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3
诗词曲 3
豪犷哀顿与冷峻沉著——试论苏舜钦诗的艺术风格 3
李白乐府因革探 15
绮而有质艳而有骨——初唐歌行略论 24
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融——温庭筠乐府诗简论 30
因难以见巧:黄庭坚的诗美追求 44
试论苏轼贬谪时期的思想与创作 52
关于词的起源 61
陶诗与魏晋玄学 66
论花间派在词史上的地位 79
历史的回音——唐代金陵怀古诗 84
山谷词初论 91
“诚斋体”与宋诗的超越 100
乐府的变异:曹植诗的抒情主体 106
论散曲的“当行本色” 115
初唐歌行与诗风嬗变 125
论叶梦得的诗学思想 130
中晚唐怀古诗的审美时空 138
杜甫题画诗的审美标准 146
论胡应麟的诗学思想 153
论李渔的词学思想 163
晚唐五代词的装饰性审美特征 175
论皎然的“作用”说 191
皎然诗论与佛教的中道观 198
陈献章哲学与其诗歌美学的逻辑联系 214
诗与禅 235
“妙悟”新识 235
宋诗的“活法”与禅宗的思维方式 245
诗禅异同论——兼论严羽“妙悟”说的审美内涵 258
“诚斋体”与禅学的“姻缘” 269
诗与公案的姻缘 278
禅与唐代山水诗派 288
禅与个性化创造诗论 298
禅与唐宋诗人心态 308
禅与诗三题 322
诗词审美 341
情感体验的历程: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原型意象 341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理”的审美化存在 353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回忆 366
惊奇的审美功能及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呈现 379
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视像之美 390
中国古典诗词的神秘之美 404
偶然与永恒——中国诗学的审美感悟之一 418
精微之笔与广大之势——中国诗学的审美感悟之二 436
文学史与古代文论 455
文学史的哲学视角观照 455
文学史转型与人学的价值取向 467
在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的结合中推进文学史的转型 469
新范式建构的方法思考 473
文人心态的诗学维度 476
文学理念对古代文学研究之意义 478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482
中介的寻求与打通:古代文论进入当代文艺学之途径 508
当代视域中的古代文论 514
中国古代论诗诗的理论特质 518
中国古代诗论的美学品性及美学学理建构意义 532
古代文论创新思维之我见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