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概述 1
一、时代背景 2
(一)社会背景 2
(二)医学教育背景 8
二、生平纪略 11
(一)以名渊求,议论纯正 11
(二)早居淮安,从父学医 12
(三)中居咸宁,以医为业 13
(四)随军医疗,晚居甘州 14
著作简介 17
一、《医经小学》 18
二、《玉机微义》 19
三、《杂病治例》 23
四、《伤寒治例》 25
学术思想 27
一、学术渊源 28
(一)私淑丹溪一派 28
(二)从学于乡先生 35
(三)荟萃众家之长 36
二、学术特色 37
(一)“方剂归经”思想 37
(二)“十九畏”歌诀 41
(三)创平针法 48
(四)补充完善五火说 54
(五)肝肾对举倡肾无实不可泻 63
(六)提出施泄于肾说 69
(七)药证相对说 73
(八)方剂源流考 76
临证经验 81
一、诊疗特色 82
(一)重视辨证用药 82
(二)损伤一证专从血论 86
(三)眩晕一证上盛下虚 95
(四)阴虚阳乏不能视 100
二、杂病论治 107
(一)通关透肌骨治中风 107
(二)标本兼顾治痰证 119
(三)养阴制燥治消渴 128
(四)小蓟饮子治淋证 134
(五)内服外用治齿痛 144
(六)四物汤加减治妇人病 147
三、伤寒论治 157
(一)发热 158
(二)背恶寒 161
(三)自汗 162
(四)头痛 163
(五)咳嗽 164
(六)温病八种 164
后世影响 167
一、历代评价 168
(一)对其人的评价 168
(二)对其书的评价 168
(三)对其学的评价 171
二、后世发挥 172
(一)医学入门书的兴起 172
(二)平针法及经脉流注的传播 172
(三)五志之火的沿用 172
(四)肾无实不可泻的流传 173
(五)损伤专从血论的确立 174
(六)施泄于肾的发挥 174
(七)眩晕上盛下虚的形成 174
(八)阴虚阳乏不能视的诠释 175
三、国外流传 175
参考文献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