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察 第26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守安主编;谢鹏程,单民,陈波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0218880
  • 页数:486 页
图书介绍:2016年,检察理论研究工作聚焦检察工作、检察改革与检察制度发展,呈现出上下联动、形成合力,面向改革、关注实践,外智内引、协同科研,理论深化、共识加强等特点。本期《中国检察》收录过去两年检察理论研究课题近20篇成果,内容涵盖检察改革、检察监督等主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冀望起到推动检察工作、制度及改革不断发展完善之目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课题:“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侦诉关系”“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诉审关系”“检察环节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研究”“检察权配置研究”“检察院内部各层级权限优化配置”“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基层检察室的设置与职能研究”行政强制措施检察监督的内容与界限“”审查逮捕的中国模式及其实现“”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研究“”量刑建议与量刑规范化互动关系研究”。

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侦诉审辩关系研究 3

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侦诉关系 3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侦诉工作带来的深刻影响 4

(一)全面理解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内涵 4

(二)准确把握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侦诉工作带来的深刻影响 6

二、侦诉关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7

(一)公诉对侦查活动监督职能发挥不充分 8

(二)公诉未能有效对侦查取证活动进行规范指引 9

(三)公诉对移送审查起诉案件审前过滤不严 11

(四)侦诉在案件庭审指控期间协作关系薄弱 12

(五)侦诉办案理念、人员力量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 13

三、借鉴域外有益经验构建新型侦诉关系的基本思路 14

(一)域外侦诉关系模式比较 14

(二)我国构建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侦诉关系的基本思路 16

四、构建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侦诉关系的四项工作机制 18

(一)完善公诉引导侦查机制 18

(二)健全侦诉互动的补充侦查机制 20

(三)建立诉前侦诉会议机制 22

(四)构建侦诉合力的出庭指控机制 24

审判中心背景下审前侦诉关系之重塑 26

一、问题的提出 26

二、对“侦诉一体化”的质疑 30

(一)法理视角:理论基础的缺失 31

(二)实证视角:域外相关实践的式微 34

三、“检察引导侦查”的厘清和构建 37

(一)检察引导侦查的法律依据 39

(二)检察引导侦查的性质定位 41

(三)检察引导侦查的案件范围 44

(四)检察引导侦查的主体 44

(五)检察引导侦查的时间 45

(六)检察引导侦查的方式 46

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诉审关系 47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解读 48

二、我国诉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50

(一)诉审间制衡机制弱化 50

(二)审判权与公诉权界限模糊 50

(三)案卷中心主义导致诉审关系紊乱 52

(四)诉审职能未实现适当、合理分离导致诉辩职能不平衡 53

(五)二审全面审查和不公开审理导致诉审关系失衡 53

三、以审判为中心是对诉审分离原则的升华 54

四、以审判为中心与以庭审为核心的关系 55

(一)要使庭审实质化 55

(二)在整个审判体系中要以一审为重心 56

(三)要解决二审全面审查的问题 57

(四)要解决二审不公开审理的问题 57

五、影响对“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认识与深入的几个重要问题 58

(一)以审判为中心与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 58

(二)以审判为中心与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原则 59

(三)以审判为中心与案卷移送制度 61

六、“审判为中心”背景下诉审关系理想格局的实现路径 62

(一)建构以诉审分离为原则的诉审关系 62

(二)建构以直接审理为原则的庭审方式 63

(三)建构以一审为重心的诉审关系 64

七、检察机关应对“以审判为中心”的制度安排 65

(一)建构以公诉为主导的审前程序 66

(二)建构以司法审查为制约的审前程序 66

(三)重视公诉人出庭能力培养,实现检察官精英化 67

(四)改变不合理的考评机制 67

八、结语 68

检察环节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研究——以刑事诉讼辩护为视角 70

一、问题的提出——刑辩律师的执业困境及其成因 71

(一)问题的缘起——刑辩律师的执业困境 71

(二)问题的成因——尊重和保障律师权益的法律基础与现实动力不足 75

二、问题的初探——检察机关在保障律师依法执业方面采取的做法 77

(一)案件管理部门的确立与运行,有效促进了律师接待与阅卷问题的解决 78

(二)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在刑事侦查中依法保障律师权利 79

(三)确定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依法维护律师权利 79

(四)监所检察部门依法开展侦查监督工作 79

三、问题的逻辑——尊重和保障律师权益的价值意蕴 80

(一)有利于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 80

(二)有利于法律共同体实现法律的力量 81

(三)通过尊重保障律师权益来实现检察机关自身职能的最大价值 82

四、问题的解决方案——检察机关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的制度设计 83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律师执业权利的行使提供便利 84

