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笔做武器投向侵略者 抗战文学奏响了时代最强音 639
一、榴花初开,晋人拓荒 639
二、追悼鲁迅,春在何方 644
三、西北战地服务团来了 653
四、第二战区的抗战文学刊物 660
五、作家们的随军战事记录 665
六、来自重庆的作家战地访问团 678
七、来到民族革命大学的作家们 681
八、产生在日军大“扫荡”中的文学作品 686
九、本土作家笔下的第二战区 690
十、太行诗社集聚起的诗人群体 694
十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入山西 701
十二、人民作家赵树理 704
十三、《吕梁英雄传》的创作和问世 714
十四、晋绥新文学作家群 718
十五、抗日将领在山西的抗战诗篇 726
十六、抗战文艺全面开花 733
十七、“七七七”文艺奖金征文 747
参考文献 750
第七篇 在战争风雨中克难办学 抗战教育铸就了民族自强的信念 755
一、民国教育模范省——山西 755
二、日本侵略者对教育资源的毁灭性破坏 759
三、敌后根据地重建、巩固和发展初等教育 762
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干部学校 782
五、轰轰烈烈的冬学运动 795
六、第二战区普及义务教育 800
七、晋西南抗战时期的中等教育 805
八、山西大学南迁克难、坚持办学 819
九、民族革命大学的兴衰 826
十、紧切抗战主旋律的社会教育 834
十一、伪教育行政机构实施的奴化教育 837
十二、披着“新民”外衣的奴化学校 843
十三、日伪以奴化教育为核心推行的社会教育 849
十四、培养高级亲日分子的留日教育 854
十五、“里红外白”的汾南抗日学校 857
十六、形式多样的反奴化教育斗争 860
参考文献 866
第八篇 资源在疯狂掠夺中惨遭破坏 区域生态平衡遭遇了空前浩劫 873
一、“囚笼政策”与晋东北的“无人区” 873
二、“棉花增产运动” 882
三、日本在山西强迫种植罂粟 891
四、日军“四三木厂”与森林资源掠夺 898
五、日军华北开发公司的掠夺计划 903
六、日军以“国防资源的有效获得”为借口的掠夺性开发 912
七、“以人换煤”的血腥政策 919
八、日军不择手段地抢夺盐业资源 927
九、惨绝人寰的生物战 930
十、令人发指的化学战 941
参考文献 958
后记 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