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人间佛教的含义 15
第一节 关于人 15
一 人的特性 15
二 人身难得 20
三 人的趣向 24
第二节 关于人间 27
一 人间的界域 27
二 人间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9
三 此人间的时空定位 31
第三节 佛教的终极目的 35
一 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动机 35
二 佛法的终极目的 38
三 诸佛皆出人间 41
第四节 人间佛教的含义 45
一 提出人间佛教思想的历史背景 46
二 提倡人间佛教的现实意义 52
三 人间佛教的含义 58
第二章 人间佛教的历史脉络 62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62
一 原始佛教 63
二 部派佛教 73
三 大乘佛教 77
四 秘密佛教 89
第二节 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的中国化 90
一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发展 91
二 佛教的中国化 95
第三节 判教 100
一 太虚大师的判教理念 101
二 印顺法师的判教理念 106
第三章 人间佛教的学理内涵 108
第一节 缘起的学理 108
一 缘起与性空 109
二 因与果 112
三 一与多 114
第二节 五戒十善 115
一 五戒 115
二 十善 119
第三节 六度四摄 121
一 六度 121
二 四摄 123
第四节 四无量心 125
第五节 佛法在世间 127
第六节 人间净土 128
一 什么是人间净土 128
二 人间净土的理想境界 130
三 人间净土的创造 133
第七节 在人间成就佛道的原理 135
一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135
二 五乘佛法 136
三 禅宗的见性成佛 138
四 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139
五 太虚大师的成佛四阶段 141
六 印顺法师的菩萨道三阶段 143
第四章 大乘八宗的人间性 146
第一节 人间佛教与大乘八宗的关系 146
第二节 天台宗 148
一 天台宗概况 148
二 天台宗的人间性 150
第三节 三论宗 152
一 三论宗概况 152
二 三论宗的人间性 153
第四节 唯识宗 154
一 唯识宗概况 154
二 唯识宗的人间性 157
第五节 华严宗 158
一 华严宗概况 158
二 华严宗的人间性 160
第六节 律宗 162
一 律宗概况 162
二 律宗的人间性 163
第七节 密宗 166
一 密宗概况 166
二 密宗的人间性 168
第八节 禅宗 169
一 禅宗概况 169
二 禅宗的人间性 171
第九节 净土宗 172
一 净土宗概况 172
二 净土宗的人间性 174
第五章 人间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178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 178
第二节 人间佛教与道教 186
一 道教概况 186
二 人间佛教与道教 188
第三节 人间佛教与儒家 191
一 儒家概况 191
二 人间佛教与儒学 192
第六章 人间佛教与世间法 199
第一节 人间佛教与教育 199
一 教育 199
二 人间佛教的教育理念 200
第二节 人间佛教与经济 204
一 经济 204
二 人间佛教的经济理念 204
第三节 人间佛教与政治 209
一 政治 209
二 人间佛教的政治理念 209
第四节 人间佛教与文学艺术 216
一 文学艺术 216
二 人间佛教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 216
第五节 人间佛教与科技 222
一 科技 222
二 人间佛教的科技理念 224
第六节 人间佛教与军事 230
一 军事 230
二 人间佛教的军事理念 231
第七节 人间佛教与环境 238
一 环境 238
二 人间佛教的环保理念 239
第八节 人间佛教与伦理道德 244
一 伦理道德 244
二 人间佛教的伦理道德观 246
第七章 人间佛教的前景瞻望 253
第一节 社会现状与走向 254
一 物质层面 254
二 精神层面 256
第二节 人间佛教在新时代的定位 258
一 佛 258
二 法 259
三 僧 270
后记 278
附 主要参考书目、论文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