(二)推动以客观证据为中心的侦查证明体系的建立,构建新型、健康、良性互动的检律关系 84

(三)设立“有限听证”制度,保障律师充分发表辩护意见的权利 85

(四)在起诉决定做出后,建立与辩护律师交换意见的渠道,在起诉书移送人民法院后与辩护律师进行意见交换 86

(五)畅通律师权利受到侵害的救济途径和正确的律师违规行为纠错机制 87

检察权优化与保障研究 91

检察院内部层级权限优化配置研究 91

一、检察院内部层级权限配置的现状及反思 92

(一)内部各层级职权配置现状——基于对文书审批权限配置的分析 92

(二)检察院内部层级运行模式的反思 96

二、检察院内部层级权限优化配置的目标与原则 97

(一)优化配置的目标 97

(二)优化配置的原则 97

三、检察院内部层级权限配置优化路径 99

(一)内部层级权限配置的横向分类优化 99

(二)内部层级权限配置的纵向垂直优化 100

四、结论 107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保障机制研究 109

一、引言 109

二、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三级检察院的调研分析 110

(一)基础数据:实证研究对象及概况 110

(二)数据分析:检察改革基层的声音 114

三、困境思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的现实挑战 122

(一)检察权行使的地方化、行政化 123

(二)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125

(三)“检察一体”与“检察独立”的关系迷茫 128

(四)合议办案模式下的检察官身份迷失 129

(五)检察权运行中的内部监督缺漏 130

(六)检察信息公开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131

四、机制构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的出路探索 132

(一)改革检察机关领导体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 133

(二)改革检察官管理,推进检察官队伍的“三化”建设 135

(三)确立“上命下从”与“客观义务”间的合理边界 137

(四)改革检委会制度,确立检察官和办案合议庭的主体地位 138

(五)强化检察监督,建立健全人民监督员立法和管理机制 140

(六)完善检察信息公开,推动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 140

五、结语 141

检务保障与司法公正研究 142

一、检务保障基本理论概述 143

(一)检务保障的主要内容 143

(二)检务保障的基本特征 145

(三)检务保障的价值功能 146

二、检务保障现存问题分析 147

(一)检务保障现状特点 148

(二)检务保障存在问题及其对检察权运行的影响 150

(三)检务保障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54

三、加强和改进检务保障工作的对策 159

(一)甘肃省检察机关加强检务保障建设的主要做法 160

(二)甘肃省检察机关加强检务保障建设的启示 165

(三)完善检务保障体制、机制的对策 167

检察改革前沿问题研究 173

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检视与完善 173

一、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基本理论分析 173

(一)检察机关信息公开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173

(二)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法理基础 174

(三)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实践意义 177

二、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的制度变迁考察 178

(一)简单公开阶段 180

(二)多元公开阶段 180

(三)全面公开阶段 183

三、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多维检视 186

(一)认知维度:滞后与僵化 186

(二)机制维度:偏差与不足 189

(三)立法维度:缺陷与瑕疵 191

四、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未来出路 192

(一)深化对案件信息公开的认识 192

(二)健全案件信息公开配套机制 193

(三)完善案件信息公开相关立法 194

(四)开拓案件信息公开的实践新途径 196

刍议基层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业绩评价机制——以检察改革为视野 197

一、构建基层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业绩评价机制的目的 198

(一)正确评价基层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工作业绩 198

(二)提升检察机关业务管理水平 198

(三)督促检察人员积极履行检察监督职能 198

(四)助力检察改革纵深推开 199

二、我国检察人员业绩评价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

(一)我国检察人员业绩评价机制现状分析 199

(二)存在的问题 199

(三)我国检察人员业绩评价机制产生问题的原因 201

三、国外检察官业绩评价机制考察 202

(一)国外检察官业绩评价机制简介 202

(二)对我国的启示 202

四、基层检察官和检察辅助人员业绩评价机制构建的基础和原则 202

(一)构建基础 202

(二)构建原则 204

五、评价机制的要素 205

(一)评价范围 205

(二)评价方式 205

(三)评价主体 207

(四)评价程序 209

(五)评价结果的应用 210

六、评价指标的设置 211

(一)评价指标体系 211

(二)指标设置准则 212

(三)指标设置思路 213

(四)通用指标的设置 214

(五)个性指标的设置 215

基层检察室的设置与职能研究 220

一、概述——基层检察室的概念及必要性分析 220

(一)基层检察室的概念界定 220

(二)设立基层检察室在理论层面的必要性 222

(三)设立基层检察室在实践层面的必要性 225

(四)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取舍——建立基层检察室与内设机构改革的矛盾分析 227

