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然地理篇 4
一、行政区图(2004年) 4
二、地形图 6
三、山系 山地 8
(一)雷公山 8
(二)月亮山 11
(三)佛顶山 12
(四)施秉喀斯特地貌 12
(五)青山界 14
(六)丹寨高地 14
(七)麻江峰丛和丘陵 16
(八)黎平山地 17
(九)黄平山地 18
(十)施秉金钟山 18
(十一)八宝山 19
(十二)香炉山 20
四、江河湖瀑 22
(一)清水江 22
(二)都柳江 28
(三)?阳河 32
(四)明湖飞瀑 35
五、地质奇观 43
(一)奇岩幽洞 43
(二)奇石和化石 54
(三)名泉古井 56
六、坝区 梯田 61
(一)农业大坝 61
(二)梯田 67
七、传统农耕 80
八、生态环境 92
(一)生态巡礼 92
(二)珍奇动植物 110
二 民族文化篇 126
一、清“百苗图”印记 126
二、民族关系 130
三、民族服饰 131
(一)黎-从-榕印象 131
(二)丹寨印象 136
(三)剑河印象 137
(四)雷公山-巴拉河印象 140
(五)凯里-黄平-施秉印象 143
(六)麻江印象 147
(七)三穗寨头印象 147
(八)清水江下游印象 148
三、节庆活动 152
(一)各民族节日 152
(二)民乐吹奏 168
(三)舞蹈 169
(四)唱苗族古歌 170
(五)斗牛 170
(六)舞龙舞狮 174
(七)民间戏剧 178
(八)其他 180
四、民族工艺 183
(一)蜡染 183
(二)刺绣 185
(三)布艺 190
(四)银饰加工 194
(五)芦笙制作 197
(六)竹艺 197
(七)造纸 199
(八)其他 200
五、民族建筑 201
(一)鼓楼 202
(二)花桥(风雨桥) 206
(三)寨门 210
六、婚育习俗 212
七、丧葬习俗 218
八、生活习俗 220
九、图腾 祭祀 224
三 历史风云篇 234
一、历史上的黔东南 234
(一)各时期的黔东南行政地缘 234
(二)远古至宋元出土文物 235
二、明清时期 251
(一)思州与贵州建省 251
(二)历史人物 254
(三)政权印记 262
(四)明清主要农民起义 270
(五)驿道 关隘 280
(六)文书文献 289
(七)遗迹旧址 292
三、民国岁月 300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00
(二)中共地下组织及活动 305
(三)红军长征在黔东南 308
(四)抗战救亡 323
(五)解放战争 334
四 社会主义篇 338
一、人民政权建立 338
(一)迎接解放 338
(二)剿匪斗争 344
(三)土改和民主建政 351
(四)抗美援朝 357
(五)百业待兴 359
二、民族自治 362
(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 362
(二)1959年州府由镇远迁凯里 365
(三)民族工作 366
(四)民族乡 370
(五)基层民主 372
三、奋进与探索 374
(一)合作化 374
(二)人民公社和集体化道路 377
(三)大跃进 382
(四)“四清”及“文化大革命” 390
(五)备战备荒 396
(六)票证供应 402
(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403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 405
(一)农村改革 405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07
(三)全面深化改革 408
五、法制建设 411
六、修志正史 413
七、抗灾斗争 423
五 社会人文篇 434
一、社会生活 434
(一)家庭 434
(二)家居生活 436
(三)交通工具 442
(四)社会组织 446
(五)生产方式 448
(六)人民生活 452
(七)时代风貌 458
二、国民教育 467
(一)清代官学 467
(二)民国公学 469
(三)1950~1970年代教育 475
(四)“两基”攻坚 478
(五)希望工程 484
(六)素质教育 484
(七)民族教育 486
(八)惠民教育的变化 487
(九)职业教育 488
(十)高中教育 490
(十一)大专教育 492
三、体育事业 493
(一)民国时期的现代体育 493
(二)发展体育运动 494
(三)全民健身运动 498
(四)竞技体育和迎奥运 501
四、卫生事业 508
(一)民国时期的西医 508
(二)赤脚医生与农村医疗 509
(三)城乡卫生事业 511
(四)苗侗医药 516
五、文化事业 524
(一)民族文艺展演 524
(二)设施建设和文博事业 527
(三)文化交流和外宣 530
(四)广播电视 531
(五)艺术创作 532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 545
(一)民歌 545
(二)舞蹈 546
(三)传统技艺 548
(四)民俗 550
(五)记忆 551
(六)节日 553
(七)服饰文化 553
七、文物 554
(一)出土文物 554
(二)传承保存类文物 558
(三)碑刻文物 561
(四)遗迹文物 565
(五)铜鼓 567
八、古城 古镇 古寨 568
(一)镇远古城 568
(二)旧州古镇 573
(三)隆里古城 578
(四)黎平古城 581
(五)重安古镇 582
(六)下司古镇 583
(七)古村落(名村名寨) 584
九、古建筑 598
(一)古民居 598
(二)会馆 606
(三)名人故居 609
(四)宗祠 611
(五)宗教建筑 614
六 产业发展篇 618
一、农业 618
(一)生产竞赛 618
(二)农业产业 619
(三)高效农业 629
二、水利农机 632
(一)水利 632
(二)农机 637
三、林业 639
(一)传统林业 639
(二)现代林业 652
四、工业 657
(一)大三线建设 657
(二)地方工业 660
(三)工业园区 666
五、发电 677
(一)小水电 677
(二)骨干电力 681
(三)水电工程移民 684
(四)风力发电 690
六、旅游业 692
(一)发展历程 692
(二)发展类型 694
七、服务和商贸 700
(一)传统服务和新兴服务 700
(二)乡场 701
(三)县城商业 702
(四)凯里商贸 702
(五)银饰工艺店 705
八、名优特产 706
七 城乡巨变篇 716
一、城市建设 716
(一)凯里市变化 716
(二)城市文明建设 725
(三)岑巩新县城 730
(四)从江县城 732
(五)丹寨县城 736
(六)黄平县城 738
(七)剑河县城 740
(八)锦屏县城 742
(九)雷山县城 744
(十)黎平县城 748
(十一)榕江县城 750
(十二)三穗县城 752
(十三)施秉县城 754
(十四)台江县城 756
(十五)天柱县城 758
(十六)麻江县城 760
(十七)镇远新貌 762
二、美丽乡村 764
三、交通建设 786
(一)公路交通(村、乡、县道和省道、国道) 786
(二)车站 793
(三)水上交通 795
(四)高速公路 797
(五)湘黔铁路会战和株六复线 806
(六)高速铁路 810
(七)航空 813
四、供电 816
(一)村村通电 816
(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817
(三)西电东送 820
后记 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