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绎解》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毓庆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100149341
  • 页数:379 页
图书介绍:

论语绎解上 3

学而第一 3

1.1君子的心境:祥和 3

1.2人不能没有良心 5

1.3要提防巧言令色的人 6

1.4修身大法:反省 7

1.5做官安民的五项要则 8

1.6孔门六条守则 9

1.7并非读书才是学习 10

1.8君子的学行问题 11

1.9丧祭礼的意义 12

1.10孔子是如何采集信息的 13

1.11遵父之道谓孝 14

1.12礼与和的关系 15

1.13信、恭要有原则 16

1.14好学的三方面表现 16

1.15富人更要注意守礼 17

1.16 理解万岁 19

为政第二 20

2.1民心向德 20

2.2读《诗》心法 21

2.3法治与德治 21

2.4孔子的人生历程 22

2.5孝行之一:事亲以礼 24

2.6孝行之二:忧父母之疾 25

2.7孝行之三:养而能敬 26

2.8孝行之四:和颜事亲 27

2.9“如愚型”学生最好 28

2.10识人三要诀 29

2.11教师的素质要求 30

2.12君子的本质 30

2.13君子的言行 31

2.14君子的用心 32

2.15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学”与“思” 32

2.16关于价值观的教育 33

2.17知与智 34

2.18做官保身心决 35

2.19官正则民服 36

2.20有好官才有好民 37

2.21并非做官才算从政 38

2.22信非小事 39

2.23把握历史可认识未来 40

2.24行为当以礼义为准则 41

八佾第三 42

3.1僭礼乐者必有野心 42

3.2僭礼乐者必昧于名实之义 43

3.3僭礼乐者不仁 43

3.4礼以人情为本 44

3.5无君即无礼 45

3.6神不享非礼 46

3.7君子争的是什么 46

3.8诗与礼 47

3.9无征不信 48

3.10非礼勿视之一例 49

3.11非礼勿言之一例 50

3.12人为什么要祭祀 50

3.13天道不可违 51

3.14孔子的文化选择 51

3.15谦虚即是礼 52

3.16比射非比力 53

3.17礼以物存 53

3.18礼近于谄 54

3.19即便是君,也不能无礼 55

3.20《关雎》与止乎礼义 55

3.21孔子对学生的宽容 56

3.22管仲小器 57

3.23孔子为何向音乐家讲音乐 58

3.24时人对孔子的评价 59

3.25孔子评《韶》、《武》二乐 59

3.26官僚主义者的臭架子 60

里仁第四 61

4.1如何选择住地 61

4.2三种人 61

4.3心仁,好恶才能得当 62

4.4如何才能不犯人恶 63

4.5道义原则与利益原则 63

4.6权贵无仁人 64

4.7观“过”知“仁” 65

4.8道与人生价值 66

4.9耻贫者不可与言道 67

4.10君子的道义原则 67

4.11德治与刑治 68

4.12利益原则之害 69

4.13让则治,争则乱 70

4.14自身的本领更重要 70

4.15 君子国的门径:忠恕 71

4.16价值取向见品格 72

4.17学会寻找自己 72

4.18谏亲之道 73

4.19责任与自我价值 74

4.20遵父之道谓孝 75

4.21尽心之孝:记住父母的年龄 75

4.22为自己的话负责 76

4.23管好自己 76

4.24君子不耍嘴皮 77

4.25德香可袭人 77

4.26多言之害 78

公冶长第五 79

5.1孔子择女婿 79

5.2孔子择侄女婿 79

5.3环境造人 80

5.4孔子评价子贡 81

5.5仁不需要口才 81

5.6一心向道最难得 82

5.7子路仗义 83

5.8“仁”比“能”难 83

5.9孔子的谦逊 84

5.10孔子恨铁不成钢 85

5.11无欲则刚 86

5.12孔子棒喝子贡 86

5.13子贡心中的孔子 87

5.14笃行楷模 88

5.15“文”字解 88

5.16为做官树一楷模 89

5.17善交的榜样 89

5.18智者不为僭奢之事 90

5.19“忠”、“情”和“仁”不是一个概念 91

5.20为官不能谨慎过头 92

5.21难得糊涂 92

5.22归去来兮 93

5.23心中无恨可成仁 94

5.24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微生高 94

5.25“媚态”、“伪态”即“丑态” 95

5.26孔门三人谈 95

5.27过不自责,必无长进 96

