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研究的缘起 1
二、基于空间的分析框架 2
三、行动者视角 8
四、本书结构和主要观点 13
五、“跨城乡空间”概念建构 17
结束语 22
第一章 甲左水族村 24
一、三都县及甲左村概况 24
二、水族文化 26
三、水族村寨 34
四、水族学校教育发展史 40
结束语 51
第二章 口述史中的村寨教育 52
一、研究概况 53
二、甲左小学印象 57
三、甲左小学官方简史 65
四、甲左小学口述史 70
五、学校与村寨变迁 138
结束语 156
第三章 村寨教师身份认同建构——潘学联生活史 158
一、潘学联生活史 160
二、身份认同的概念 182
三、学校教育对身份认同的形塑 187
四、冲突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193
五、弹性的身份认同 205
六、身份认同建构与村寨变迁 229
结束语 260
第四章 “走出去”与村寨变迁 261
一、研究概况 262
二、“走出去”现象的产生 268
三、教育与“走出去” 274
四、“走出去”的三种类型 283
五、路和“走出去” 294
六、“走出去”与村寨变迁 305
七、“走出去”和“跨城乡空间”的产生 332
结束语 340
第五章 跨城乡空间——村寨变迁研究的新视角 342
一、农村变迁的时空脉络 342
二、现代学校的空间建构意义 352
三、行动者的跨城乡空间建构 367
四、从“跨城乡空间”到“跨城乡共同体” 375
结束语 397
附录 400
参考文献 404
后记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