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重症医学与重症监测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迪芬主编;刘颖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53204710
  • 页数:459 页
图书介绍: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作者把重症医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分为重症医学和重症监测学上、下两篇。上篇——重症医学,重点讲解各种危重致命综合征和各器官功能障碍的病因、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诊断、危重度评估、脏器功能支持治疗及预后评估等;下篇——重症监测学,重点介绍各种监测方法的实施、监测数据的正常范围、异常指标的读解及临床意义等。

第一篇 重症医学 3

第一章 重症医学绪论 3

第一节 重症医学和重症医学科的概念 3

一、重症医学(CCM)的概念 3

二、重症医学科(ICU)的概念 3

三、重症医学科的前身 4

第二节 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历程 4

一、国外发展历程 4

二、国内发展历程 4

第三节 重症医学科的特点、建立宗旨、作用和主要任务 5

一、重症医学科的特点 5

二、建立重症医学科的宗旨 5

三、重症医学科的作用 5

四、重症医学科的主要任务 5

第四节 重症医学的加速发展与持续规范 5

参考文献 6

第二章 重症医学科的建设与管理 7

第一节 重症医学科的建设 7

一、重症医学科的人员配备 7

二、重症医学科的床位设置 7

三、重症医学科的病区建设 7

四、重症医学科的仪器设备 10

第二节 重症医学科的管理 11

一、医疗管理 11

二、质量管理 13

三、感染管理 13

四、监督管理 14

第三节 管理的概念和重症医学科的管理 14

一、管理的概念 14

二、重症医学科的管理 15

参考文献 18

第三章 应激反应 19

第一节 机体应激反应出现时的病理生理 19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 19

二、免疫系统反应与炎症 21

三、凝血系统的改变 22

四、微循环改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 23

第二节 代谢和器官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3

一、代谢的改变 23

二、生命体征的改变 24

三、循环系统的改变 24

四、呼吸系统的改变 25

五、消化系统的改变 25

六、泌尿系统的改变 25

七、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25

第三节 应激反应的调控 26

一、降低机体应激反应的措施 26

二、增强机体反应的方法 26

参考文献 27

第四章 休克 28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28

一、按病因分类 28

二、按休克始动环节分类 29

三、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29

第二节 休克的病理生理 29

一、微循环改变 29

二、细胞代谢障碍及损伤 30

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31

第三节 休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1

一、临床表现 31

二、监测 32

三、休克的诊断 33

第四节 休克的治疗 34

一、支持治疗 34

二、治疗原发病 34

三、液体复苏 34

四、输血治疗 34

五、血管活性剂与正性肌力剂 34

六、纠正酸中毒 35

七、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5

八、保护器官功能 35

第五节 临床常见休克的治疗 35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35

二、分布性休克 37

三、心源性休克 40

四、梗阻性休克 41

附:常用血管活性剂用法 42

参考文献 42

第五章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诊治 43

第一节 体液平衡及调节 43

一、体液的含量及其分布 43

二、体液的成分和功能 43

三、体液的交换 43

四、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调节 44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45

一、低钠血症 45

二、高钠血症 46

三、细胞外液(ECF)容量不足 47

第三节 重症医学科常见的水、电解质紊乱 48

一、尿崩症 48

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 49

第四节 钾代谢紊乱 50

一、低钾血症 50

二、高钾血症 51

第五节 酸碱平衡失调 53

一、酸碱平衡失调的分类 53

二、酸碱平衡的失调 53

参考文献 54

第六章 氧疗 55

一、缺氧的原因与分类 55

二、氧疗的呼吸生理学基础 56

三、缺氧的诊断与程度判断 57

四、氧疗纠正缺氧的机制 57

五、氧疗的原则与适应证 57

六、氧疗的途径 58

七、氧疗的注意事项 59

八、氧疗的并发症 60

参考文献 61

第七章 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 62

第一节 气道解剖 62

一、气道解剖 62

二、气道的功能 62

第二节 建立人工气道的适应证 63

一、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 63

二、人工气道的适应证 63

第三节 人工气道的建立 63

一、口咽通气道 63

二、鼻咽通气道 63

三、喉罩 64

四、气管内插管(ETT) 65

五、气管切开术 68

六、经皮穿刺气管造口术 69

七、特殊类型的通气管 70

第四节 人工气道的管理 70

一、人工气道的固定 70

二、选择合适的人工气道 70

三、保持合适的气囊压力 70

四、人工气道的湿化 70

五、吸痰 71

参考文献 71

第八章 机械通气 72

第一节 绪论 72

一、机械通气的发展史 72

二、现代多功能呼吸机主要功能组成 75

三、呼吸机的临床分类 76

四、机械通气的作用 76

五、机械通气的治疗目的 77

第二节 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 77

一、胸廓加压 77

二、膈神经或膈肌刺激器 77

三、经呼吸道直接加压 77

第三节 机械通气方式 77

一、常用机械通气方式及其临床应用 78

二、其他机械通气方式 86

第四节 机械通气对机体的影响 92

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92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92

