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植物及其多样性 2
二、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分科概述 6
三、植物学与农业的关系 7
四、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8
1 植物细胞 10
第一节 概述 12
第二节 细胞壁与细胞膜 14
一、细胞壁 14
二、细胞膜 18
第三节 细胞质基质及细胞器 20
一、细胞质基质 20
二、细胞内膜系统 20
三、质体与线粒体 23
四、细胞核 26
五、核糖体 28
六、细胞骨架 28
第四节 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29
一、贮藏的营养物质 30
二、次生代谢物质 31
第五节 植物细胞间的联络结构 32
一、纹孔 32
二、胞间连丝 32
第六节 细胞的增殖与调控 33
一、细胞周期 33
二、有丝分裂 34
三、减数分裂 36
四、无丝分裂 39
第七节 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39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 39
二、植物细胞的分化 40
三、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细胞工程 41
第八节 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42
一、细胞的衰老 42
二、细胞的死亡 43
2 种子和幼苗 46
第一节 种子 48
一、种子的基本结构 48
二、种子的基本类型 49
三、种子的寿命及萌发 52
第二节 幼苗 54
一、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 54
二、幼苗的类型 55
三、幼苗形态学特征在生产上的应用 58
3 植物组织 60
第一节 植物组织的类型 62
一、分生组织 62
二、成熟组织 65
第二节 维管组织、维管束和组织系 81
一、维管组织 81
二、维管束 82
三、组织系 83
4 营养器官——根 84
第一节 根的生理功能和基本形态 86
一、根的生理功能 86
二、根的基本形态 86
第二节 根尖的初生生长与根的初生结构 87
一、根尖及其分区 87
二、根的初生结构 90
第三节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94
一、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与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 94
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与周皮的形成 95
第四节 侧根的发生 96
一、侧根原基的发生 96
二、侧根形成及其在主根上的分布 96
第五节 根瘤与菌根 97
一、根瘤 97
二、菌根 98
第六节 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99
5 营养器官——茎 102
第一节 茎的主要生理功能和基本形态 104
一、茎的主要生理功能 104
二、茎的基本形态 104
第二节 茎尖的结构 107
一、茎尖及其分区 107
二、茎的初生生长 109
第三节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10
一、表皮 110
二、皮层 110
三、维管柱 110
第四节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112
一、维管形成层的发生、组成及其活动 112
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与活动 114
三、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特点 115
四、裸子植物茎的特点 119
第五节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119
一、禾本科植物茎节间的结构 119
二、单子叶植物茎的增粗 121
第六节 茎的生长特性与农业生产 122
6 营养器官——叶 124
第一节 叶的生理功能 126
一、光合作用 126
二、蒸腾作用 126
三、其他功能 127
第二节 叶的组成 127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一般组成 128
二、禾本科植物叶的组成特点 129
第三节 叶的发生、生长和系统发育 129
一、叶原基的发生 129
二、完全叶各部分的发生 130
三、叶片的生长 130
四、叶的系统发育 131
第四节 叶的结构 132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一般结构 132
二、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 137
三、松针的结构特点 141
第五节 叶的衰老与脱落 142
一、叶的衰老 142
二、叶的脱落 142
第六节 叶的生长特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143
一、叶的生长特性与配置方式 143
二、叶位与生物产量 144
三、叶的再生在生产中的应用 144
7 营养器官系统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146
第一节 营养器官系统的整体性 148
一、营养器官系统功能的协同性 148
二、营养器官系统的结构联系和同一性 149
三、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152
第二节 营养器官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 154
一、茎形态结构的力学特点 154
二、超级稻的株形分析 154
三、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54
第三节 营养器官系统的变态 157
一、变态的概念 157
二、根的变态 157
三、茎的变态 160
四、变态叶 162
五、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 163
8 复合生殖器官——花 166
第一节 花的组成及其在发育上的意义 168
一、花在植物系统发育中的意义 168
二、花的基本形态 168
