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 1
第一节 贵州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概况 1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一、指导思想 2
二、研究内容 2
三、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地质背景 4
第一节 大地构造位置 4
第二节 地层 4
一、志留系 4
二、石炭系 6
三、二叠系 6
第三节 古地理背景 8
一、华南晚石炭世至中二叠世海平面变化 8
二、务正道及其邻区石炭纪至中二叠世古地理变化 9
第三章 含矿层地层单位及地质年代 14
第一节 含矿层大竹园组地层时代 14
一、大竹园组地层孢粉特征 14
二、大竹园组孢粉结果 14
三、大竹园组的时代讨论 15
第二节 底板地层“黄龙组”的地层时代 19
一、剖面描述 20
二、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23
第三节 顶板地层“梁山组”地层时代 29
一、梁山组孢粉组合特征 30
二、梁山组地质时代讨论 32
第四节 结论 34
第四章 含矿岩系沉积环境与沉积古地理 35
第一节 大竹园组形成发育的古地理背景 35
第二节 典型环境参数 37
一、致密状铝土矿 38
二、半土状铝土矿 39
三、碎屑状铝土矿 39
四、豆鲕状铝土矿 44
第三节 沉积体系重建 48
一、含矿岩系剖面分布特征 54
二、不同岩石类型含矿岩系厚度平面分布特征 64
三、沉积体系划分 66
第五章 含矿岩系的形成条件 68
第一节 古纬度和古气候 68
一、古纬度 68
二、古气候 69
第二节 古盐度 85
一、B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盐度意义 85
二、Sr和Ba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盐度意义 87
三、V和Zr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盐度意义 89
第三节 古酸碱度 89
第四节 古氧化还原条件 90
一、生物标志物对古氧化还原条件的反映 90
二、矿物相对古氧化还原条件的反映 92
第五节 古生态系统 92
一、生物标志物与古生态系统的恢复 92
二、有机碳同位素与古生态系统 99
第六节 结论 102
第六章 铝土矿成矿作用 103
第一节 铝土矿层的物源 103
一、取样与分析方法 103
二、分析结果 104
三、铝土矿物源分析 109
第二节 沉积作用 111
一、红土化作用 112
二、搬运作用 113
三、胶体凝聚作用 117
四、暴露泥裂、波浪与潮汐作用 118
第三节 淋滤作用 121
一、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层多期淋滤作用及其控矿意义 121
二、淋滤作用在底板地层中的记录 127
三、淋滤作用与古地下水文系统 130
第四节 结论 131
第七章 铝土矿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 133
第一节 沉积环境、沉积古地理与铝土矿的关系 133
第二节 矿石类型与矿石质量的关系 134
一、不同类型铝土矿空间分布规律 134
二、不同类型铝土矿矿石品位差异的成因 135
第三节 不同矿石类型与铝土矿化的关系 137
一、样品与分析 137
二、地球化学特征 140
三、讨论 143
第四节 豆鲕成因及其与铝土矿化的关系 146
一、样品和分析方法 146
二、地球化学特征 148
三、讨论:鲕结构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 154
第五节 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的成矿模式 155
第六节 铝土矿成矿规律 156
一、控矿因素 156
二、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156
第八章 结语 158
一、铝土矿的形成时代 158
二、铝土矿形成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 158
三、铝土矿的成矿条件 159
四、铝土矿的成矿作用 159
主要参考文献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