三、对脑血流量(CBF)和颅内压(ICP)的影响 93

四、对肾血流和肾功能的影响 93

五、对肝脏的影响 93

六、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93

七、对周围组织、器官循环的影响 93

第五节 机械通气的适应证、相对禁忌证和停机指标 93

一、适应证的呼吸生理指标 93

二、相对禁忌证 94

三、停机指标 94

第六节 呼吸机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94

一、气管内插管、切开套管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94

二、呼吸机故障引起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95

三、长期机械通气产生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95

第七节 使用呼吸机的基本步骤 95

第八节 呼吸机使用注意事项 96

一、呼吸道的管理 96

二、监测 96

三、对自主呼吸的处理 97

四、营养维持 97

五、其他 97

参考文献 97

第九章 心肺脑复苏、心脏电除颤与起搏 99

第一节 心搏骤停的原因 99

第二节 心搏骤停的诊断 99

第三节 心肺脑复苏的生存链与阶段 100

第四节 基础生命支持 100

一、循环支持 101

二、开放气道 102

三、呼吸支持 103

四、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 104

第五节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105

一、循环支持 105

二、人工气道的建立 110

三、辅助通气 112

第六节 进一步生命支持 112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 112

二、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112

三、确保循环功能的稳定 112

四、器官功能监测与支持 112

五、维持内环境稳定以及营养支持 113

六、防治并发症 113

七、脑复苏 113

参考文献 115

第十章 重症脑功能障碍 116

第一节 颅脑外伤患者的诊治 116

一、病因与病理 117

二、伤情判断 117

三、临床诊断 117

四、急救与治疗 118

第二节 脑卒中患者的诊断 119

一、脑出血的诊断要点 119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要点 119

三、脑血栓形成的诊断要点 120

四、脑栓塞的诊断要点 120

第三节 重症患者的脑功能保护 121

一、生理学措施 121

二、控制感染 123

三、控制颅内压 124

四、控制癫痫 124

五、低温 124

六、糖皮质激素 125

七、麻醉剂 125

八、神经元保护剂 126

九、高压氧 126

十、卒中单元 127

参考文献 127

第十一章 急性心力衰竭 128

第一节 病因和诱因 128

一、病因 128

二、诱因 129

第二节 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129

一、心室功能的调节 129

二、急性左心衰竭 130

三、急性右心衰竭 131

第三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131

一、临床表现 131

二、临床监测 131

三、诊断 131

第四节 治疗 132

一、治疗原则 132

二、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 132

三、急性右心衰竭的治疗 134

参考文献 135

第十二章 重症心律失常 136

第一节 概述 136

一、心律失常的分类 136

二、重症患者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 136

三、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138

第二节 窦性心律失常 138

一、窦性心动过速 138

二、窦性心动过缓 138

三、窦性停搏 139

四、窦房传导阻滞 140

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40

第三节 房性心律失常 141

一、房性期前收缩 141

二、房性心动过速 142

三、心房扑动 143

四、心房颤动 144

第四节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145

一、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145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46

第五节 室性心律失常 147

一、室性期前收缩 147

二、室性心动过速 149

三、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150

第六节 心脏传导阻滞 151

一、房室传导阻滞 151

二、室内传导阻滞 152

第七节 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154

一、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154

二、心律失常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因素及类型 155

参考文献 156

第十三章 急性呼吸衰竭 157

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 157

一、病因 157

二、分类 158

第二节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158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58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159

