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发展史略》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季伟苹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47835272
  • 页数:517 页
图书介绍:《上海中医发展史略》是一部学术性的史学专著,以时间为顺序,以海派中医发展、兴盛脉络为主题,以文化、教育、医疗机构、学术发展等为主线,分“溯源篇”“开埠篇”“变革篇”“曙光篇”和“复兴篇”五大篇,以史学研究方法,试图穿越悠远的历史长廊,追寻海派中医一路辉煌走来的足迹,展现海派中医数百年曲折而辉煌的历史画卷,并揭示其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为上海乃至全国中医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溯源篇(1843年以前)上海中医的源头活水 1

第一章 海岸线上的医家故里 3

第一节 古代上海中医,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 3

一、上海水系——连接江南,通达腹地 3

二、上海航运——内河航运,外海海运 5

三、上海港口——青龙港、浏河港、上海港 5

第二节 古代上海中医,多元的地域文化底蕴 10

一、上海之源——崧泽文化智慧 10

二、上海古文化断裂——良渚文化衰落 14

三、上海最早的移民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 16

四、上海吴越文化的历史与特征 17

第二章 上海中医与吴越医药同根同源 23

第一节 古代上海中医、吴越医药的深刻影响 23

一、越医衣钵相传,世家林立 23

二、“吴门医学甲天下”之誉 24

三、吴越医家流派,从善如流 25

第二节古代上海中医的缘起与发展 29

一、唐代初现 29

二、宋元中兴 29

三、明代荣盛 32

四、开埠前之医家 40

第三章 开埠前的“申城”医事 46

第一节 古代上海中医的授业与传道 46

一、官方医学教育 46

二、家传与师授 48

第二节 海上名医的施诊轶事 50

一、崇尚医德,济贫救困 50

二、精研岐黄,医术高超 52

第三节 上海的病坊、药局与善堂 54

一、演变中的病坊、药局 55

二、善堂、药局 56

开埠篇(1843—1911)上海中医的百川汇流 59

第四章 晚清上海的名医汇聚与医界繁荣 61

第一节 绵延久远的世医名家 62

第二节 晚清外来名医身影 63

第三节 影响深远的沪上名医 65

第五章 沪上疫病与中医防治 70

第一节 开埠前后上海地区的疫病 71

一、开埠前的疫病情况 71

二、开埠后的疫病情况 72

三、疫病频发的主要原因 72

第二节 沪上名医对于疫病的防治 74

一、名医论治疫病 75

二、名医防疫的海派特色 76

第六章 沪上中医书报的刊行与中医药广告 78

第一节 晚清上海中医书报的刊行 78

一、中医书籍的出版 78

二、中医报刊的发行 81

第二节 晚清《申报》中的中医药广告 83

第七章 近代上海中医机构的创立与教育变革 85

第一节上海早期的医疗机构 86

第二节 李平书与中西合璧的“上海医院” 87

第三节 晚清上海的中医社团 89

第四节 开埠后的中医教育变革 90

一、古代中医教育之变迁 90

二、西医影响下的上海中医教育 90

三、最早的中医学校——女子中西医学堂 91

第八章 沪上中西医学的碰撞与汇通 93

第一节 上海中西汇通之源流 94

一、沪上中西汇通第一人——徐光启 94

二、从王宏翰看中西医学之交会 95

第二节 晚清上海的中西医交汇 95

一、晚清医学译著的出版 96

二、中体西用与中西折中 96

三、中西医汇通思想 98

第九章 清末上海中药老字号与中药贸易 99

第一节 中药老字号的兴起 99

一、国药四大店 100

二、其他药店与参行 102

第二节 中药老字号的发展特点 103

第三节沪上的中药贸易 104

一、贸易港与贸易航线 104

二、中药贸易及其影响 105

变革篇(1911—1949)海派中医独树一帜 107

第十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中医教育 109

第一节 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引起抗争 109

第二节 第一所政府备案的民办中医学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110

附一 公民丁泽周等为筹设上海中医学校呈大总统文 114

附二 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发起人 115

第三节 上海中医办校兴教育的热潮 116

一、中国医学院 116

二、新中国医学院 117

三、中医函授教育 118

四、中医夜校 119

五、女子学校 119

六、中医补习班和短期培训班 120

第四节 办学思路和教材改革 120

第五节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21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中医医院 123

