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2
绪论 2
第一节 人工智能“天花板”效应的解析 2
第二节 重大理论轨迹的启示 9
第三节 思维模式批判中的深层次问题 20
第四节 思维研究历史碎片化的整理 27
第五节 思维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思路 40
第六节 本书对思维科学研究的看法 50
第一章 思维的本质和思维的质 54
第一节 思维的本质 54
第二节 思维的质 58
第三节 两种思维形式划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69
第四节 两种思维形式的存在形式 77
第五节 抽象思维的特点 81
第六节 形象思维的特点 85
第二章 思维类型与指向 91
第一节 直感式思维 91
第二节 重建式思维 99
第三节 再造式思维 108
第四节 创造式思维 113
第五节 思维类型的归并 125
第三章 思维状态 133
第一节 意识状态划分对思维状态划分的借鉴意义 133
第二节 从意识的状态到思维的状态 140
第三节 显思维状态 145
第四节 潜思维状态 151
第五节 前思维状态 169
第六节 思维的三种状态和思维系统的三种状态 193
第四章 特殊类子系统 212
第一节 “我”系统 212
第二节 目的性系统 219
第三节 基础系统 224
第五章 管理类子系统 238
控制系统 238
第一节 何为思维控制 238
第二节 思维控制的重点 243
第三节 显性思维控制 246
第四节 隐性思维控制 255
第五节 思维控制的支撑 260
保障系统 263
第六节 注意系统 263
第七节 意志系统 269
动力系统 272
第八节 思维动力的构成 272
第九节 外动力和内动力 277
第十节 不同视域下的思维动力 282
序参量系统 286
第十一节 序参量系统的提出 287
第十二节 两种思维序参量之间的关系 293
第六章 实施类子系统 298
精神承载系统 298
第一节 抽象思维的精神承载系统 299
第二节 形象思维的精神承载系统 306
第三节 精神承载系统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316
物质承载系统 321
第四节 思维离不开语言的物质承载 321
第五节 语言何以承载思维 329
第六节 语言怎样承载思维 340
记忆系统 352
第七节 记忆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353
第七章 思维机制 370
第一节 界定思维机制 370
第二节 基础: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交互 374
第三节 主体:各类子系统的交互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