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基本联律 1
(一)六大要素 1
1.字数相等 1
2.词性相当(或词性对品) 3
3.结构相称 5
4.平仄相谐 10
5.节奏相应 15
6.形对意联 16
(二)六大禁忌 20
1.忌同声收尾 20
2.忌同声落脚 22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24
4.忌孤平或孤仄 25
5.忌无规则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26
6.忌同义相对 27
第二讲 楹联声韵 29
(一)中华新韵 29
(二)平水韵 30
(三)可平可仄字辨析 37
1.异义分析 38
2.同义分析 41
3.同音分析 42
4.异读分析 43
5.可平可仄现象 44
第三讲 对仗用词 49
(一)对仗 49
1.平仄相对 49
2.结构相称 49
3.词性相同 51
(二)古今词性介绍与对应关系 51
1.实词及对应关系 52
2.虚词及对应关系 52
3.数目字、颜色字、连绵字等及对应关系 52
(三)对仗用词的门类 53
(四)对仗用词注意问题 76
1.灵活运用对仗用词 76
2.对仗中的辩证关系 85
第四讲 楹联节奏 91
(一)节奏与楹联节奏 91
(二)节奏点 92
1.节奏点概念 92
2.节奏调节与虚词运用 93
(三)楹联节奏美与炼字要求 94
1.四字和五字联节奏与炼字 94
2.六字和七字联、八字联节奏与炼字 96
3.九字及以上联节奏与炼字 98
(四)领字领句 99
1.领字领句统领作用 99
2.领字领句运用 99
3.领字与声律关系 101
(五)语音节奏与语意节奏 102
1.语音节奏 102
2.语意节奏 102
3.节奏不一致情况存在 103
第五讲 楹联句法 105
(一)并列关系 105
(二)连贯关系 106
(三)递进关系 107
(四)假设关系 109
(五)条件关系 110
(六)转折关系 111
(七)选择关系 112
(八)因果关系 113
(九)目的关系 115
第六讲 楹联立意 117
(一)搜集资料 117
(二)把握精髓 119
(三)符合传统 122
1.佛道联 122
2.祠庙联 125
3.学堂联 126
4.赠挽联 128
5.景区联 130
6.客堂联 133
7.自题联 134
第七讲 楹联取象 137
(一)经典诗文 137
1.借词 137
2.借象 138
3.借句 138
(二)所见事物 139
1.物象 139
2.事象 140
(三)典故传说 141
1.历史人文 142
2.典故传说 142
(四)功过言行 143
1.功过 143
2.言语 143
3.形态 144
(五)民俗俗语 145
1.民俗 145
2.俗语 146
(六)时令节日 146
1.中秋节 146
2.春节 147
3.清明节 147
4.重阳节 148
5.国庆节 148
(七)特定地名 149
1.表示祝愿向往类特定地名 150
2.表示离愁别故类特定地名 151
3.表示闲情逸志类特定地名 153
4.表示爱国豪情类特定地名 155
第八讲 楹联章法 157
(一)对法选择 157
1.互对 157
2.自对(当句自对) 162
(二)联句分工 171
1.写景状物 171
2.上叙下议 172
3.上轻下重 174
4.上铺下结 176
5.花开两支 178
第九讲 楹联修辞 181
(一)修辞分类 181
(二)常用楹联修辞手法 182
1.比喻 182
2.引用 185
3.双关 188
4.设问 190
5.析字 193
6.嵌字 199
7.反复 204
8.回文 207
9.顶针 212
10.互文 215
11.谜语(歇后语) 218
12.串组 226
13.切意 229
14.借代 231
15.夸张 233
16.衬托 234
17.同音 236
18.其它 238
第十讲 联墨艺术 243
(一)联墨形式 243
1.常联 243
2.龙门对 243
3.琴联 244
4.中堂式 244
(二)联墨基本要素 245
1.楹联正文 245
2.落款(上、下款) 251
附:楹联落款常用称呼及自称列表 256
附:标联语简表(根据余德泉先生《对联通》整理) 259
题赠 259
贺婚 260
新居 260
贺生 260
贺寿 260
敬挽 261
3.用印 262
(三)联墨运用 266
1.装裱事项 266
2.悬挂事项 266
3.镌刻事项 267
4.收藏事项 267
5.展览事项 267
附录一: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修订稿)》 269
附录二:平水韵部简表 272
附录三:百位名家自题联 286
后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