5.28孔子并非自诩 97

雍也第六 98

6.1冉雍有人君之度 98

6.2仲弓论简 98

6.3孔子为什么唯许颜回好学 99

6.4君子周急不继富 100

6.5钱多了怎么办 101

6.6父丑不碍子美 101

6.7三月不违仁太难 102

6.8才取其长 103

6.9闵子骞辞官 103

6.10师生之情如父子 104

6.11颜回为何贫而乐 104

6.12不要为自己的过失找理由 105

6.13君子儒与小人儒 106

6.14不走捷径的人 106

6.15夸功与掩功谁佳 107

6.16乱世嘴皮比脸皮管用 108

6.17道如门户 108

6.18君子的修养 109

6.19幸与不幸 109

6.20求知的三重境界 110

6.21因材施教 110

6.22智接物,仁治身 111

6.23仁者与智者 112

6.24齐政、鲁政与王政 112

6.25世变中之怪现状 113

6.26仁不等于傻 113

6.27博文约礼 114

6.28孔子也有急时 114

6.29中庸何其难也 115

6.30圣与仁 116

述而第七 117

7.1述比作更重要 117

7.2教师的三条准则 118

7.3修身四忧 118

7.4动静之间见气象 119

7.5人最无奈是老衰 120

7.6进修四要 120

7.7孔子收徒原则 121

7.8三种学生不能教 122

7.9临丧不饱 122

7.10哭日不歌 123

7.11有勇还须有谋 123

7.12不为富动 124

7.13孔子有三慎 125

7.14孔子闻《韶》 125

7.15让位与争位 126

7.16贫有何可乐 127

7.17学《易》何能无过 128

7.18孔子的普通话教学 128

7.19孔子的自我鉴定 129

7.20劝学之又一方 130

7.21孔子四不语 130

7.22学无常师 131

7.23 孔子的自信 131

7.24夫子何言“无隐” 132

7.25孔子的教学大纲 133

7.26君不圣则民不善 133

7.27孔子渔猎 134

7.28为学之要 134

7.29孔子对待不良少年 135

7.30仁在心中 136

7.31孔子为尊者隐之一例 136

7.32孔子爱唱歌 137

7.33 对比中找差距 138

7.34 仁智与师德 139

7.35孔子拒祷 139

7.36孔子戒奢 140

7.37君子为何坦荡 141

7.38孔子的风度 141

泰伯第八 142

8.1泰伯三让天下 142

8.2德而无礼则成弊 143

8.3君子化民须以情 143

8.4曾子的人生感言 144

8.5曾子的临终遗言 145

8.6孔门学风 146

8.7君子可以托重 146

8.8士当以仁为任 147

8.9修身三步曲 148

8.10民本与民主 148

8.11好勇+疾=乱 149

8.12骄吝惹得一身臭 150

8.13不为做官的读书 150

8.14如何守道 151

8.15且勿越权 152

8.16孔子评《关雎》之乐 152

8.17搞不懂的三种人 153

8.18学习如打猎 154

8.19孔子对舜的评价 154

8.20孔子对尧的评价 155

8.21人才难得 155

8.22孔子评价大禹 156

子罕第九 157

9.1孔子很少谈自己 157

9.2达巷人赞孔子伟大 157

9.3礼的更变不能违道义 158

9.4孔子的四条戒律 159

9.5孔子的澹定 159

9.6多能非圣 160

9.7政治失败成就了孔子 161

9.8孔子与乡下佬 161

9.9孔子的沮丧 162

9.10孔子礼待三种人 162

9.11颜渊视孔子如神 163

9.12孔子为什么发火 164

9.13孔子也想出售自己 165

9.14孔子欲居九夷 165

9.15孔子正乐 166

9.16男子四项注意 167

9.17时间如流水 167

9.18好德与好色 168

9.19功亏一篑 168

9.20孔子夸颜回“不惰” 169

9.21孔子思念颜回 170

9.22防备华而不实 170

9.23不可小瞧年轻人 170

9.24贵在行动 171

9.25主忠信 172

9.26匹夫不可夺志 172

9.27表扬批评并举 172

9.28君子品格 173

9.29君子三味汤 174

9.30进学的三个层次 175

9.31思则得之 175

乡党第十 177

10.1孔子于乡党 177

10.2孔子朝议 178

10.3孔子迎宾 178

10.4孔子上朝 179

10.5孔子聘问邻国 180

10.6孔子的服饰 181

10.7孔子慎斋 182

10.8孔子的饮食 183

10.9孔子的规矩 184

10.10孔子在乡 184

10.11孔子的交往 185

10.13问人不问马 185

10.13孔子事君四事 186

10.14入太庙 187

10.15孔子与朋友 187

