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 下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武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6175382
  • 页数:72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以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为主线的学术著作。全书参照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武谷三男的科学认识路线,由现象、实体(关系)到本质的思路,通过三个单元的具体分析,展示了从几何学到物理学、从物理学到经济学、从经济学到生态学三个大跨度的学科发展(现象);继而考察了从平衡到非平衡、从线性到非线性、从存在到演化三条大主线的系统演化(关系);最后阐述了世界的非线性本质、非线性相互作用和非线性思维三个大侧面的研究成果(本质)。本书涉及的学科领域广阔、资料翔实、阐述严谨,是一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启迪智慧、优化思维、增长知识的著作。

第七章 从存在到演化 349

一 存在是指什么? 350

(一)存在范畴的提出 350

(二)存在意义的考析 354

(三)存在领域的分割 358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364

(一)物质范畴的探析 365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68

(三)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373

(四)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379

三 物质存在的系统性 389

(一)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390

(二)系统的基本类型 394

(三)系统的基本原理 396

四 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403

(一)层次结构的普遍性 404

(二)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 408

(三)层次结构的结合度 411

(四)层次结构的因果链 414

五 系统演化的过程性 416

(一)宇宙和天体的起源与演化 417

(二)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421

(三)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423

六 系统演化的方向性 427

(一)时间之矢与不可逆性 427

(二)不可逆在演化中的作用 431

(三)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 434

七 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性 441

(一)自组织概念的提出及含义 441

(二)自组织演化的过程与途径 444

(三)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 447

第八章 非线性是世界的本质 452

一 物理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 453

(一)经典物理学中的非线性问题 453

(二)广义相对论的非线性本质 459

(三)量子力学线性与否的争论 460

(四)规范场理论也是非线性的 462

二 复杂世界中的相干结构——孤子 464

(一)从罗素的孤波到孤子 465

(二)自然界其他相干结构 468

(三)孤子的生成演化机制 471

(四)孤子的科学文化特征 475

三 确定性系统的无规则运动——混沌 479

(一)混沌的含义及其演变 479

(二)“混沌之父”——洛伦兹 482

(三)马康姆戏说混沌 488

(四)确定性混沌的基本特征 490

四 现实世界中的几何体——分形 495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分形体 496

(二)芒德勃罗分形几何的创立 501

(三)分形几何与复杂性研究 506

(四)分形结构的复杂性特征 515

第九章 非线性是事物发展的终极原因 523

一 非线性是系统复杂性之根源 524

(一)简单性原则的局限性 525

(二)简单规则导致复杂行为 533

(三)非线性与系统复杂性 538

二 非线性是系统结构有序化之根本 545

(一)序的概念和有序度的描述 546

(二)有序与对称性破缺的关系 551

(三)非线性与系统结构的有序化 564

三 非线性是人类创造性思维之源泉 576

(一)非线性现象带给人们的思考 577

(二)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张力常新 582

(三)从构成论向生成论的范式转换 586

四 非线性是事物运动发展之终极原因 592

(一)线性相互作用的“绝境” 593

(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机制 595

第十章 非线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599

一 传统自然科学的局限性 600

(一)分科的知识体系 600

(二)机械论的自然观 602

(三)还原分析的方法 604

二 迈向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606

(一)非线性系统的基本特征 607

(二)非线性科学引起的变革 609

(三)几种主要的非线性方法 615

三 科学向辩证思维的复归 618

(一)恩格斯关于科学向辩证思维复归的思想 619

(二)普里戈金关于科学系统演化的三形态说 620

(三)从形而上学思维到辩证思维的复归 625

四 非线性思维的基本内涵 627

(一)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概念的提出 628

(二)把思维对象作为非线性系统来识物想事 630

(三)把思维过程作为非线性系统来规范运作 633

五 非线性思维的内在机制 636

(一)两可图识别的非线性机理 636

(二)直觉产生的非逻辑特征 639

(三)灵感形成的非线性机理 645

六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启示 652

(一)复杂性科学的学科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653

(二)复杂性科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哲学启示 658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复杂性研究的现实意义 673

外国人名译名及对照 690

参考文献 699

第一版后记 724

第二版后记 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