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对自由诗的认同 20
第一节 作为“诗式”的自由诗 20
一、含混的“自由诗”定义 21
二、被“创造”的新“诗体” 27
第二节 被误解的早期自由诗 30
一、“白话诗”的提倡 30
二、“白话诗”与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歌 39
三、郭沫若与自由诗 44
第三节 初期白话诗的另一种形式构想 53
一、“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 53
二、“吟与唱的区别”和“诗与歌的分途” 56
三、“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 59
第四节 新诗形式美学探求的洞见与不见 63
一、刘梦苇:“新诗形式运动的总先锋” 64
二、寻求“新格式与新音节” 67
三、“诗的装饰”应衬托“诗的灵魂” 71
第五节 20世纪30年代自由诗的复杂构成 76
一、“属于别一世界”的普罗诗歌 77
二、提倡“大众歌调”的“新诗歌” 86
三、臧克家、田间和艾青诗歌的新追求 89
第二章 重临诗歌“内质”的自由诗 93
第一节 《现代》诗中的“新风气” 94
一、《现代》对自由诗的推崇 95
二、“晦涩”与新的诗艺追求 101
第二节 《现代》诗中异样的都市情绪 105
一、都市语境中的《现代》诗 105
二、《现代》诗中“现代的情绪” 116
三、《现代》诗中“现代的诗形” 125
第三节 戴望舒的转变及其意义 136
一、早期:对“传统”的回望 136
二、转型期:在“表现”和“隐藏”之间写作 139
三、西方象征主义的“中国化” 146
四、从“唱”到“说”的诗学意义 152
第三章 在“抗辩”中寻找新美学 157
第一节 林庚的诗学探索 157
一、独特的“自由”“韵律”诗观 158
二、一场错位的论争 162
三、林庚的意义 167
第二节 废名的自由诗观念 171
一、“诗的内容” 173
二、“散文的文字” 176
三、“文法”与“诗法” 179
第三节 自由诗与语言表现策略问题 181
一、意义的寻求还是诗艺的探索 181
二、“看不懂的新文艺”之争 188
第四章 对“自由”与“诗”的再认 194
第一节 朱自清新诗音乐性观念的转变 194
一、新诗音乐性的多重求索 195
二、从“听的诗歌”到“说”的新诗 198
三、从“日常说话”到“活的语言” 201
第二节 新诗节奏的探求 204
一、陆志韦的“节奏”实验 205
二、朱光潜与罗念生对“节奏”的切磋 209
三、叶公超的“节奏”和“格律”观念 211
第三节 “自由”与“诗”的协商 215
一、对自由诗形式的思考 217
二、自由诗:向丰富的语言敞开 221
结语 223
附录一 诗人和诗歌对什么负责——对新世纪底层诗歌的一种思考 225
附录二 以戏剧的方式展开诗歌——读吴兴华的《听〈梅花调·宝玉探病〉》 232
参考文献 240
后记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