第一节 医院概况 123

第二节 借鉴西医的办院模式 124

第三节 保持传统,融汇新知——以四明医院为例 126

第四节 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中医医院 128

一、南北广益中医院 128

附一 广益中医院建院碑文 129

二、华隆中医院 130

附二 清末民初上海部分中医、中西医汇通医疗机构简介 131

第十二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中医期刊 134

第一节 办刊特点 135

一、名医办刊及撰稿 135

二、多元化的办刊宗旨 136

三、营建广泛信息网 137

四、发行方式多样 137

五、中医人的广告意识 138

第二节 内容特色 140

一、探讨中医学术 140

二、关注中医前途命运 140

三、跟踪中医重大事件 141

四、探讨中医学校教育 142

五、实时登载疫病防治文章 144

第十三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中医社团 146

第一节 产生背景 146

第二节 萌芽期(1902—1911) 147

一、发展特点 147

二、主要社团简介 147

第三节 发展兴盛期(1912—1937) 148

一、发展特点 148

二、主要社团简介 149

第四节 低谷与恢复期(1938—1949) 151

第十四章“三一七”抗争中的上海中医 155

第一节“三一七”抗争之因 155

一、新民主主义思潮对中医的冲击 155

二、中西医之争 156

第二节“三一七”抗争始末 157

一、“废止中医案”的提出 157

二、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举行 159

三、五人请愿团赴南京请愿 161

第三节寻求变革的上海中医 163

一、中医自觉走向组织化 163

二、中西医汇通走向深入 163

三、中西医汇通医家崭露头角 164

第十五章“孤岛”时期的上海中医 166

第一节 淞沪抗战中的热血中医 167

第二节 上海中医药的畸形繁荣 168

一、国民政府调整中医政策 168

二、名医汇聚租界 170

三、中药贸易空前繁荣 171

四、中医院校持续办学 172

第三节 孤岛上的中西医关系 173

一、中西医之间的竞争 173

二、中西医之间的合作 175

第十六章 民国时期上海的中西医地位 176

第一节 中西医师开业管理制度 176

一、中医师的开业管理 176

二、西医师的开业管理 178

三、特殊的租界政治对近代上海医师管理的影响 179

四、中医师地位下滑 180

第二节 中西医师生活水平比较 182

一、诊金、出诊费的不同 182

二、形成差距的原因 18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中西医的整体状况 184

一、卫生人才队伍 185

二、卫生机构 185

三、教育机构 185

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上海地区卫生行政概况 186

曙光篇(1949—1978)上海中医如沐春风 189

第十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上海中医带来曙光 191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的中医政策 191

