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缘起 1
1.1.1 高等教育质量: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1.1.2 课堂教学质量: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3
1.1.3 走向理论自觉:追寻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 3
1.1.4 来自实践的启示:个人学习志趣与工作的背景 4
1.2 概念界定 4
1.2.1 教学质量 4
1.2.2 广延教学 6
1.2.3 立体课堂 7
1.2.4 地方本科院校 8
1.3 文献综述 9
1.3.1 关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9
1.3.2 关于广延教学与立体课堂的研究 26
1.3.3 文献研究述评 28
1.4 研究设计 29
1.4.1 研究目的 29
1.4.2 研究问题 30
1.4.3 研究假设 31
1.4.4 分析框架 31
1.4.5 研究思路 32
1.4.6 研究方法 33
1.4.7 研究创新 34
1.5 研究价值 34
1.5.1 理论意义 35
1.5.2 实践意义 35
第2章 挑战与回应: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应然取向 37
2.1 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观的历史演变 37
2.1.1 高校精英教育阶段:学术至上的教学质量观 37
2.1.2 高校大众化教育阶段:需求指向的教学质量观 39
2.2 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历史演变 41
2.2.1 自发的质量管理阶段 42
2.2.2 高等教育的质量测量阶段 45
2.2.3 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阶段 51
2.2.4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阶段 57
2.3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观的挑战 62
2.3.1 人才标准:单专业人才难符社会需求 62
2.3.2 学习时限:一次性学习难以支撑职业生涯 62
2.3.3 课程设计:学科本位无法观照真实职业世界 63
2.3.4 教学模式:传统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 64
2.3.5 教学评价功利、同一以及刚性教学评价难以维系 64
2.3.6 师生角色关系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知识来源 65
2.4 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价值尺度 65
2.4.1 整合取向的教学质量观 66
2.4.2 服务至上的教学质量观 68
2.4.3 要素协同的教学质量观 70
2.4.4 发展为本的教学质量观 73
2.4.5 过程指向的教学质量观 74
第3章 问题与归因: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实然考察 76
3.1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实证调查的方案设计 76
3.1.1 调查目的 76
3.1.2 调查程序 77
3.1.3 调查工具 77
3.1.4 调查实施 83
3.2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实证调查的结果分析 84
3.2.1 学习现状调查结果 84
3.2.2 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86
3.2.3 教学环境调查结果 88
3.2.4 教学评估调查结果 88
3.3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问题表征 89
3.3.1 人才规格重纵深的专业性,轻广延的基础性 89
3.3.2 教学目标:重学科知识获取,轻整体能力塑造 90
3.3.3 教学过程重教师单向传授,轻师生双向互动 90
3.3.4 教学方式重传统课堂授受,轻现代技术应用 92
3.3.5 教学环境:重封闭教学时空,轻虚拟教学时空 92
3.4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问题的归因 93
3.4.1 工具理性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93
3.4.2 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大行其道 94
3.4.3 教学资源更新机制封闭割裂 95
3.4.4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浮于表层 95
3.4.5 教学质量评估机制难以奏效 96
第4章 广延与立体:地方本科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路径创新 97
4.1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的广延品性 97
4.1.1 教学的广延品性 98
4.1.2 广延教学的价值机制 101
4.2 地方本科院校课堂的立体结构 104
4.2.1 课堂主体的交互对接 104
4.2.2 课堂要素的多维交织 106
4.2.3 课堂主体与教学要素的互动耦合结构及其价值机制 108
4.3 广延教学与立体课堂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机理分析 113
4.3.1 广延教学与立体课堂的关系逻辑 113
4.3.2 广延教学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机理分析 114
4.3.3 立体课堂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机理分析 116
第5章 要素与结构:基于广延教学构建立体课堂的机制分析 118
5.1 基于广延教学构建立体课堂的主体要素 119
5.1.1 教师的专业素质 119
5.1.2 教师的行动能力 123
5.1.3 学生的行动能力 125
5.1.4 学生的行动行为 127
5.2 基于广延教学构建立体课堂的行为要素 129
5.2.1 理解与沟通 130
5.2.2 体验与感悟 130
5.2.3 批判与建构 132
5.3 基于广延教学构建立体课堂的环境要素 133
5.3.1 物理环境 133
5.3.2 时空环境 135
5.3.3 社会环境 136
5.4 基于广延教学构建立体课堂的时间要素 139
5.4.1 整体时间的预设性 139
5.4.2 课堂时间的融合性 140
5.5 基于广延教学构建立体课堂的信息要素 141
5.5.1 信息意识素养 142
5.5.2 信息能力素养 143
5.5.3 信息道德素养 144
第6章 运行与保障:基于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的模型建构与实施 146
6.1 理性的标准:基于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的应然特征 146
6.1.1 人性化特征 147
6.1.2 融合性特征 148
6.1.3 放性特征 148
6.1.4 智能性特征 149
6.1.5 互动性特征 149
6.2 过程与结果:基于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的模型构建 150
6.2.1 第轮专家咨询情况分析 150
6.2.2 第二轮专家咨询情况分析 153
6.2.3 基于专家意见的模型建构 156
6.3 实施与保障:基于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的模型运行 159
6.3.1 基于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的师生活动 159
6.3.2 基于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的环境系统 161
6.3.3 基于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的学习平台 162
6.3.4 基于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的功能系统 166
6.3.5 基于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的技术保障 169
第7章 验证与检视:基于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的试验 171
7.1 试验设计 171
7.1.1 试验目的 171
7.1.2 试验假设 172
7.1.3 试验路线 172
7.1.4 试验对象 173
7.2 试验过程 173
7.2.1 试验启动阶段 174
7.2.2 试验实施阶段 176
7.2.3 试验检测阶段 178
7.3 试验结果 179
7.3.1 教师教学动力试验结果统计 180
7.3.2 学生学习动力试验结果统计 180
7.3.3 学生知识水平试验结果统计 181
7.3.4 学生学习能力试验结果统计 182
7.3.5 教学过程互动性试验结果统计 183
7.3.6 教学活动的开放性试验结果统计 183
7.3.7 教学目标的能力取向性试验结果统计 184
7.4 试验结论 185
7.4.1 实验假设的验证 185
7.4.2 试验结论的说明 186
第8章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升路径原理归结 188
8.1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观及影响因素 189
8.1.1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观多元化的外部驱动 189
8.1.2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观多元化的内部驱动 190
8.2 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的广延与立体品性 191
8.2.1 地方本科院校广延教学的空间维度 191
8.2.2 地方本科院校广延教学的时间维度 192
8.2.3 地方本科院校立体课堂的时空结构 193
8.2.4 地方本科院校立体课堂的关系结构 193
8.2.5 地方本科院校立体课堂的要素转换结构 194
8.3 基于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机制 194
8.3.1 立体课堂是实现广延教学的有力支撑 194
8.3.2 广延教学有效拓展立体课堂的内涵和外延 195
8.3.3 地方本科院校基于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的耦合效应 195
8.3.4 基于广延教学的立体课堂多条路径提升地方本科教学质量 196
附录 199
参考文献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