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
1.1 巨灾风险应对模式的对比分析 2
1.1.1 政府主导型 2
1.1.2 市场主导型 9
1.1.3 政府与市场结合型 16
1.2 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分析 24
1.2.1 分担主体及其角色定位 24
1.2.2 分担方式 25
1.2.3 分担技术 26
1.2.4 分担市场 26
1.2.5 分担机制的比较分析 27
1.2.6 巨灾补偿基金的损失分担机制 28
1.3 巨灾保险、再保险 29
1.3.1 发展概况 29
1.3.2 巨灾保险、再保险的风险分析 29
1.4 巨灾联系证券 30
1.4.1 发展概况 30
1.4.2 “四性”分析 33
1.4.3 巨灾补偿基金对巨灾联系证券的优势 34
1.4.4 巨灾补偿基金对巨灾保险、再保险的优势 35
1.5 我国巨灾救助体系现状 35
1.5.1 巨灾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36
1.5.2 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比例低下 37
1.5.3 巨灾保险业落后 38
1.5.4 补偿额与获赔成本不匹配 39
1.5.5 补偿机制与防控机制相互脱节 39
1.6 我国巨灾补偿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40
1.6.1 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原则 40
1.6.2 跨险种、跨地区、跨时间的“三跨”原则 40
1.6.3 精确性与经济性平衡的原则 41
1.6.4 可持续性原则 41
1.6.5 有利于风险预防和控制的原则 41
1.7 巨灾补偿基金模式分析 42
1.8 巨灾补偿基金相对财政救助的优势 45
2 巨灾补偿基金制度设计概述 47
2.1 设立巨灾补偿基金的目标 47
2.1.1 基本目标 47
2.1.2 政府目标 48
2.1.3 企业目标 50
2.1.4 个人目标 51
2.1.5 不同主体的目标差异 51
2.1.6 不同主体目标的统一 52
2.2 巨灾补偿基金的基本特征 53
2.2.1 双账户设计 53
2.2.2 注册地设计 54
2.2.3 期权特征 55
2.2.4 投资特征 55
2.2.5 半封闭式 56
2.2.6 保值性 57
2.3 巨灾补偿基金的运作模式 57
2.4 巨灾补偿基金的模式选择与运作架构分析 58
2.4.1 巨灾保险基金 58
2.4.2 我国社会保障储备基金 61
2.4.3 证券投资基金 64
2.5 巨灾补偿基金的类型选择 66
2.5.1 公司型与契约型的选择 66
2.5.2 开放式、封闭式与半开放式 71
2.6 巨灾补偿基金的管理架构 75
2.6.1 基金资本金及股份安排 76
2.6.2 巨灾补偿基金公司职能界定 77
2.6.3 巨灾补偿基金公司的内部治理原则 78
2.6.4 基金持有人大会及职能界定 80
2.6.5 基金专业委员会 81
2.7 巨灾补偿基金的组织结构 84
2.7.1 投资者 85
2.7.2 持有人大会 85
2.7.3 中国巨灾补偿基金公司 86
2.7.4 其他相关当事人 86
2.8 基金的资金来源 87
2.8.1 初始资金来源 87
2.8.2 后续资金来源 88
2.8.3 不同资金来源基金的性质与管理 93
2.9 基金的资产管理 95
2.9.1 基金资产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95
2.9.2 基金资产外包管理 96
2.9.3 基金资产的安全性管理 99
2.9.4 基金资产的流动性管理 100
2.9.5 基金资产的盈利性管理 101
2.10 基金的负债管理 101
2.10.1 特别国债融资 102
2.10.2 专项贷款 102
2.10.3 巨灾债券 102
2.10.4 资产担保债券 103
3 巨灾补偿基金一级市场运行机制研究 104
3.1 基金份额及其合约设计 105
3.1.1 基金合约的主体界定 105
3.1.2 基金性质 106
3.1.3 基金目标 106
3.1.4 巨灾风险补偿范围 106
3.1.5 不同巨灾风险的补偿比例 106
3.1.6 持有人权利 107
3.1.7 持有人义务 107
3.1.8 基金发行人的权利 108
3.1.9 基金发行人的义务 108
3.2 基金发行渠道 109
3.2.1 网上发行 109
3.2.2 网下发行 109
3.2.3 常年发行 109
3.3 基金发行对象 109
3.3.1 企业 109
3.3.2 个人发 110
3.3.3 其他机构 110
3.3.4 国际投资人 110
