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从文化学研究民俗学 3
第一章 民俗学与民俗学史 3
第一节 民俗学的基本问题 4
一 民俗学的特征 4
二 历史文献学的位置 6
三 对搜集调查民间文学的假设 7
四 社会活动的目标和成绩 10
第二节 民俗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11
一 学者史与民俗学史 12
二 文化史与民俗史 14
三 社会史与民俗学会史 16
四 学科史与学术社团 17
五 民俗学的国际化 18
第二章 民间文艺学与国学 23
第一节 民间文艺学与文化改造 24
一 民间文艺学的社会进步理念 25
二 民间文艺学的国学观 37
三 民间文艺学的历史倾向与口头观 43
第二节 民间诗学 50
一 从民间诗学出发 50
二 口头性理论与地方社会传统 53
三 口头性资料与历史文献的关系 59
四 民间诗学的“机能”论 73
五 民歌的民族形式 78
第三节 民间散文学 82
一 故事学 82
二 传说学 90
第四节 搜集整理理论 91
一 将搜集史作为理论研究对象 91
二 搜集整理的国学传统观 92
三 搜集整理的民族文化观 92
四 搜集整理的地理空间观 93
五 搜集整理的专业技术观 93
第五节 方法论 93
一 文化史方法 94
二 结构分层方法 95
第三章 民间艺术学 97
第一节 民间艺术学的概念与地位 98
一“民间艺术”的概念和建“学”的构想 101
二 民间艺术学的地位 111
第二节 民间艺术学的结构 114
一 比较民俗学的视角 114
二 民间艺术与社会史 116
三 造型艺术、表演艺术与文学艺术 121
四 面具艺术与宗教 124
五 节日艺术与狂欢文化 125
六 物质艺术与技术民俗 127
第三节 民间艺术学的研究个案 129
一 天国神话 129
二 女娲神话 135
三 老鼠嫁女故事 137
第四章 民俗教育学 140
第一节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141
一 高等专业教育 144
二 地方教育和民族教育 145
三 社会公益教育 145
四 留学生教育 146
第二节 民俗学高等教育理论 148
一 民俗学教材 149
二 民间文艺学课程 150
三 民俗文化学与交叉学科研究 152
四 大师价值与团队精神 154
中编:中日印故事类型个案研究 159
第五章 中日印故事类型的编制与比较 159
第一节 印欧故事类型的翻译与制作 160
一 翻译印欧故事类型 160
二 制作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167
三 争论问题 171
第二节 中国故事类型的母题与主题 173
一 马头娘 174
二 傻丈夫 174
三 蛇郎 174
四 虎精与工匠 177
五 青蛙儿子 182
六 田螺娘 184
七 地方传说 186
八 植物起源 192
九 日藏中国文献中的故事辑录与类型整理 193
第三节 中日印故事类型的个案研究 195
一 洪水型与乌龟 196
二 洗澡型和鸟 206
三 风水型和鱼 210
四 始祖型和狗 213
第四节 从故事类型比较到文化史研究 217
一 从故事类型个案比较到文化史 218
二 动物故事与印度佛教文化 220
下编:学苏联与民间文艺学建设 247
第六章 苏联理论与中国民间文艺学 247
第一节 民间文学概论 248
一 民间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民间文学》(第一册)编后记 248
二 民间文学与延安文艺新传统——《民间文学》(第二册)编后记 252
三 民间文学与苏联教材——《人民口头创作》(全两册)编后记 254
四 神话学与文化史——《女娲考》编后记 266
五 革命领袖与民间文学——《毛泽东与民间文学》编后记 273
第二节 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学 281
一 古典诗词与民间文学——《诗词格律要略》等三册编后记 281
二 通俗小说与民间文学——《〈水浒传〉专书讲座》编后记 287
三 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学 291
第三节 民间诗学与歌谣学 294
一 民间诗与文人诗——《民间诗歌与文人诗》编后记 294
二 歌谣与诗歌——《歌谣史与诗歌史》编后记 297
三 新诗史——《新诗与民间文艺学史》编后记 300
第四节 学术·文化·人生 302
一 专题档案——《专题档案卷》编后记 302
二 录像史料——《录像图文卷》编后记 304
三 学术书信——《学术书信卷》编后记 307
四 历史照片——《图片手迹卷》编后记 312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