三、吸入氧分压(PiO2)降低 161

四、耗氧量(VO2)增加 161

第三节 临床表现 161

一、呼吸系统症状 161

二、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162

三、发绀 162

四、心血管系统表现 162

五、其他 162

第四节 诊断 162

一、动脉血气分析 162

二、肺功能检测 162

三、胸部影像学检查 162

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62

第五节 治疗 163

一、病因治疗 163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量 163

三、给氧治疗 163

四、一般支持疗法 163

参考文献 163

第十四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64

第一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 164

一、病因及危险因素 164

二、发病机制 165

第二节 病理及病理生理 165

一、病理改变及病理分期 165

二、病理生理改变 166

第三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167

一、临床表现 167

二、辅助检查 168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68

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程度评价 169

第四节 治疗 171

一、治疗原则 171

二、呼吸支持治疗 171

三、液体管理 173

四、药物治疗 173

五、营养支持治疗 174

六、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174

七、抗生素治疗 174

参考文献 174

第十五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75

第一节 急性肝衰竭 175

一、肝衰竭的定义 175

二、病因 175

三、病理 175

四、发病机制 176

五、临床表现 176

六、实验室检查 177

七、分类及诊断 178

八、肝衰竭的治疗 179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181

一、从急性肾衰竭到急性肾损伤 181

二、急性肾衰竭 183

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重症医学科中的应用 188

第三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90

一、概念及提出背景 190

二、病因 191

三、发病机制 191

四、临床表现 193

五、诊断 194

六、治疗 195

七、预防 196

参考文献 197

第十六章 重症凝血功能障碍 198

第一节 凝血功能紊乱 198

一、正常的凝血过程 198

二、病因 200

三、病理生理 201

四、凝血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01

五、治疗 203

第二节 消耗性凝血病 203

一、概述 203

二、病因学 203

三、病理改变 205

四、临床表现 205

五、辅助检查 206

六、诊断 207

七、治疗措施 209

第三节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210

一、病理生理 210

二、诊断 211

三、预防与治疗 212

参考文献 213

第十七章 输血 214

第一节 概述 214

一、适应证 214

二、输血途径 215

三、输血指南 215

四、注意事项 215

第二节 成分输血 215

一、全血输注 215

二、红细胞输注 216

三、白(粒)细胞输注 216

四、血小板输注 217

五、血浆输注 217

六、冷沉淀输注 217

七、凝血因子制剂 217

八、白蛋白与球蛋白 218

九、大量输血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的比例 218

第三节 输血反应及并发症 218

一、一般输血反应 218

二、大量输血并发症 221

第四节 自体输血 222

一、自体失血回输 222

二、血液稀释回输 222

三、预存自体库血 223

参考文献 223

第十八章 重症医学科的镇痛与镇静治疗 224

第一节 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指征 224

第二节 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 225

一、镇痛治疗 225

二、镇静治疗 228

三、谵妄的治疗 231

第三节 镇痛、镇静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及保护 231

一、呼吸系统 231

二、循环系统 232

三、神经肌肉功能 233

四、消化功能 234

五、代谢功能 234

六、肾功能 234

七、凝血功能 234

八、免疫功能 234

参考文献 235

第十九章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236

第一节 概述 236

一、危重病人的神经内分泌与代谢特点 236

二、能量的消耗及代谢来源 236

三、营养支持的原则 237

四、营养支持的途径 238

五、营养支持的时机 238

第二节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方法 238

一、肠外营养(PN) 238

二、肠内营养(EN) 240

三、特殊营养素在危重病人中的作用 242

第三节 营养治疗的监测 242

一、尿氮与氮平衡 243

二、代谢指标监测 243

参考文献 243

第二十章 重症患者的评分系统 244

第一节 重症评分系统的临床意义 244

一、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244

二、为临床研究提供统一标准 245

三、协助医疗管理 245

第二节 重症医学科常用评分系统 245

一、概述 245

二、重症医学科常用评分系统 245

参考文献 252

第二十一章 小儿危重症特点 253

第一节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53

一、小儿呼吸道解剖特点 253

二、小儿呼吸道生理特点 256

三、小儿呼吸道免疫特点 257

第二节 小儿高级气道管理 257

一、小儿正常呼吸频率及异常的判断 257

二、供氧 258

三、去除异物法 258

四、小儿气管内插管 260

五、人工气道小儿的气道急诊处理 263

第三节 小儿体液平衡及容量复苏特点 264

一、体液的总量与分布 264

二、儿童水代谢的特点 264

三、小儿骨髓通路的建立 265

四、小儿容量复苏 266

参考文献 267

第二十二章 灾害医学与重症医学 268

第一节 灾害医学的概念和灾害现场医疗处置的基本原则 268

一、灾害医学的概念 268

二、灾害现场医疗处置的基本原则 268

第二节 常见灾害事件及其致伤原因、特点和现场救援 269

一、常见灾害事件 269

二、地震灾害的致伤原因 269

三、地震灾害的致伤特点 270

四、其他灾害的致伤原因和特点 270

五、地震灾害现场救援 271

第三节 灾害事件中检伤分类 271

一、检伤分类的目的 271

二、检伤分类的标志 271

第四节 地震灾害伤病员的院内救治 272

一、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 272

二、精神创伤 276

参考文献 278