3.4 基金发行限制 110
3.4.1 规模总量限制 111
3.4.2 单一投资人限制 111
3.5 基金利润分配 113
3.5.1 基金利润分配原则 113
3.5.2 基金利润分配顺序 114
3.5.3 社会账户收益缴存 114
3.5.4 巨灾补偿基金风险的承担比例 115
4 巨灾补偿基金二级市场运行机制 116
4.1 巨灾补偿基金注册地变更机制 116
4.1.1 注册地划分标准 116
4.1.2 不同险种的注册地划分 119
4.1.3 干旱注册地划分 121
4.1.4 注册地变更的原因 126
4.1.5 注册地变更的影响 127
4.2 巨灾补偿基金受益人问题 130
4.2.1 投资人作为默认受益人 130
4.2.2 投资人指定受益人 130
4.2.3 投资人身故无指定受益人而有继承人 130
4.2.4 投资人身故且无受益人和继承人 131
4.3 巨灾补偿基金二级市场交易形式探讨 131
4.3.1 交易价格公示方式 131
4.3.2 不同注册地基金价格的换算 132
4.3.3 注册地换算系数的调整 133
4.3.4 基金价格指数 133
4.3.5 基金的登记与结算 134
5 巨灾补偿基金双账户资金变化分析 135
5.1 巨灾补偿基金双账户资金变化的一般分析 135
5.2 巨灾补偿基金双账户资金变化的简化分析 138
5.3 影响补偿额相关参数的估计 140
6 商业补偿金的确定与补偿流程 144
6.1 商业补偿倍数的计算与调整 144
6.1.1 单一注册地商业补偿倍数的计算与调整 144
6.1.2 多注册地商业补偿倍数的计算与调整 146
6.2 补偿额计算标准与方法 148
6.3 巨灾补偿基金的定价 149
6.4 补偿资金来源 150
6.4.1 补偿资金的常规来源 150
6.4.2 补偿资金的特别来源 153
6.5 补偿资金不足及其处理 154
6.5.1 补偿资金临时不足的处理 154
6.5.2 补偿资金长期不足的处理 156
6.6 补偿金超额余额的处理 158
6.7 商业补偿金的支付流程 158
6.7.1 巨灾发生及灾区确认 158
6.7.2 投资人信息确认 159
6.7.3 补偿金额确认 159
6.7.4 公益补偿金的支付 159
6.7.5 商业补偿金的支付 160
6.7.6 特殊事项处理 160
6.8 出险后投资人基金份额赎回管理 160
6.8.1 赎回资格的认定 160
6.8.2 赎回额的计算 161
6.8.3 补偿却不赎回的处理 161
6.9 巨灾补偿基金赎回管理 161
6.9.1 应对赎回风险的现金管理方法 162
6.9.2 基金资产的配置分析与管理 164
7 巨灾补偿基金运作模拟 165
7.1 模型公共参数选择 165
7.1.1 巨灾补偿基金社会账户初始投资 165
7.1.2 巨灾补偿基金社会账户投资收益率 166
7.1.3 巨灾补偿基金社会账户收益分配比例 166
7.1.4 巨灾补偿基金国家账户初始资金 166
7.1.5 国家账户运作参数 166
7.2 地震巨灾风险及其补偿情况模拟 168
7.2.1 地震巨灾发生频率模拟 168
7.2.2 不同级别地区巨灾发生模拟 169
7.2.3 不同级别地区地震巨灾损失模拟 170
7.2.4 地震巨灾补偿基金国家账户模拟 171
7.3 洪涝巨灾补偿基金运作模拟 177
7.3.1 洪涝巨灾分级模拟 177
7.3.2 洪涝巨灾损失模拟 178
7.3.3 洪涝巨灾补偿情况模拟 179
7.3.4 洪涝巨灾补偿基金国家账户模拟 180
7.4 台风巨灾补偿基金运作模拟 183
7.4.1 台风巨灾注册地分级巨灾发生模拟 183
7.4.2 台风巨灾损失模拟 185
7.4.3 台风巨灾分级补偿模拟 185
7.4.4 台风巨灾补偿基金国家账户模拟 186
7.5 三种巨灾综合模拟 189
7.5.1 巨灾发生频率与补偿模拟 189
7.5.2 巨灾损失模拟 191
7.5.3 国家账户余额模拟 191
7.6 总结 196
8 研究展望、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197
8.1 巨灾分布复杂性问题 197
8.1.1 单一巨灾分布的复杂性 197
8.1.2 我国巨灾的空间分布复杂性 198
8.1.3 我国巨灾的时间分布复杂性 198
8.2 巨灾分布统计的局限性 199
8.3 对于严重程度衡量的偏差 199
8.4 注册地划分的精确性与经济性的平衡 200
8.5 模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200
8.5.1 注册地划分精度问题 200
8.5.2 补偿倍数问题 201
8.5.3 补偿有效性问题 201
8.5.4 运作成本和税收问题 202
9 课题研究基本结论 203
附表 205
主要参考文献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