地质灾害治理设计 19

3.2.2 挡墙工程设计 20

3.3 岩土工程监测 23

第2篇 岩土工程勘察 29

4区域地质环境 29

4.1 地貌形态特征 29

4.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31

4.3 地震地质特征及地震动参数 38

4.3.1 地震地质特征 38

4.3.2 地震动参数 39

4.4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42

5新县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4

5.1 地形地貌 44

5.2 地层岩性 45

5.3 地质构造 48

5.3.1 次级褶皱 48

5.3.2 小断层 48

5.3.3 层间错动带与软弱夹层 49

5.3.4 节理裂隙 51

5.4 水文地质条件 51

5.4.1 含水系统组成特征 52

5.4.2 地下水基本类型及其赋存特征 52

5.4.3 地下水水质类型及其腐蚀性评价 53

5.5 不良地质现象 54

5.5.1 岩体风化 55

5.5.2 岩体卸荷 56

5.5.3 崩塌 56

5.5.4 滑坡 56

5.5.5 岩溶 57

5.5.6 采空区 57

5.5.7 膨胀土 58

5.5.8 “昔格达组”岩层 58

5.5.9 冲沟泥石流 58

5.6 场地稳定性与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59

5.6.1 场地工程地质分区 59

5.6.2 场地稳定性评价 63

5.6.3 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64

6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 67

6.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67

6.1.1 研究思路及内容 67

6.1.2 研究技术路线 68

6.2 岩体结构及工程地质特性 68

6.2.1 地层岩性及其组合特征 68

6.2.2 岩体结构类型及特征 70

6.2.3 岩体物理力学特性 71

6.3 软弱夹层类型及工程地质特性 76

6.3.1 软弱夹层成因类型及特征 76

6.3.2 软弱夹层物理力学特性 78

6.4 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机理研究 88

6.4.1 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因素分析 88

6.4.2 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89

6.4.3 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93

6.5 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95

6.5.1 计算方法选取 95

6.5.2 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96

6.5.3 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 100

6.6 小结 101

7高切坡稳定性研究 103

7.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03

7.1.1 研究思路 103

7.1.2 技术路线 103

7.2 高切坡分类及特征 105

7.2.1 高切坡分类 105

7.2.2 高切坡特征 107

7.3 高切坡变形破坏模式 110

7.3.1 土质高切坡 110

7.3.2 岩质高切坡 113

7.3.3 岩土混合高切坡 116

7.4 高切坡稳定性评价及工程处理建议 117

7.4.1 稳定性定性分析评价 117

7.4.2 稳定性定量分析评价 118

7.4.3 稳定性综合评价 121

7.4.4 处理措施建议 122

7.5 实例分析 122

7.5.1 西区M-2复合安置1号B地块土质高切坡 122

7.5.2 扩大西区N-2内部道路西侧岩质高切坡 125

7.5.3 西区9号次干道西侧岩土混合高切坡 129

7.5.4 东区T4地块1号挡墙南段高切坡 132

7.6 小结 134

8滑坡稳定性研究 136

8.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6

8.1.1 研究思路 136

8.1.2 技术路线 136

8.2 滑坡类型及特征 138

8.2.1 滑坡分布与分类 138

8.2.2 滑坡发育特征 141

8.3 乱石岗滑坡及影响区 143

8.3.1 概述 143

8.3.2 滑坡基本特征 144

8.3.3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150

8.3.4 滑坡及影响区稳定性评价 152

8.3.5 滑坡及影响区变形岩体治理措施建议 172

8.4 汉源二中体育场后侧滑坡 172

8.4.1 概述 172

8.4.2 滑坡基本特征 173

8.4.3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175

8.4.4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 176

8.5 肖家沟滑坡 178

8.5.1 概述 178

8.5.2 滑坡基本特征 178

8.5.3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179

8.5.4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 180

8.6 西区8号次干道滑坡群 182

8.6.1 概述 182

8.6.2 滑坡群基本特征 182

8.6.3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182

8.6.4 典型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 185

8.7 污水处理厂潜在不稳定斜坡 191

8.7.1 概述 191

8.7.2 潜在不稳定斜坡 192

8.7.3 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机制 193

8.7.4 潜在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 193

8.8 小结 197

9采空区稳定性研究 200

9.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00

9.1.1 研究思路 200

9.1.2 技术路线 201

9.2 含煤地层分布与开采状况 201

9.2.1 含煤地层分布 201

9.2.2 煤层开采状况 203

9.3 采空区的变形破坏特征 207

9.4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211

9.4.1 采空区稳定性定性分析 211

9.4.2 采空区稳定性验算及评价 212

9.5 小结 221

10岩溶地基稳定性研究 222

10.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22

10.1.1 研究思路 222

10.1.2 技术路线 223

10.2 岩溶发育条件与特征 223

10.2.1 碳酸盐岩分布及层组类型 223

10.2.2 岩溶发育特征 224

10.2.3 岩溶发育条件与分期 228

10.2.4 岩溶发育的工程特性 230

10.3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处理建议 231

10.3.1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 231

10.3.2 岩溶地基处理措施研究 231

10.4 小结 232

11特殊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233

11.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33

11.1.1 研究思路 233

11.1.2 技术路线 234

11.2 膨胀土地基 234

11.2.1 膨胀土的分布 234