第二十三章 重症患者的感染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280

第一节 概述 280

第二节 重症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感染途径及常见致病菌 280

一、感染高危因素 280

二、感染途径及常见致病菌 281

第三节 重症患者感染的诊断 282

一、临床表现 282

二、实验室检查 282

第四节 重症患者感染的治疗 282

一、抗生素及其主要特点 282

二、重症患者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286

三、其他治疗 286

参考文献 286

第二篇 重症监测学 289

第二十四章 重症监测学绪论 289

第一节 监测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89

一、监测的概念 289

二、监测的发展历程 289

第二节 生命体征监测历史 290

一、血液循环学说 290

二、血压监测 290

三、血流动力学监测 291

四、血压计、温度计和听诊器 291

五、呼吸监测 292

参考文献 293

第二十五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 294

第一节 动脉压监测 294

一、无创伤性测压法 295

二、有创动脉压监测 296

第二节 中心静脉压监测 299

一、适应证 300

二、测压途径 300

三、测压方法 300

四、中心静脉压变化的意义 301

附:容量反应性评估 301

五、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301

第三节 肺动脉漂浮导管的临床应用 302

一、适应证及禁忌证 303

二、插管途径 303

三、监测方法 303

四、监测参数 304

五、并发症及其防治 305

第四节 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 306

一、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306

二、心阻抗血流图 307

三、多普勒心输出量监测 307

四、经食道彩色超声心动图 307

五、经胸超声心动图 308

第五节 周围循环监测 308

第六节 循环功能的判断 308

一、低血容量的判断 309

二、心泵功能的判断 309

三、心肌的氧输送(DO2)与耗氧量(VO2)的判断 309

参考文献 310

第二十六章 心电监测 311

第一节 心电监测的基本知识 311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311

二、心电图导联 313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 315

一、心电图的测量 315

二、正常心电图的波形与正常值 317

三、特殊人群心电图(ECG)变化的特点 318

第三节 心电监测的临床应用 319

参考文献 321

第二十七章 体温监测 322

第一节 体温监测的生理基础及临床意义 322

一、产热和散热 322

二、体温调节 323

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方法 325

一、测温方法 325

二、测温部位 325

三、临床应用 327

第三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327

一、体温升高 327

附:恶性高热(MH) 330

二、体温降低 332

第四节 亚低温疗法在危重病治疗中的应用 333

一、亚低温疗法的作用机制 333

二、亚低温疗法的适应证 334

三、亚低温疗法的禁忌证 334

四、亚低温疗法的操作方法 334

五、亚低温疗法的注意事项 335

参考文献 335

第二十八章 呼吸功能监测 336

第一节 肺功能监测 336

一、通气功能监测 336

二、换气功能监测 342

第二节 呼吸运动监测 344

一、一般性观察 344

二、呼吸肌功能监测 344

三、呼吸力学监测 345

四、呼吸中枢兴奋性监测 346

第三节 临床应用 346

一、围手术期的应用 347

二、呼吸治疗中的应用 350

参考文献 351

第二十九章 血气分析 352

第一节 血气测定的基础知识 352

一、血气的物理、化学特性 352

二、血气分析的指标及其临床含义 353

三、呼吸生理与血气分析 361

第二节 血液气体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363

一、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监测 364

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监测 365

三、经皮氧分压(PtcO2)的监测 365

四、经皮二氧化碳分压(PtcCO2)的监测 366

第三节 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367

参考文献 367

第三十章 微循环监测 369

第一节 概述 369

一、微循环的定义 369

二、微循环的组成 369

第二节 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370

一、微循环对血流的阻力 370

二、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370

第三节 微循环监测的主要手段 371

一、舌下微循环监测 371

二、胃肠黏膜内酸度(pHi)监测 372

三、甲襞微循环监测 372

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 372

第四节 微循环监测的临床意义 373

一、在休克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373

二、对心肺复苏(CPR)效果的评价 375

三、其他 376

参考文献 376

第三十一章 氧动力学监测 377

一、基本概念 377

二、氧在机体中的运输 381

三、肺泡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的逆向关系 382

四、氧在机体中的利用 383

五、机体DO2与氧需求量、VO2的关系 384

六、纠正DO2/氧需求量比值匹配的方法 385

参考文献 385

第三十二章 脑功能监测 387

第一节 神经系统体检 387

一、生命体征的监测 387

二、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评分(GCS) 388

三、意识障碍的观察 388

四、瞳孔的监测 389

五、疾病相关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389

第二节 颅内压监测 390

一、概述 390

二、颅内压的监测方法 390

三、颅内压的波形 391

四、颅内高压的治疗阈值 391

第三节 脑血流量监测 391

一、脑血流量的生理基础 391

二、脑血流量的监测方法 391

第四节 脑氧合代谢监测 392

一、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监测 392

二、近红外光谱(NIRS)仪监测 392

三、脑组织氧分压(PbrO2)监测 392

四、微透析技术(microdialysis)监测 393

第五节 脑电图监测 393

一、脑电图基本特征 393

二、脑电图临床适应证 393

三、双频谱指数(BIS) 394

第六节 脑功能的多元化监测 394

参考文献 394

第三十三章 肝功能监测 395

第一节 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项目 395

