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中国妇女/性别理论发展的脉络 1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妇女解放理论(20世纪初—1978年) 1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妇女理论研究(1978—2000年) 10
(三)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妇女解放理论(2000年—至今) 26
二 本书的脉络 31
(一)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 31
(二)中国特色女性学理论的新发展 33
(三)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与现实表现 34
(四)当代中国妇女的生存与发展 36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 38
一 全球化背景下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再联合 38
(一)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有益尝试 38
(二)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严重分歧 41
(三)全球化进一步消解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45
(四)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再联合 49
(五)新的可能性和相关的思考 53
二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特色女性学理论的发展 54
(一)女性学发展迫切要求建构中国特色女性学理论 54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特色女性学理论 56
(三)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合理扬弃西方女权主义思想 59
(四)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女性学理论发展 61
第二章 中国特色妇女/性别学理论的新发展 64
一 作为交叉学科的妇女/性别学 64
(一)妇女/性别研究的学科建设之路 64
(二)妇女/性别学的重要特征:跨学科性 65
(三)交叉学科在高等院校学科建制的发展 67
(四)交叉学科设置妇女/性别研究博士点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72
二 女权主义休闲哲学初探 74
(一)女权主义休闲哲学的产生及历史发展 74
(二)女权主义休闲哲学的核心概念 78
(三)女权主义休闲哲学的价值思考 83
三 妇女/社会性别与经济学的现状和发展 88
(一)社会性别与经济研究的回顾 89
(二)学术研究的进展 91
(三)课程建设与发展 102
(四)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预测 107
第三章 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与现实表现 110
一 女性的自我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 110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定义与内涵 110
(二)女性自我意识的结构状况与时期变动 111
(三)女性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 116
(四)结论与建言 122
二 妇女主体意识、自身能力与妇女社会地位的关系研究 123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124
(二)资料与变量测度及分析方法 129
(三)结果与分析 132
(四)结论 140
三 福建省女性工作生活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41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的文献回顾 141
(二)研究概况 144
(三)概念界定 145
(四)幸福感分析结果 146
(五)地区幸福感测量 166
(六)研究结论 170
(七)相关建言 173
四 农村流动女性的婚姻观念及其影响因素 178
(一)文献回顾 179
(二)理论假设 181
(三)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82
(四)农村流动女性婚姻观念的影响因素 185
(五)结论与建言 194
第四章 当代中国妇女的生存与发展 196
一 福建省农村“留守妻子”的生存状况研究 196
(一)文献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197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198
(三)福建省农村“留守妻子”的生活状况及留守的原因 201
(四)“留守妻子”现象的后果 209
(五)发展对策和建议 211
二 受流动影响的女性就业现状和新特点 217
(一)福建省受流动影响的女性生活现状 218
(二)受流动影响的女性群体生活呈现新特点 219
(三)问题与挑战 221
(四)建议和对策 224
三 经济下行对青年流动女性流动现状和趋势的影响——以福建省为例 226
(一)研究概况 227
(二)经济下行中的青年流动女性现状和趋势的描述分析 231
(三)经济下行对青年流动女性的影响 235
(四)经济下行影响的性别差异 239
(五)进一步讨论与性别相关的变量关系 245
(六)相关的结论和进一步的思考 250
四 福建省女性自主创业模式及其政策支持研究 253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253
(二)调查概况 255
(三)福建省女性创业现状的描述分析 256
(四)女性创业的相关因素分析 265
(五)相关的政策建议 286
(六)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294
五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就业政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295
(一)女性就业的概念、内涵和指标 295
(二)福建女性就业30年回顾与现状分析 297
(三)福建女性就业的政策分析 307
(四)女性就业政策缺陷的原因与后果分析 320
(五)构建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就业政策的建议和对策 324
附录1989—2009年福建省就业政策选录 331
后记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