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1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2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4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8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8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2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6
第二节 系统自然观 23
一、系统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23
二、系统自然观的观点 27
三、系统自然观的特征和意义 33
第三节 演化自然观 36
一、演化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36
二、演化自然观的观点 40
三、演化自然观的特征和意义 46
第四节 人工自然观 53
一、人工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53
二、人工自然观的观点 56
三、人工自然观的特征和意义 60
第五节 生态自然观 62
一、生态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62
二、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65
三、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69
思考题 7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7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72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72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73
第二节 科学观 80
一、科学的本质和结构 80
二、科学发展的模式和动力 83
三、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86
第三节 技术观 90
一、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91
二、技术发展的模式和动力 94
三、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模式 98
四、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 104
第四节 工程观 106
一、工程的本质和结构 106
二、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09
三、工程的管理模式和创新 112
四、现代工程的发展趋势 116
思考题 11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19
第一节 思维方法论 119
一、辩证思维方法 120
二、创新思维方法 124
三、数学思维方法 134
四、系统思维方法 142
第二节 科学方法论 147
一、科学研究的选题方法 147
二、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 149
三、科学抽象和理想化方法 166
四、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 169
第三节 技术方法论 175
一、技术预测和技术构思 175
二、技术发明和技术试验 180
三、技术实施和技术评估 185
第四节 工程方法论 189
一、系统工程及其方法 189
二、综合集成方法 193
思考题 198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99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99
一、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发展 200
二、科学技术推动精神文明发展 202
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 203
四、科学技术的异化与反思 207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210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210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212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216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219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经济支撑 220
二、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政治环境 222
三、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文化背景 225
思考题 231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及其实践 232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232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232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237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243
第二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 246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特征 246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 248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249
第三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254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相关理论 255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背景和意义 260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263
思考题 269
参考文献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