10.16居家禁忌 187

10.17孔子礼敬的三种人 188

10.18三种不同的敬 188

10.19孔子乘车禁忌 189

10.20孔子兴怀 189

论语绎解下 193

先进第十一 193

11.1子子的用人方针 193

11.2孔子怀旧 194

11.3孔门十哲 195

11.4孔子喜欢颜回 195

11.5闵子骞之孝 196

11.6孔子选侄婿 197

11.7颜回好学 197

11.8孔子拒非礼之求 198

11.9孔子哭颜回 199

11.10孔子之恸 199

11.11孔子反对厚葬 200

11.12棒喝式教学法 200

11.13孔门祥和 201

11.14闵子骞言必中要 202

11.15 抑扬式教学法 203

11.16过犹不及 203

11.17声讨冉求 204

11.18孔门弟子体检表 205

11.19孔子的困惑 205

11.20善人不等于仁人 206

11.21提防伪君子 207

11.22进退式教学法 207

11.23孔、颜情义 208

11.24季子然问臣 209

11.25急仕与优学 210

11.26四子侍坐 210

颜渊第十二 213

12.1克己复礼为仁 213

12.2敬恕为仁 214

12.3仁者话难出口 215

12.4君子不忧不惧 216

12.5四海之内皆兄弟 216

12.6谗言没用便是“明” 217

12.7治国三要,民信为上 218

12.8君子不可无文 218

12.9民为邦本 219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 220

12.11景公问政 221

12.12子路断狱 222

12.13必使无讼 222

12.14子张问政 223

12.15博文约礼 223

12.16成人之美 224

12.17政者正也 224

12.18官贪民盗 225

12.19风行草偃 225

12.20 达与闻 226

12.21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 227

12.22樊迟问仁 228

12.23交友之道 229

12.24以友辅仁 230

子路第十三 231

13.1子路问政 231

13.2仲弓问政 232

13.3孔子的为政设想 232

13.4樊迟请学稼 234

13.5学贵在用 235

13.6身正令行 236

13.7鲁衰礼亡 236

13.8知足常乐 237

13.9先富后教 238

13.10孔子的政治自信 238

13.11善政久化可废刑 239

13.12王化须时 240

13.13上梁不正下梁歪 240

13.14政与事有别 241

13.15一言兴丧 242

13.16叶公问政 243

13.17子夏问政 243

13.18父子相隐 244

13.19仁者之行 245

13.20子贡问士 246

13.21孔子要交的三种人 247

13.22有恒才有成 248

13.23君子和而不同 248

13.24众论未可定是非 249

13.25君子取人之道 250

13.26君子泰而不骄 251

13.27近仁有四德 251

13.28子路问士 252

13.29善人教民 252

13.30不教之民不可战 253

宪问第十四 254

14.1 不可仕无道 254

14.2难得未必就是仁 255

14.3好男儿志在四方 255

14.4乱世全身须慎言 256

14.5德必有言,仁必有勇 257

14.6天祚有德 257

14.7提防假仁 258

14.8民之父母 259

14.9制命须慎 259

14.10春秋三相 260

14.11贫而无怨 261

14.12用人须明 262

14.13礼乐成人 263

14.14不可轻信传言 264

14.15君臣不能讲条件 265

14.16齐桓晋文,出招不同 265

14.17评价人须看大端 266

14.18荐贤美德 268

14.19治国在用人 268

14.20大言不惭兑现准 269

14.21只求当言,不求其果 270

14.22不可欺君,但可犯颜 271

14.23君子小人,各有所好 271

14.24学以美身 272

14.25日期寡过 273

14.26且勿越权 273

14.27君子守职 274

14.28君子耻言过其实 274

14.29君子三品 275

14.30少责别人,管好自己 275

14.31人怕没本事 276

14.32防人疑人不是贤人 276

14.33面对误解 277

14.34 德比才更重要 278

14.35如何报怨 278

14.36 知我者其天 279

14.37人奈何不了天命 280

14.38 君子的逃避术 281

14.39圣者七人 281

14.40 知其不可而为之 282

14.41孔子击磬 283

