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 14
壹、题目与「十番显见」相同或相近的研究 14
一、胡健财〈从《楞严经》「十番辨见」试论真心之体认〉 15
二、胡健财〈《楞严经正脉疏》「指见是心」诠释意涵之探析〉 18
三、释常海〈《楞严经》见性思想探微——《楞严经》系列研究之二〉 19
贰、涉及「十番显见」的研究 20
一、李治华《《楞严经》哲学之研究》 20
二、张成钧《《楞严经》中身心关系之探究》 21
三、熊师琬〈《楞严经》思想之特色——富有文学与哲学价值〉 23
四、黄明仪《《楞严经》缘起观之研究》 24
参、其馀有关《楞严经》的研究 24
第三节 研究策略、范围与方法 27
壹、研究策略与范围 27
贰、研究方法 28
第四节 交光真鉴的生平及其著作简介——兼介惟则与《会解》 30
壹、交光真鉴的生平简介 30
贰、交光真鉴的著作简介 35
参、简介惟则与《会解》 43
第二章 《正脉疏》「十番显见」的结构与脉络的探讨 45
第一节 《正脉疏》「十番显见」的结构特色 46
壹、《会解》及其所征引诸师的结构方式 46
一、《会解》所征引诸师的结构方式 47
(一)惟悫的结构方式 47
(二)子璇的结构方式 49
(三)仁岳的结构方式 51
(四)戒环的结构方式 53
二、《会解》的隐结构 56
贰、《正脉疏》独标「显见」的结构方式 59
一、「十番显见」的结构与层次 59
二、「巧取」《合论》之说的考察 64
第二节 「十番显见」在全经结构中的定位 67
壹、就全经判科而言的定位 68
贰、就全经「宗趣通别」而言的定位 75
参、就「入道方便」而言的定位 77
第三节 关于重视结构一事的探讨 78
壹、「十门分别」的诠释方法 79
贰、特重经文结构的诠释方法 82
一、科判重要性之简介 82
二、方法学的转向与建立:特重语脉与科判 83
(一)独标「正脉」,特重语脉 84
(二)建立有关科判的方法学 90
参、对于以结构为方法的反省 94
一、结构优先于主体的反省 94
二、共时性优先的反省 98
第三章 有关「十番显见」诠释进路的探讨 101
第一节 《正脉疏》单提「正脉」,以显真为主的诠释进路 101
壹、显真主题的确立——首番的「指见是心」 102
贰、显真主题的集中发明——由二番的「示见不动」至十番的「显见离见」 108
参、显真主题的延续发挥——「十番显见」之后 127
第二节 《会解》破、显并存,以破妄为主的诠释进路 130
壹、破妄进路的提出 130
贰、破、显并存的诠释 134
第三节 真鉴对于《会解》破妄进路之辩破 143
壹、辩破《会解》看重「眼见」的思路 145
一、辩「心目双征」的用意在心 145
二、辩「举拳类见」的用意在心 149
三、辩「盲人瞩暗」喻的用意不在「破目」 150
贰、突出本经的用意在由根性显真心 152
第四节 寻找一个可能对话的新诠释空间 154
壹、前人对于显真与破妄二者关系的处理 157
贰、由真妄的角度来观察 161
一、真鉴显见性之说的「真」与《会解》显真见之说的「真」 161
二、真鉴之混淆见精与见性 164
三、真鉴将破妄与显真截然划分所造成的问题 170
四、有关假方便与不假方便、顿与渐的问题 174
(一)妄与真非为二体 174
(二)真鉴「十番显见」之显真也是方便渐显 176
参、由双方对于破与显二者的认识来考察 179
下册 183
第四章 「十番显见」所揭示的心性意涵 183
第一节 「十番显见」中对于心性五义的诠释 184
壹、「示见不动」与「显见无还」揭示心性之「寂」 184
贰、「显见不灭」与「显见不失」揭示心性之「常」 187
参、「显见无还」与「显见无碍」揭示心性之「妙」 189
肆、「显见无还」与「显见不杂」揭示心性之「明」 191
伍、「显见不失」与「显见不分」揭示心性之「周圆」 193
第二节 「十番显见」中提出心性五义的用意 197
壹、对于真心的正面揭露 198
贰、证成十番所言之见性通于后之藏性,为本经特重之「本修因」 201
第三节 心性五义在全经心性意涵中的地位及其未尽之意 206
壹、「十番显见」之心性五义足以涵盖全经之心性意涵 206
贰、「示见超情」与「显见离见」弥补了心性五义的未尽之意 213
第五章 「十番显见」的深层意涵——「舍识从根」 221
第一节 「舍识从根」即为本经所言之真性定——楞严大定 224
壹、本经的发起因缘——多闻示堕,为揭示大定为性定、为真定 224
贰、依识心而修者为生灭之伪定 226
参、依根性而修者为不生灭之真定 230
肆、《会解》以根为色法,另立天台止观之诠释简介 235
第二节 「舍识从根」即为《法华经》所言之实教 237
壹、《法华经》所言之权实二教简介 239
贰、以《楞严经》的根、识之别来诠释《法华经》的实、权二教 241
参、由真鉴对于权实二教所预设的诠释立场来看 246
第三节 「舍识从根」即为《法华经》所言之佛知见 248
壹、《法华经》所言之「佛知见」简介 249
贰、以《楞严经》所言之根性来诠释《法华经》的「佛知见」 250
一、重新界定《法华经》之「开、示、悟、入」双含性具与修成两义 251
二、就《楞严经》言根性即为佛知见 254
三、以《法华经》之「开、示、悟、入」为结构来诠释《楞严经》 256
第四节 「舍识从根」即为禅宗所言之「直指人心」 260
壹、真鉴之前发明《楞严经》与「直指人心」二者关系之举隅 261
贰、以《楞严经》之明示根性来诠释禅宗的「直指人心」 264
一、直指与曲指分属于宗与教二门 264
二、《楞严经》双兼直、曲二指,有直指人心之处 267
三、辩《楞严经》之根性即为禅宗直指之心 269
四、发明《楞严经》全经为「纯指人心」 273
五、关于「直指人心」与「纯指人心」 276
第五节 有关对于「舍识从根」说的批评 279
壹、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中的批评 280
贰、灵耀《楞严经观心定解》与《楞严经观心定解大纲》中的批评 284
参、真鉴对于由识修入圆通的看法 297
第六章 结论 301
主要参考资料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