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从鹤鸣山到龙虎山——空间地域转移与天师道的演进 1
一 张陵鹤鸣山创立天师道的文化意旨 1
二 张修、张鲁与“五斗米道”的兴盛 14
三 魏晋军政情势与蜀地天师道的顿挫 23
四 门阀政治与两晋天师道信仰的异化 30
五 张盛龙虎山复教及其意义 37
六 寇谦之、陆修静道教改革对天师道的影响 44
七 唐代重“老子”与龙虎山天师道的崛起 60
八 宋元道教政治与龙虎山天师道地位的确立 69
九 地域·政治·天师与天师道发展道路的抉择 75
第二章 宋元明清蜀赣全真道发展路径之比较 81
一 唐五代蜀赣内丹思想与南宗的形成 81
二 蜀赣南宗与元代全真道南北合流 95
三 明代蜀赣地全真道的曲折发展与传播 102
四 清代蜀赣全真道的兴盛与衰微 108
五 地域文化与蜀赣全真道发展的关系 118
第三章 蜀赣道教“造神”之比较——以李冰、许逊为中心 127
一 李冰治水事迹及其神化 127
二 许逊诛除“蛟害”与治水神迹 133
三 李冰与许逊治水神迹的趋同 141
四 赵昱、二郎与李冰治水“功绩”的弱化 146
五 蜀赣道教造神与李冰、许逊的命运 161
第四章 文昌帝君信仰与净明道文化 169
一 文昌帝君信仰是蜀地道教造神的产物 169
二 文昌帝君信仰构建与净明道忠孝文化 178
三 文昌帝君信仰对净明道文化的弘扬 186
四 文昌帝君信仰与净明道结合的文化意义 191
第五章 净众—保唐宗与洪州宗异同论 193
一 净众—保唐宗与洪州宗禅派发展的异同 193
二 净众—保唐宗与洪州宗禅法思想的异同 204
三 净众—保唐宗与洪州宗异同产生的原因 223
第六章 马祖洪州宗与蜀地禅学 232
一 马祖洪州禅法与蜀地禅学渊源 232
二 马祖返蜀弘法事实的推证 235
三 无住禅法与马祖蜀地弘法失败 238
四 马祖洪州宗与蜀地禅学关系疏远析论 243
第七章 圆悟克勤与蜀赣禅宗文化交流 250
一 圆悟克勤巴蜀学法深受江西禅宗的影响 251
二 圆悟克勤首次出川主要学习江西禅法 255
三 圆悟克勤开法江西云居山的禅宗功业 260
四 圆悟克勤与江西禅宗关系所见蜀赣禅学交流 269
结语 272
主要参考文献 280
后记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