第二节 植物生殖转变与花芽分化 170
一、植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 170
二、花芽分化及茎顶端分生组织的变化 171
三、花芽分化的时期和过程 172
四、花器官发育的ABCE模型 173
第三节 雄蕊的发育和结构 175
一、花丝和花药的发育 175
二、花粉粒的发育 176
三、花粉粒的形态 180
四、花粉粒的内含物和生活力 180
五、花粉败育与雄性不育性 181
六、花药、花粉培养和花粉植物 182
第四节 雌蕊的发育和结构 182
一、雌蕊的组成 182
二、胚珠 183
三、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184
四、成熟胚囊的组成成员及其细胞学特点 185
五、雌性生殖单位及其功能 186
第五节 开花与传粉 188
一、开花 188
二、传粉 189
第六节 受精 191
一、花粉的萌发 191
二、花粉管的生长 192
三、双受精过程 193
四、受精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194
五、受精作用与现代生物技术 194
9 生殖器官——种子与果实 196
第一节 种子的发育 198
一、胚的发育 198
二、胚乳的发育 202
三、种皮发育及结构 205
四、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206
五、胚状体和人工种子 208
第二节 果实的形成及果皮的结构 208
一、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208
二、真果和假果的含义及其结构 208
三、单性结实和无籽果实 211
第三节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211
一、风力传播 212
二、水力传播 212
三、人类和动物的活动传播 212
四、果实弹力传播 213
10 植物类群及分类 216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218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218
二、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218
三、植物的命名法则 219
四、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20
第二节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概述 221
一、藻类植物 221
二、菌类植物 231
三、地衣植物 237
四、苔藓植物 239
五、蕨类植物 242
六、裸子植物 249
七、被子植物 257
11 被子植物形态学基础知识 262
第一节 根系的形态特征 264
一、直根系 264
二、须根系 264
第二节 茎的形态特征 264
一、茎的性质 265
二、茎的生长习性 265
三、茎的分枝方式 266
第三节 叶的形态特征 268
一、叶序 268
二、叶片的形态特征 269
三、叶的类型 271
第四节 花的形态特征 273
一、花序 273
二、花冠的类型及其在花芽中排列方式 275
三、雄蕊类型、花药着生及开裂方式 277
四、雌蕊和胎座的类型、花的性别、子房位置及胚珠着生方式 278
五、禾本科植物小穗和小花的构造 281
六、花程式和花图式 281
第五节 果实的类型 282
一、单果 282
二、聚合果 285
三、聚花果 285
12 双子叶植物纲 288
第一节 木兰亚纲 290
一、木兰科 290
二、樟科 291
三、胡椒科 291
四、睡莲科 292
五、毛茛科 292
六、罂粟科 293
第二节 金缕梅亚纲 294
一、金缕梅科 294
二、杜仲科 294
三、桑科 294
四、胡桃科 296
五、壳斗科(山毛榉科) 296
第三节 石竹亚纲 296
一、石竹科 296
二、苋科 298
三、藜科 298
四、蓼科 298
第四节 五桠果亚纲 298
一、五桠果科(第伦桃科) 299
二、山茶科 299
三、椴树科 299
四、锦葵科 299
五、葫芦科 301
六、杨柳科 302
七、十字花科 303
八、杜鹃花科 305
九、报春花科 305
第五节 蔷薇亚纲 305
一、蔷薇科 306
二、豆科 309
三、桃金娘科 311
四、红树科 312
五、卫矛科 312
六、大戟科 312
七、鼠李科 313
八、葡萄科 313
九、无患子科 314
十、槭树科 314
十一、漆树科 314
十二、芸香科 314
十三、伞形科 316
第六节 菊亚纲 317
一、茄科 317
二、旋花科 319
三、唇形科 320
四、木犀科 320
五、玄参科 321
六、茜草科 321
七、忍冬科 322
八、菊科 322
13 单子叶植物纲 326
第一节 泽泻亚纲 328
泽泻科 328
第二节 槟榔亚纲 328
一、棕榈科或槟榔科 329
二、天南星科 330
第三节 鸭跖草亚纲 331
一、莎草科 331
二、禾本科 332
第四节 姜亚纲 335
姜科 335
第五节 百合亚纲 336
一、百合科 336
二、兰科 338
14 植物起源与系统演化 342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规律 344
一、植物的起源与主要类群的演化历程 344
二、植物营养体的演化 345
三、有性生殖方式的演化 346
四、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346
五、高等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347
六、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348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349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 349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系统 353
第三节 植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的进展 358
一、植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的新方法 358
二、植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的新成果 359
参考文献 362
索引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