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 黑格尔对孔子的哲学批评 2
二 怎样的哲学、孔子及儒学 5
第一章 孔子天文学天道论 17
第一节 道与天道 21
一“道”字初义及哲思泛化 21
二 两种天道观、天道理论 26
(一)本体论哲学的天道 26
(二)天文学的阴阳天道(孔子及易传语录五种之解) 31
第二节 天道与阴阳 65
一 易、阴、阳的字义 69
二 阴阳易道哲学的要义 76
第三节 四时与五行 79
一“时”与“四时” 80
二“行”与“五行” 82
第四节 孔子论性与血气 86
一“性”、“习”之对说 87
二“性谓人受血气以生” 92
三 血气之性与阴阳天道 95
第二章 孟子天论、性论辨 102
第一节 思孟“五行”考原 106
一“五行”概念、观念源流考辨 106
(一)五行本为历数概念非材质概念 108
(二)水火木金土五材附会历数五行 115
(三)《尚书·洪范》“五行”概念问题 120
二 荀子的思孟“五行”批判问题 125
(一)思孟“五行”多解 125
(二)思孟“五行”正解 126
(三)“五行”说的几种形态 130
第二节 沟通天人的性道论 131
一独以仁义礼知圣为“性” 131
二由“性—德”到“天道” 134
(一)“德,天道也” 135
(二)“形色,天性也” 136
(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 140
(四)“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143
(五)配天道五行以立德性之五行说 145
三“聖(圣)”与“聪”、“闻” 149
四 段玉裁勘“圣人之于天道也” 158
五“聖(圣)”:《尚书》与殷商传统 159
第三节 孟子“性善”论的勉强 166
一 绝对的性善论 166
二 摇摆的性善论 169
(一)孟子的四个辩论点 170
(二)“恻隐之心”从何而来?(同情心:怵惕→恻隐) 180
三“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辨正 187
(一)《孟子》说“性”的最后疑难点 188
(二)“故”字的“古”义与“?”义 192
(三)作本初、原本义的故、本故、性故 197
(四)性、故、则、利、凿、致及其章义 201
第四节 北宋江望的孟子批判 205
一 北宋道学的孟子改造 205
二 北宋江望的孟子批判 208
(附)宋本江望《性说》原文 212
第三章 荀子天论、性论考 216
第一节 子弓易学与弓荀学派 216
一 子弓非仲弓(冉雍) 217
二 子弓为楚人馯臂子厷 220
三 弓荀学派的天文学天道论 227
第二节《荀子》“性恶”之校正 240
一 传世《荀子》人性论的矛盾 240
(一)荀子严申“性—伪”之分 241
(二)荀子严申“善—恶”之别 242
(三)荀子严申“合—验”之则 243
(四)荀子严申“可—必”之异 243
二“性恶”乃“性不善”之讹 244
(一)“性善”相反命题是“性不善” 245
(二)非证“性恶”,乃证“性不善” 247
(三)荀子驳性善、谈朴伪、论化治 252
(四)本当作“性不善”的其他证据 254
三“性恶”可能始讹于西汉末年 256
第三节 性朴论的结构与源流 260
一“性恶”的怀疑与辩护 260
二“性朴”论的理论结构 263
(一)性、材、伪、积范畴及其关系 263
(二)循人性人情而教化与管制并行 267
三“性朴”论的理论源流 268
(一)荀子“性朴”论的源 268
(二)荀子“性朴”论的流 271
(三)荀子走出玄学性道论 274
(附)宋本《荀子·性恶》校勘清样 277
第四节 由人性论到人情论 283
一“天功”与“天情” 283
二“因人情”而治天下 287
三“法出于礼”的礼法论 289
结语 孟荀天人论的差异 299
附录 315
《无求备斋荀子集成》49册总目录 315
荀卿赞十二章——兼和杨海文教授 321
孟子得运二千年、荀子失运二千年(一)——关于孟荀思想路向及学说命运 324
孟子得运二千年、荀子失运二千年(二)——再述孟荀的思想路向及学说命运 332
各时期谁真正坚持了孔子的路线(道)? 335
《易经》的术数体系与思想体系——孔子易道思想考原[论纲] 341
正统儒家本无什么本体论及形而上学 345
挽武汉大学中国哲学三贤(三章) 353
致思尚经史,为学避玄谈——林桂榛三十五学术自述 354
主要参考书目 358
跋语 367
审查报告五则 371
后记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