11.2.2 膨胀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235

11.2.3 膨胀土的工程地质评价及处理建议 238

11.3 “昔格达组”地基 239

11.3.1 “昔格达组”的特性 239

11.3.2 “昔格达组”的工程地质评价及处理建议 242

第3篇 岩土工程设计 247

12地质灾害治理设计 247

12.1 乱石岗滑坡及影响区治理工程 247

12.1.1 设计依据和基本资料 247

12.1.2 治理方案设计 249

12.1.3 三维数值复核分析 261

12.1.4 运行情况评价 264

12.2 汉源二中体育场后侧滑坡 264

12.2.1 地质概况 264

12.2.2 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265

12.2.3 治理设计 266

12.3 西区8号次干道滑坡群治理工程 268

12.3.1 简述 268

12.3.2 地质概况 269

12.3.3 治理原则 269

12.3.4 主要设计成果 270

12.3.5 设计特点 273

12.4 污水处理厂潜在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 273

12.4.1 地质概况 273

12.4.2 潜在不稳定斜坡分区及稳定性分析 274

12.4.3 治理原则 275

12.4.4 主要设计成果 275

12.4.5 设计特点 276

12.5 净水厂及有色金属总厂后缘滑坡治理工程 276

12.5.1 地质概况 276

12.5.2 设计原则 277

12.5.3 主要设计成果 277

12.5.4 设计特点 278

12.6 小结 278

13挡墙工程设计 280

13.1 概述 280

13.2 设计基本资料 281

13.2.1 设计依据 281

13.2.2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281

13.2.3 设计地震动参数 282

13.3 设计原则及选型 282

13.3.1 设计采用规范 282

13.3.2 挡墙布置原则 282

13.3.3 挡墙设计原则 283

13.3.4 挡墙设计选型 283

13.4 设计参数和设计公式选取 284

13.4.1 挡土墙设计安全等级 284

13.4.2 挡土墙设计荷载选取 285

13.4.3 挡土墙设计荷载组合 285

13.4.4 挡土墙设计材料取值 286

13.4.5 挡土墙设计标准 286

13.4.6 设计公式选用 287

13.5 主要技术问题研究 287

13.5.1 含软弱夹层顺向坡岩石侧向压力计算 287

13.5.2 含软弱夹层顺向坡挡墙抗滑设计 289

13.5.3 单排桩基托梁挡墙设计 292

13.5.4 双排桩基高承台式挡墙计算 296

13.5.5 桩板挡墙间的挡土板(墙)形式选择 297

13.5.6 承受较大水平推力挡墙结构 297

13.6 典型挡墙设计实例 299

13.6.1 衡重式挡墙设计实例 299

13.6.2 桩板式挡墙设计实例 301

13.6.3 桩基托梁式挡墙设计实例 304

13.6.4 高填方下挡墙设计实例 306

13.6.5 不同墙高和地质条件下的挡墙选型实例 308

13.6.6 上挡下护挡墙设计实例 310

13.6.7 锚索加固桩板挡墙实例 312

13.6.8 锚拉桩治理高边坡实例 316

13.6.9 强夯法处理深回填区挡墙基础实例 321

13.7 小结 323

第4篇 岩土工程监测 327

14概况 327

14.1 监测目的 327

14.2 监测范围与重点 327

14.2.1 监测范围 327

14.2.2 监测重点 328

15场地整体稳定性监测分析与评价 329

15.1 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329

15.2 典型剖面监测成果分析 330

15.2.1 2-2′监测剖面 330

15.2.2 3-3′监测剖面 331

15.2.3 4-4′监测剖面 332

15.2.4 6-6′监测剖面 333

15.2.5 7-7′监测剖面 335

15.2.6 8-8′监测剖面 337

15.2.7 10-10′监测剖面 338

15.2.8 12-12′监测剖面 340

15.2.9 13-13′监测剖面 340

15.2.10 14-14′监测剖面 341

15.2.11 15-15′监测剖面 343

15.3 监测成果评价 344

16地灾点和周边地段稳定性监测分析与评价 346

16.1 乱石岗滑坡堆积区及拉裂松动区 346

16.1.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 346

16.1.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 347

16.1.3 地下水动态监测 348

16.1.4 监测成果评价 348

16.2 乱石岗滑坡后缘松弛区及M1-M2地块 348

16.2.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 349

16.2.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 349

16.2.3 地下水动态监测 350

16.2.4 支护效应监测 350

16.2.5 监测成果评价 356

16.3 富塘滑坡堆积区及N1-N3地块 358

16.3.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 358

16.3.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 359

16.3.3 地下水动态监测 359

16.3.4 支护效应监测 359

16.3.5 监测成果评价 362

16.4 康家坪古滑坡堆积区 363

16.4.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 363

16.4.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 364

16.4.3 地下水动态监测 365

16.4.4 支护效应监测 366

16.4.5 监测成果评价 366

16.5 煤层采空区 367

16.5.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 367

16.5.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 369

16.5.3 监测成果评价 369

16.6 东区灰岩场地 369

16.6.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 369

16.6.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 370

16.6.3 地下水动态监测 371

16.6.4 监测成果评价 371

16.7 萝卜岗后坡 371

16.7.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 371

16.7.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 372

16.7.3 监测成果评价 373

16.8 萝卜岗环周边库岸 373

16.8.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 374

16.8.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 375

16.8.3 地下水动态监测 376

16.8.4 监测成果评价 377

17建筑基础及其支挡结构稳定性监测分析与评价 378

17.1 行政办公用地 378

17.1.1 第一行政中心后坡 378

17.1.2 电力公司后坡锚索桩板墙 379

17.1.3 法院挡墙 380

17.1.4 监测成果评价 381

17.2 教育机构用地 381

17.2.1 汉源二中操场 381

17.2.2 富林一小操场 382

17.2.3 监测成果评价 383

17.3 医疗卫生用地 383

17.3.1 妇幼保健院M-4挡墙 383

17.3.2 妇幼保健院前缘预应力锚索墙 388

17.3.3 监测成果评价 388

17.4 复合安置用地 389

17.4.1 1-A区 389

17.4.2 1-B区 390

17.4.3 监测成果评价 393

参考文献 394

后记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