一、西医学习中医号召 192

二、“双百方针”与“十·一一”批示 193

第二节 提倡用现代科学发展中医 194

一、推广中医师带徒教育模式 194

二、成立“辨证论治研究组” 195

三、中西医协作治疗晚期血吸虫病 198

第十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上海的中医机构 201

第一节 集体办医的联合诊所 202

第二节 公费医疗中医门诊部 203

一、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 203

二、上海市中医推拿门诊部 204

三、上海市立中医门诊部 205

四、黄浦区推拿门诊部 205

第三节 创办、改建中医医院 205

一、上海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 205

二、上海市立第十人民医院 206

三、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 206

四、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 206

第四节 中医学术团体 207

一、上海市中医学会 207

二、上海市中医药学会 209

三、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国中医团体 209

第五节 中医教育机构的创建 211

一、中医学院校——上海中医学院 211

二、中等中医学校 212

第六节 中医研究机构的创建 213

一、上海市针灸研究所 213

二、上海市经络研究所 214

三、上海市中医研究所 214

四、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 215

五、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 216

第七节 上海中医报刊发行机构及出版物 217

一、《上海中医药杂志》 217

二、《上海中医学院学报》 218

第十九章 著名中医的学术及诊疗特色 219

第一节 学术与理论创新 219

一、对中医经典的阐发 219

二、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221

第二节 临床诊疗特色 224

一、内科名家及诊疗特色 224

二、外科名家及诊疗特色 226

三、妇科名家及诊疗特色 227

四、儿科名家及诊疗特色 228

五、针灸名家及诊疗特色 230

六、伤科名家及诊疗特色 232

七、推拿名家及诊疗特色 235

八、喉科名家及诊疗特色 236

九、眼科名家及诊疗特色 237

第二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开展的中医科学研究 239

第一节 针刺麻醉——针灸医学的突破 240

一、始于上海的针刺麻醉 240

二、针刺麻醉下大手术的开展 241

三、针刺麻醉的成果及影响 241

四、针刺麻醉机制研究 242

第二节 肾虚证本质的探索 243

一、发现肾虚证物质基础 243

二、研制肾阳虚动物模型 244

三、肾虚证机制的深入探索 245

第三节 血瘀证本质和活血化瘀方药机制研究 246

第四节 天花粉终止妊娠研究 247

第五节 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 248

第六节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研究 248

一、心血管病制剂开发 248

二、麝香保心丸的研发 249

第七节 舌诊、脉象研究 249

一、舌诊研究 249

二、脉象仪的研制 250

第二十一章“文革”前上海的中药机构及研究成果 251

第一节 中药机构 251

一、改造私营,成立上海市药材公司 252

二、中药房进医院 254

三、中药制剂室建设 255

第二节 中药管理与人才培养 255

一、收购管理 256

二、制定炮制规范 257

三、传统收徒与院校结合,培养中药人才 259

第三节 中药科研及成果 260

一、饮片炮制工艺创新 260

二、中成药创新研发 261

三、中药房的技术革新 264

四、民间中药采风 264

第二十二章“文革”中艰难前行的上海中医(1966—1976) 267

第一节 卫生局系统秩序混乱 267

一、各级卫生局建制打乱 267

二、中医科研机构被撤销、合并 268

三、综合性医院管理混乱 268

第二节 中医古籍视为封建四旧 268

一、《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268

二、上海中医古籍被集中保管封存 269

第三节 中医队伍大量减员 269

一、中医教育机构受到影响 269

二、中医人才队伍缩小 269

第四节 农村的“一根银针、一把草药” 270

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70

二、赤脚医生在农村的兴起 271

三、“一根针、一把草”方法的推广运用 273

振兴篇(1978—2015)上海中医多格局发展 275

第二十三章 上海中医的复兴 277

第一节 中央〔1978 〕 “56号文件” 277

一、中医人才培养 278

二、中药人才培养 279

三、医疗机构建设 280

第二节 衡阳会议吹响中医全面复兴的号角 280

一、恢复并创建各类中医机构 281

二、恢复并拓展中医人才培养 283

三、出版《中医年鉴》 285

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 285

五、中医医院等级评审 287

第二十四章 中医教育新模式探索 289

第一节 七年制高等中医教育 289

一、上海成为三个试点之一 290

二、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290

三、成果与反思 291

第二节 师承与学位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91

一、上海率先尝试 292

二、全国推广 293

三、突破与创新 293

第三节 上海开展的各层次地方性师承教育 294

一、上海市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 294

二、上海市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人才的培养 295

三、上海市中医紧缺专科临床人才的培养 295

四、上海市优秀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 296

五、上海市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 296

六、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的培养 297

第二十五章 当代名医大家 299

第一节 上海的“国医大师” 299

一、裘沛然 300

二、张镜人 301

三、颜德馨 302

四、石仰山 304

第二节 上海的中医药两院院士 305

一、胡之璧 306

二、沈自尹 306

第三节 上海市名中医 307

一、三批上海市名中医概况 307

二、名中医评选的意义 308

第四节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 308

一、馆员评聘概况 308

二、馆员学术成果简述 310

三、建立学术之家 310

附 三批馆员名录 310

第二十六章 上海中医发展的创新成果 317

第一节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 317

一、国内开展现状 317

二、上海市四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 318

第二节 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建设 320

一、项目概况及成果 321

二、上海的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基地 321

第三节 名中医工作室建设 322

一、上海首创名中医工作室模式 323

二、名中医工作室模式的创新与特色 324

三、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与成果 324

四、名中医工作室模式的推广 330

第四节 中医“治未病”特色研究 333

一、上海成立“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 334

二、“治未病”的实施与推广 334

三、“治未病”工作成果 335

第五节“海派中医”研究 336

一、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建设 336

二、海派中医论坛 339

第六节 中医药标准化研究 340

一、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发展历程 340

二、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成果 341

三、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 341

第七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 342

一、针刺麻醉的后续研究 342

二、中医“肾”的研究 345

三、胡氏细胞株与中药生物工程 347

四、扶正化瘀治疗肝纤维化 348

五、益气化瘀治疗颈腰椎病 348

六、灸法治疗肠腑病症 349

第八节 中医药科技信息服务与创新 349

第二十七章 上海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51

第一节 中医药“申遗”开展背景及概况 351

一、国家级概况 351

二、上海市概况 352

第二节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 353

一、明确的传承体系是申遗的关键 353

二、显著的临床疗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354

三、文化内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脉 355

第二十八章 浦东张江“药谷”的中药研发 358

第一节 中药研究机构 358

一、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 358

二、上海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59

第二节 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 360

第三节 成果转化 361

第四节 国际平台 361

第二十九章 上海中医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363

第一节 概况 363

一、清末民初的中西医交流 36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上海中医药国际交流 364

三、改革开放后的中医药国际交流 365

第二节 以针灸为“铭牌”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365

一、针刺麻醉引领全球“针灸热” 365

二、以针灸连接世界 366

第三节 教育、医疗、科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368

一、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368

二、医疗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370

三、科研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371

第四节 浦东自贸区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 373

第三十章 上海中医药管理 375

第一节 主要管理机构 375

一、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 375

二、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 376

第二节 主要管理措施和成果 377

一、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和完善 377

二、制定中医药标准和规范 378

三、实施中医“三名”(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 379

四、加强社区(郊区)中医药工作 384

五、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386

六、中医药科研工作 387

七、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 389

第三节 相关职能中心及研究室 390

一、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 390

二、上海市师承教育管理办公室 391

三、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 391

四、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评价(评审)中心 392

五、上海市中医质量控制中心 393

六、上海市中医临床培训中心 393

七、上海市“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 394

八、上海市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室 394

九、上海市中医药发展研究室 395

第四节《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 395

一、出台背景 395

二、重点内容 396

三、调研修订 396

附录 398

附一 上海古代名医录(1843年以前) 398

附二 上海近现代名医录(1843—2015) 449

附三 海派中医主要流派一览 468

附四 近现代上海中医学校一览 471

附五 近现代上海中医医院、中医医疗机构一览 473

附六 近现代上海中医主要报刊一览 476

附七 近现代上海中医社团 480

附八 上海中医药大学简介 482

附九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机构一览 483

附十 上海历代主要中医药著作目录 484

附十一 上海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508

附十二 上海历代主要中医药管理机构 509

关键词索引 511

跋语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