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选题意义 1
1.1.1 问题的提出 1
1.1.2 已有研究成果与不足 2
1.2 分析视角与研究目标 3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4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6
2 理论回顾 7
2.1 国外研究概况 7
2.1.1 研究简史 7
2.1.2 主要研究成果 11
2.2 国内研究现状 18
2.3 小结与评论 24
3 企业社会责任的逻辑 26
3.1 企业社会责任本质论 26
3.1.1 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局限性 26
3.1.2 社会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27
3.2 企业社会责任内生论 29
3.2.1 市场博弈催生社会责任 29
3.2.2 企业对社会要求的主动与被动应对 30
3.3 三次分配统一论 37
3.4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论 40
3.4.1 价值 40
3.4.2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41
3.4.3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42
3.5 权责对等论 47
3.5.1 企业经济力量的异化 47
3.5.2 权利、义务与责任 48
3.6 小结 50
4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实性 52
4.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实困境 52
4.1.1 主要问题 52
4.1.2 企业社会责任与产业安全 58
4.1.3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61
4.1.4 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 63
4.2 原因分析 65
4.3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可能性 67
4.3.1 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 68
4.3.2 股份制企业的两权分离与股权的虚拟化 69
4.3.3 实践对股东利润最大化的挑战 72
4.4 小结 73
5 影响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因素 75
5.1 一般因素分析:以西方国家为例 75
5.1.1 政府与政策 76
5.1.2 工业化程度 77
5.1.3 法律与法规 78
5.1.4 文化传统 79
5.1.5 非政府组织 81
5.2 特殊因素分析:中国转型期语境 82
5.2.1 文化传统 82
5.2.2 经济体制 85
5.2.3 外部影响 86
5.2.4 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与维权行动 87
5.2.5 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88
5.2.6 企业的生命周期 88
5.2.7 企业规模 89
5.2.8 行业特征 89
5.3 小结 90
6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与内容 91
6.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边界 91
6.1.1 企业多样性与社会责任的多变性 91
6.1.2 企业多元性与社会责任的多元化 93
6.1.3 效率边界论 93
6.1.4 宏观动态结构模型 95
6.1.5 微观动态结构模型 98
6.2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 100
6.2.1 责任内涵视角 101
6.2.2 利益相关者视角 103
6.2.3 所有制视角 107
6.2.4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 113
6.3 小结 115
7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路径选择 116
7.1 国外利益相关者运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116
7.1.1 社会责任投资运动 116
7.1.2 劳工运动与集体谈判 121
7.1.3 消费者运动 124
7.1.4 环境保护运动 127
7.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 128
7.2.1 消费者推动 128
7.2.2 政府强制 130
7.2.3 行业自律 133
7.2.4 NGO拉动 133
7.2.5 社会评估 135
7.3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方式 137
7.3.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137
7.3.2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方式 141
7.4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微观治理 145
7.4.1 法人治理结构 145
7.4.2 内部道德调控机制 147
7.4.3 信息披露制度 150
7.5 小结 151
8 结论与展望 152
8.1 基本结论 152
8.2 基本政策要义 154
8.3 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155
参考文献 157
后记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