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当代争论与方法问题 1
1 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争论 1
2 马恩早期著作的当代发现 14
3 方法问题 28
第一章 “自我意识”和“思有同一” 51
1 德国古典哲学背景 51
1—1康德:先验主体。“纯粹活动”。二元论。 52
1—2费希特:自我。“活动本身”。形式的思辨推理 57
1—3谢林:思有同一。“无限的活动”。理智直观 63
1—4黑格尔:实体即主体。“自我活动”。辩证法 67
2 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实体”与“自我意识” 73
2—1黑格尔哲学之为宗教的理性支柱 74
2—2大卫·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 80
3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意义 85
3—1最初的转折与矛盾之点 86
3—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立场。一般的说明 95
3—3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肯定意见。比较具体的说明 104
3—4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批评意见。比较具体的说明 111
第二章 “现实的人”和“市民社会” 116
1 《莱茵报》时期的社会-政治批判 117
1—1《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倾向 118
1—2马克思同“自由人”的决裂意味着什么 132
1—3令人困惑的物质利益问题 149
2 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的意义 160
2—1宗教人本学和哲学人本主义 162
2—2感性-对象性 169
2—3“现实的人”的概念及其意义 175
3 《德法年鉴》时期的法哲学批判 183
3—1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共同立场 185
3—2对象性的反思形式 193
3—3“本质的矛盾”和“市民社会” 205
3—4“市民社会”的解剖及其理论格局 215
第三章 “异化劳动”和“对象性的活动” 232
1 异化劳动学说:政治经济学批判 236
1—1国民经济学的基本的二律背反 239
1—2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243
1—3异化劳动学说的展开及其理论意义 250
2 共产主义学说: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259
2—1自我异化和异化的扬弃 266
2—2共产主义观念的诸形态 277
3 哲学:“对象性活动”原则。劳动 295
3—1“对象性活动”概念的初步意义 296
3—2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 306
3—3劳动。“对象性的活动”原则的进一步意义 315
第四章 实践原则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326
1 新世界观的哲学唯物主义纲领 328
1—1“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 330
1—2现存感性世界。意识或观念 338
1—3马克思的实践原则在哲学世界观上所实现的变革 348
2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草创与初拟 357
2—1唯物史观的基本要点。历史的“现实的前提” 359
2—2人类历史与共产主义 368
参考文献 377
附录 381
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381
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393
超感性世界神话学的末路——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及其当代意义 409
论马克思学说的黑格尔渊源 426
后记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