一、血清转氨酶及其同工酶 395

二、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396

第二节 肝脏合成功能监测 396

一、血清蛋白质测定 396

二、凝血因子测定及有关凝血试验 397

三、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监测 397

四、血清胆碱酯酶监测 397

五、血氨监测 398

第三节 肝脏排泄功能监测 398

一、血清胆红素成分测定 398

二、胆汁酸测定 399

三、吲哚氰绿(ICG)测定 399

第四节 胆汁瘀积监测 400

一、血清碱性磷酸酶 400

二、γ-谷氨酰转肽酶 400

第五节 反映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项目 400

第六节 反映肝脏肿瘤的血清标志物 400

参考文献 401

第三十四章 肾功能监测 402

第一节 尿液检查 402

一、尿量 402

二、一般性状 403

三、化学检查 403

四、显微镜检查 403

第二节 肾小球功能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404

一、应用外源性标志物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 405

二、应用内源性标志物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 405

第三节 肾小管功能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407

一、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监测 407

二、肾小管排泌功能监测 407

三、肾小管浓缩、稀释功能监测 407

第四节 影像学检查 408

一、X线及CT检查 408

二、血管造影 409

三、肾脏核素扫描 409

四、超声检查 409

参考文献 409

第三十五章 内分泌功能监测 410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410

一、概述 410

二、腺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410

三、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410

第二节 激素及其代谢物的测定 411

一、血与尿中激素定性与定量测定方法 411

二、测定项目 411

三、测定的优缺点 412

第三节 下丘脑-垂体的功能监测 412

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 412

二、禁水合并加压素试验 412

三、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测定 413

四、血浆泌乳素浓度测定 413

第四节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监测 413

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兴奋试验 413

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413

三、血浆皮质醇的测定 414

四、尿17-酮类固醇的测定 414

第五节 肾上腺髓质的功能测定 414

一、冷加压试验 414

二、胰高血糖素激发试验 415

三、儿茶酚胺的测定 415

四、尿中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的测定 415

第六节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监测 415

一、血清总甲状腺激素的测定 415

二、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放射免疫的测定 416

三、甲状腺摄131Ⅰ功能试验 416

四、血清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测定 416

第七节 胰岛的功能监测 416

一、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416

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 416

三、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 417

四、血清C肽的测定 417

第八节 内分泌功能监测的临床应用 417

一、临床应用范围 417

二、正确评估检查结果 417

参考文献 417

第三十六章 出血、凝血功能监测 418

第一节 概述 418

一、临床监测 418

二、实验室监测 420

第二节 出血、凝血监测在临床上的应用 425

一、出血、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 425

二、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 426

参考文献 428

第三十七章 免疫功能监测 429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429

一、概述 429

二、免疫系统的分类 429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监测 430

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430

二、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和杀菌功能测定 431

三、溶菌酶测定 431

四、C反应蛋白(CRP)测定 431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监测 431

一、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 431

二、B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 431

三、白细胞介素(IL)的测定 432

四、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淋巴细胞毒性试验 432

第四节 体液免疫功能监测 432

一、免疫球蛋白(Ig)的测定 432

二、补体的测定 432

第五节 免疫功能监测的现状 432

参考文献 433

第三十八章 镇痛、镇静的监测与评估方法 434

第一节 疼痛监测与评估 434

第二节 镇静监测与评估 438

一、镇静和躁动的主观评估 438

二、镇静的客观评估 440

第三节 谵妄监测与评估 441

第四节 睡眠监测与评估 442

第五节 每日中断镇静 442

参考文献 442

第三十九章 无创机械通气 444

第一节 NPPV的应用指征和禁忌证 444

一、NPPV的总体应用指征和临床切入点 445

二、NPPV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 445

三、在临床实践中动态决策NPPV的使用 450

四、禁忌证 451

第二节 NPPV的实施及其相关问题 451

一、NPPV的基本操作程序 451

二、呼吸机及其相关配件 454

三、通气模式的选择及常用通气参数的设置 456

四、常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457

五、感染的控制和设备的安全 458

六、需要重视的其他问题 458

参考文献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