14.42武丁居丧 284

14.43 礼以安民 284

14.44 修己以敬 285

14.45 孔子戏骂原壤 286

14.46想长大不等于求上进 286

卫灵公第十五 288

15.1孔子辟言 288

15.2君子固穷 289

15.3学贵知要 289

15.4世人少知德中味 290

15.5无为而治 291

15.6人生通行证 292

15.7守正的两种方式 292

15.8说话看对象 293

15.9仁比命重 294

15.10人须有师友 295

15.11继承优秀传统是治国良法 296

15.12做事要留后路 297

15.13 好德与好色 297

15.14何谓窃位 298

15.15解怨妙法 298

15.16凡事要问个为什么 299

15.17群居者戒 300

15.18君子四得 300

15.19君子怕没本事 301

15.20君子重声名 301

15.21君子自立 302

15.22君子不争不党 303

15.23君子审言 303

15.24“恕”字真谛 304

15.25孔子不妄誉人 305

15.26古今百姓无二 305

15.27人心不古 306

15.28眼小坏大事 307

15.29众论不等于公论 307

15.30道须人行 308

15.31知错改错不算错 308

15.32唯学益人 309

15.33君子谋道 309

15.34 化民四德 310

15.35不可以小用责君子 311

15.36末世民心 312

15.37当仁不让 312

15.38信要服从正义 313

15.39君子先劳后禄 313

15.40 有教无类 314

15.41异道不相谋 315

15.42用辞的原则 315

15.43孔子礼待残疾人 316

季氏第十六 317

16.1季氏将伐?臾 317

16.2春秋世衰三变 319

16.3鲁国衰变 321

16.4益友与损友 321

16.5担心不良嗜好 322

16.6侍尊三愆 322

16.7君子有三戒 323

16.8君子有三畏 324

16.9智分四等 324

16.10君子有九思 325

16.11经世大才难得 326

16.12仁德使人不朽 326

16.13孔子教子 327

16.14正名例 328

阳货第十七 329

17.1孔子遇阳货 329

17.2性近习远 330

17.3智愚天定 330

17.4牛刀小试 331

17.5孔子想借鸡下蛋 332

17.6仁的五项具体品德 333

17.7孔子的新原则 334

17.8好德不学易成害 335

17.9孔子的诗教 336

17.10二南密旨 336

17.11礼乐的本质 337

17.12官乎盗乎 338

17.13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恶 338

17.14小道消息非小事 339

17.15官僚心态 340

17.16人心不古 340

17.17巧言令色 341

17.18伤邪乱正 341

17.19不言之教 342

17.20不教之教 343

17.21三年之丧解 343

17.22没法治的老爷病 345

17.23君子尚义不尚勇 346

17.24七种讨厌的人 346

17.25爱妾娇子最难教养 347

17.26四十岁没长进,一辈子就完了 348

微子第十八 350

18.1殷末三人 350

18.2柳下惠守道 350

18.3孔子去齐 351

18.4孔子去鲁 352

18.5楚狂接舆 352

18.6长沮、桀溺 353

18.7荷?丈人 354

18.8无可无不可 355

18.9礼崩乐坏 356

18.10周公家训 357

18.11周有八士 357

子张第十九 359

19.1士行四则 359

19.2执德信道 359

19.3结交的四项原则 360

19.4“致远”者不为“小道” 361

19.5日就月将 361

19.6求仁四法 362

19.7道由学成 362

19.8小人文过 362

19.9君子的三种状态 363

19.10取信两头 363

19.11大体与小节 364

19.12子夏的教育理念 364

19.13 工作与学习 365

19.14丧致乎哀 366

19.15子游评子张 366

19.16曾子评子张 367

19.17亲情难造 367

19.18孟庄子之孝 368

19.19法与情 368

19.20君子恶居下流 369

19.21为官不可掩过 369

19.22学无常师 370

19.23圣人难知 371

19.24孔子如日月 372

19.25欲及孔子如登天 372

尧曰第二十 374

20.1二帝三王之道 374

20.2五美四恶 376

20.3君子三知 377

后记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