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章 1
1.1引言 1
1.2相关概念界定 4
1.2.1多义词 4
1.2.2语义研究模型 6
1.2.3词义与义项 7
1.3多义词的语义研究模型述评 8
1.3.1独立语义模型 8
1.3.2语境语义模型 12
1.3.3认知语义模型 16
1.3.4小结 32
1.4研究立场 33
1.4.1研究课题 33
1.4.2研究方法 34
1.4.3本书结构 39
1.4.4研究对象 40
第二章 多义词量化认知模型的理论构建 44
2.1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44
2.1.1认知语义学相关理论 44
2.1.2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 61
2.2模型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4
2.2.1必要性 64
2.2.2可行性 65
2.3模型的基本观点 71
2.4模型的内部结构 72
2.4.1原型 72
2.4.2范畴结构 74
2.4.3拓展机制 75
2.4.4意象图式 76
2.4.5拓展距离 76
2.4.6拓展力 79
2.4.7小结 80
2.5模型的构建方法 80
2.5.1义项的认定方法 82
2.5.2原型的考察方法 83
2.5.3范畴结构的考察方法 85
2.5.4拓展机制的考察方法 92
2.5.5意象图式的考察方法 94
2.5.6拓展距离的考察方法 95
2.5.7拓展力的考察方法 96
2.5.8小结 98
2.6本章小结 98
第三章 日语多义词「上」的量化语义结构研究 101
3.1「上」的语义结构研究述评 101
3.1.1客观主义语义学研究 101
3.1.2认知语义学研究 106
3.1.3本章课题 110
3.2「上」的义项认定 111
3.3「上」的原型 114
3.3.1方法 115
3.3.2结果与分析Ⅰ:各义项的原型性 116
3.3.3讨论Ⅰ 118
3.3.4结果与分析Ⅱ:下位义项的原型性 119
3.3.5讨论Ⅱ 120
3.3.6小结 122
3.4「上」的范畴结构 123
3.4.1方法 124
3.4.2结果与分析 127
3.4.3讨论Ⅰ:「上」的语义范畴层级 129
3.4.4讨论Ⅱ:「上」的语义范畴划分基准 142
3.4.5小结 143
3.5「上」的拓展机制 144
3.5.1方法 145
3.5.2结果与分析 145
3.5.3讨论 146
3.5.4小结 153
3.6「上」的意象图式 154
3.6.1方法 155
3.6.2结果与分析Ⅰ:基本意象图式 155
3.6.3结果与分析Ⅱ:基本意象图式的内部结构 157
3.6.4讨论Ⅰ:基本意象图式 159
3.6.5讨论Ⅱ:基本意象图式的变体 159
3.6.6小结 162
3.7「上」的拓展距离 163
3.7.1方法 164
3.7.2结果与分析 165
3.7.3讨论 166
3.7.4小结 170
3.8「上」的拓展力 171
3.8.1方法 172
3.8.2结果与分析 173
3.8.3讨论 174
3.8.4小结 178
3.9本章小结 180
第四章 汉语多义词“上”的量化语义结构研究 185
4.1“上”的语义结构研究述评 185
4.1.1客观主义语义学研究 185
4.1.2认知语义学研究 188
4.1.3本章课题 193
4.2“上”的义项认定 193
4.3“上”的原型 196
4.3.1方法 196
4.3.2结果与分析Ⅰ:各义项的原型性 197
4.3.3讨论Ⅰ 199
4.3.4结果与分析Ⅱ:下位义项的原型性 200
4.3.5讨论Ⅱ 201
4.3.6小结 202
4.4“上”的范畴结构 203
4.4.1方法 203
4.4.2结果与分析 205
4.4.3讨论Ⅰ:“上”的语义范畴层级 207
4.4.4讨论Ⅱ:“上”的语义范畴划分基准 217
4.4.5小结 218
4.5“上”的拓展机制 219
4.5.1方法 219
4.5.2结果与分析 220
4.5.3讨论 221
4.5.4小结 225
4.6“上”的意象图式 227
4.6.1方法 227
4.6.2结果与分析Ⅰ:基本意象图式 228
4.6.3结果与分析Ⅱ:基本意象图式的内部结构 229
4.6.4讨论Ⅰ:基本意象图式 230
4.6.5讨论Ⅱ:基本意象图式的变体 231
4.6.6小结 234
4.7“上”的拓展距离 235
4.7.1方法 235
4.7.2结果与分析 237
4.7.3讨论 238
4.7.4小结 241
4.8“上”的拓展力 242
4.8.1方法 242
4.8.2结果与分析 243
4.8.3讨论 245
4.8.4小结 248
4.9本章小结 250
第五章 「上」与“上”的量化语义结构对比研究 255
5.1研究的必要性和可比性 255
5.1.1必要性 255
5.1.2可比性 256
5.2 「上」与“上”的语义结构对比研究述评 259
5.2.1客观主义语义学研究 259
5.2.2认知语义学研究 261
5.2.3本章课题 264
5.3「上」与“上”的量化语义结构对比 264
5.3.1基本义项的对比 265
5.3.2原型的对比 267
5.3.3范畴结构的对比 271
5.3.4拓展机制的对比 277
5.3.5意象图式的对比 280
5.3.6拓展距离的对比 286
5.3.7拓展力的对比 291
5.3.8对比研究小结 295
5.4从「上」和“上”看日汉语的空间认知模式 298
5.4.1实体与场所的认知 298
5.4.2主观性识解与客观性识解 309
5.4.3空间与时间的认知 318
5.5本章小结 328
第六章 终章 330
6.1研究结论 330
6.1.1量化认知模型的构建 330
6.1.2量化认知模型的应用 331
6.2研究意义 336
6.2.1理论意义 336
6.2.2方法论意义 337
6.2.3应用意义 339
6.3遗留课题与展望 341
参考文献 344
附录 357
附录1『大辞林』中「上」的注释 357
附录2『辞泉』中「上」的注释 359
附录3『现代国语辞典』中「上」的注释 360
附录4『新明解国语辞典』中「上」的注释 361
附录5『明镜国语辞典』中「上」的注释 362
附录6「上」的造句联想实验问卷 364
附录7「上」的卡片分类实验问卷 365
附录8「上」的卡片分类实验分组数据 367
附录9「上」的卡片分类实验相似性矩阵 368
附录10「上」的卡片分类实验距离矩阵 369
附录11「上」的语义拓展机制母语者内省访问调查问卷 370
附录12「上」的意象联想实验问卷 371
附录13《汉语大词典》中“上”的注释 372
附录14《辞海》中“上”的注释 373
附录15《现代汉语词典》中“上”的注释 374
附录16《新华汉语词典》中“上”的注释 375
附录17《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上”的注释 377
附录18“上”的造句联想实验问卷 378
附录19“上”的卡片分类实验问卷 379
附录20“上”的卡片分类实验分组数据 381
附录21“上”的卡片分类实验相似性矩阵 382
附录22“上”的卡片分类实验距离矩阵 383
附录23“上”的语义拓展机制母语者内省访问调查问卷 384
附录24“上”的意象联想实验问卷 386
后记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