二、历史回溯——基层检察室的发展及其历史教训 228

(一)基层检察室的发展轨迹 228

(二)基层检察室发展的历史教训分析 230

三、对成功实践的考察——国内外基层检察室的职能及运行模式窥探 232

(一)当前我国基层检察室的运行模式 232

(二)美国社区检察制度对我国基层检察室的启发 238

四、对我国基层检察室的职能与设置的蓝图构想 240

(一)基层检察室设立乡镇的选择 240

(二)基层检察室机构设立的条件 241

(三)基层检察室的职能设想 242

(四)基层检察室的运行模式 245

(五)基层检察室未来的发展趋势 247

检察业务发展与完善研究 251

公正与效率中的平衡——检察机关适用简易程序研究 251

一、引言 251

二、简易程序的理论述评 252

(一)简易程序的法理基础 252

(二)我国简易程序相关立法现状及影响 255

三、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现状考察及实证分析 261

(一)其他国家和地区简易处理程序适用情况考察 261

(二)国内检察机关的适用机制考察 268

(三)检察机关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比较分析 272

四、检察机关适用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 275

(一)检察机关适用简易程序中立法层面问题 275

(二)检察机关适用简易程序存在的司法问题 276

五、检察机关适用简易程序机制的完善 279

(一)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基本原则 279

(二)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运行模式和主体设置 281

(三)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程序构建 285

(四)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配套措施 289

(五)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内部保障 293

(六)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外部保障 298

(七)检察机关适用简易程序的立法完善 300

审查逮捕的中国模式及其实现 304

一、我国审查逮捕制度的基本模式 305

(一)我国审查逮捕制度的功能定位 305

(二)我国审查逮捕制度中的权力配置 306

二、我国审查逮捕制度运行中的既存问题 309

(一)逮捕率居高不下 309

(二)程序运作行政化色彩浓重 311

(三)忽视必要性审查 312

(四)律师介入的空间有限 315

三、我国审查逮捕制度的新发展 316

(一)基本理念的贯彻 316

(二)适用条件的细化 318

(三)运行程序的完善 321

(四)监督机制的创新 323

四、我国审查逮捕的制度模式实现 326

(一)审查逮捕权力配置的路径选择 326

(二)审查逮捕程序的诉讼化改造 328

(三)逮捕后程序性救济的机制完善 332

五、结语 334

检察官质证问题研究 336

一、引言 336

二、质证的基本理论 337

(一)关于质证的立法规定和理解 337

(二)质证的概念辨析 338

(三)质证的主体 339

(四)质证的对象 341

(五)质证的内容 342

三、质证的比较法研究 344

(一)英美法系质证模式 344

(二)大陆法系质证模式 345

(三)混合式质证模式 345

(四)联合国公约关于质证的规定 346

四、“以审判为中心”与质证制度完善 347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含义 347

(二)质证在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中的意义 354

(三)检察官在质证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 355

五、检察官质证实证研究 360

(一)盐城市检察机关质证情况调查报告 360

(二)东台市人民检察院质证情况调查报告 363

(三)东台市人民检察院实施“检察官质证试点项目”报告 367

六、推进质证方式改革的路径展望 382

(一)构建新型侦诉审关系 382

(二)制定质证规则 383

(三)完善配套机制 386

七、结语 389

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研究 391

一、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的重要性与取供的困难性 392

(一)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的重要性 392

(二)职务犯罪嫌疑人取供的困难性 393

二、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获取机制的现状考察 394

三、激励理论的引入与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提出 396

(一)激励理论的引入 396

(二)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提出 397

四、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基础条件 398

(一)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政策基础 398

(二)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法律基础 398

(三)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实践基础 399

(四)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实证基础 400

(五)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域外经验 401

五、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 402

(一)激励主体能力不足 403

(二)激励手段单一匮乏 403

(三)激励时机选择滞后 404

(四)激励程度模糊不清 405

(五)激励对象信赖缺失 405

(六)激励环境刺激乏力 406

六、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路径选择 407

(一)增能激励主体 407

(二)丰富激励手段 407

(三)选准激励时机 408

(四)明确激励程度 409

(五)取信激励对象 410

(六)优化激励环境 411

量刑规范化研究——以检察机关为视角 413

一、量刑和量刑规范化 413

(一)量刑的概念与意义 414

(二)量刑规范化的理论基础 415

(三)量刑规范化的功能 416

二、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域外经验 417

(一)英美法系 417

(二)大陆法系 422

(三)小结 424

三、我国量刑程序规范化改革的进路 426

(一)两个系统、两条进路 426

(二)量刑程序规范化的改革进程 426

(三)量刑程序规范化基本内容 429

四、量刑证据和量刑调查 430

(一)与量刑证据内涵有关的两组关系 430

(二)量刑证据规则体系 432

(三)量刑调查制度 434

五、量刑建议 436

(一)量刑建议的模式选择 437

(二)量刑建议的运用机制规范化 438

(三)量刑建议的保障机制规范化 442

(四)量刑建议的监督机制规范化 445

六、量刑庭审 448

(一)两种量刑庭审模式的比较 448

(二)我国量刑庭审程序改革现状 449

(三)从检察机关角度看我国量刑庭审模式的完善 450

七、量刑实体规范化 452

(一)量刑实体规范化的指导原则 452

(二)量刑实体规范化的基本内容 453

(三)当前量刑实体规范化改革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 458

(四)检察机关对推动量刑实体规范化改革的可能路径 458

量刑建议与量刑规范化的互动关系研究 460

一、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的互动关系及其法理基础 460

(一)互动关系 460

(二)刑事法理基础 462

二、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互动的法律依据 464

三、当前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在互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466

(一)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的开展不规范,背离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466

(二)量刑规范化标准的公正性和普遍性受到一定的质疑 477

(三)量刑规范化所涉罪名的范围和刑罚种类不全面、不完整 477

(四)裁判文书对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的过程普遍没有反映 478

(五)程序适用不完全 478

四、如何构建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479

(一)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479

(二)实现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互动的重大转变和调整 480

(三)准确定位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互动中的控辩审关系 484

(四)建立四位一体的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互动体系 486