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 隋唐以前汉梵艺术精神之会通与融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刚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010167138
  • 页数:3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南朝梁谢赫“六法”中“气韵”渊源为切入点,以汉、梵思想(儒、道、释等)起承转合、和合出新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中心展开论述,追寻中国艺术精神的抟成之迹。全书分为三编:上编论述西晋之前汉、梵艺术精神会通与融合的传统渊源,认为艺术即“乐”,本质是对“气”进行调节,调节的方式与结果随时代而变;西周“雅音”,东周“郑声”,汉魏西晋渐次以“郑”代“雅”。中编论述以“韵”为表征的梵音东流与逐渐中国化,构成了当时汉梵艺术精神会通与融合的另一重要渊源。下编论述南朝儒学复苏并壮大,至梁武帝时儒、释、道三教并用,古今中外兼容并包,具备了汉、梵艺术融合的条件,表征传统艺术精神之“气”与表征天竺艺术精神之“韵”和合出新,“气韵”于是乎成。 总之,梁武帝天监(502—519)后期出现的以“和谐”为基本义的“气韵”一词,表征了梵、汉艺术和合而出的新艺术精神,亦为此后近1500年中国艺术精神。

绪论 1

一、中国艺术精神从何处寻 1

二、“气韵”何来 2

三、音声和谐:“气”“韵”之基底 4

四、乐画相通 8

五、“气”“韵”源于乐论 18

六、“气韵”成立之迹 19

上编 气:中国传统音声特点及流变史论 33

第一章 和气为乐 33

第一节 西晋以前声律术语 35

第二节 声律术语层级分辨 38

第三节 声律学上“均”之意蕴 40

第二章 雅乐郑声 56

第一节 何谓“礼乐” 56

第二节 雅音 60

第三节 郑声 64

第四节 雅郑之别 65

第三章 大乐必简:先秦诸子艺术观 71

第一节 黜郑进雅:儒家 71

第二节 至乐无乐:道家 77

第三节 非乐:墨家 78

第四节 去无用之乐:法家 79

第四章 淫声繁越:诸子时代艺术实景 86

第一节 何谓“自然真实” 87

第二节 理性初起 88

第三节 艺术表现尚自然真实、理性举例 89

第五章 以郑代雅:汉魏西晋音乐观 96

第一节 西汉:抑亦《雅》、《颂》之亚也 96

第二节 东汉:大小殊用,雅郑异宜 102

第三节 曹魏:雅郑之体,亦足以观矣 110

第四节 西晋:音曲之至妙 118

第五节 礼教尚峻 122

中编 韵:天竺梵音呗匿特点及中土流变史论 143

第六章 谐韵为乐 143

第一节“韵”之意蕴 143

第二节“均”与“韵”之异同 145

第三节 “气运”、“气韵”之不同 147

第七章 汉语梵音 150

第一节 印度民族性 150

第二节 梵汉语言概略 154

第三节 汉语梵音翻译至难 155

第四节 梵汉语言文字特色比较 157

第八章 梵音东传 166

第一节 梵呗与转读 167

第二节 南朝转读、梵呗兴盛 170

第三节 梵音与转读、梵呗之声律特质 172

第九章 “韵”之滥觞 181

第一节 “韵”字何所起 181

第二节 两汉之“韵” 183

第三节 曹魏之“韵” 185

第十章 佛教音声初传与“韵”之滥觞 189

第一节 先秦至西汉 189

第二节 东汉 191

第三节 曹魏 196

第十一章 佛教盛行与两晋南朝“韵”之流行 206

第一节 西晋 206

第二节 东晋 210

第三节 南朝 225

下编 气韵:汉梵音声和合超越之成立及影响史论 255

第十二章 南朝经学渐兴 255

第一节 宋齐经学复苏 255

第二节 梁陈经学兴盛 258

第十三章 汉梵融通与“气韵”成立 267

第一节 南朝高僧与经学、大儒与佛学 267

第二节 梁武帝三教并用 269

第三节 梁武帝“正乐” 273

第四节 梁代雅郑兼济论 279

第五节 “气韵”初现 282

第十四章 “气”、“韵”和合与文艺实践 290

第一节 诗乐分离 290

第二节 音韵学出现 291

第三节 画风新变 293

第四节 雕刻新变 294

第五节 书风新变 297

第十五章 “气”、“韵”和合与文艺理论 303

第一节 沈约“四声八病” 303

第二节 锺嵘《诗品》 305

第三节 刘勰《文心雕龙》 306

第四节 梁武帝 308

第五节 谢赫《画品》 309

第十六章 “气韵”旁证图像形式及原因分析 312

第一节 旁证图像分类 313

第二节 旁证图像形式及生成原因 317

第三节 结语 357

参考文献 370

索引 378

后记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